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必修2 -> 正文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4 13:27:57阅读:
字号:|

  一、设计思想

 

  宇宙航行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类通过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认识到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并进一步弄清了天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运动。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只站在地球上探索宇宙的奥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是如何走出地球,飞向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航天类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牛顿的思考

 

  探究:怎样才能使得一个物体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

 

  先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知道,在地面上将一个物体水平抛出,若抛出时速度越大,则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如果抛出速度很大时,我们还能将地面看作平面吗?(不能)

 

 

  早在16世纪道的牛顿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播放卫星发射原理动画,并向学生分析)

 

  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在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宇宙速度

 

  探究:以多大的速度发射这个物体,物体就刚好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呢?

 

  1.第一宇宙速度

 

  物体最终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力为其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

  

 

  

 

  代入数据得v=79km/s

 

  这就是物体在地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结果会怎样呢?

 

  2.第二宇宙速度

 

  当抛出物体的速度继续增大,地球引力将不足以为其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物体将会脱离地球引力,离开地球。这个速度为v=112km/s。我们把v=112km/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就不是圆,而是椭圆。

 

  3.第三宇宙速度

 

  物体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后,还会受到太阳引力的束缚。若抛出的速度足够大,物体还将脱离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向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这个速度v=167vkm/s。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探究: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已经有几千颗了,这些卫星运行的快慢不同,那么卫星运行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质量、轨道半径……

 

  我们将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绕地球运动都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则有

 

  

 

  可得:          

 

  结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与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轨道半径决定。

 

  当卫星环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轨道半径最小为地球半径(r=R),此时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周期最小。则

 

  =79km/s

 

  =124×10-3rad/s

 

  =84min

 

  即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为79km/s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的模拟视频,让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学生也将对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有一个了解。)

 

  1.发射速度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梦想成真

 

  学生先阅读,然后教师简述补充。(借助于多媒体,一边向学生展示,一边介绍,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其实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名叫万户的人就曾有“飞天”的壮举,但最终未能成功,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利用喷气推进的多级火箭,运载发射卫星。

 

  195710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在苏联发射成功。

 

  1961412日,世界上第一次载人飞行,苏联。

 

  1969716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

 

  10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031015日,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行。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无数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铺设了人类通往宇宙的道路。

 

  19861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遇难。

 

  20032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爆炸,七名宇航员遇难。

 

  (三)课堂小结

 

  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于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考和疑问深邃而广阔。宇宙有没有边界?有没有起始和终结?地外文明在哪里?这些都是留给大家待以解决的问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