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物理首页 -> 教学参考 -> 名人风采 -> 国外物理学家 -> 正文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3-7-21 22:27:53阅读:
字号:|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是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比萨大学哲学博士,佛罗伦萨大学、罗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在现代物理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1925~1926年,费米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各自导出量子统计中的“费米——狄拉克统计”。1934年,费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关于中子引起的核反应的研究,提出热中子的扩散理论。他在用中子轰击铀原子的核反应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新元素”。当时他把这种元素起名为“超铀”元素,首创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为原子能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费米因利用中子辐射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及慢中子所引起的有关核反应,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费米得到的并不是“超铀”元素。1939年费米到了美国。当时德国科学家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用化学方法检验了费米的实验,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只能得到地球上已存在的钡。这不啻石破天惊!从费米的错误结论出发,竟然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因为钡的重量略高于铀的一半,这是无法用“原子核的‘裂变’”理论解释的。因此,哈恩与斯特拉斯曼便大胆地提出一种新设想,认为铀原子核受到中子的轰击后,不是“衰变”,而是“分裂为大致相等的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这就是著名的“裂变理论”。

  “裂变理论”诞生之时,费米正在外出途中。当他从杂志上获悉这一惊人的消息后,马上返回哥伦比亚大学,一头扎进物理实验室。他用精密细致的实验验证了“裂变理论”的正确性,并致力于研究裂变的“链式反应”,进而建立了一整套“链式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沉缅于科学研究中的费米用自己的心血,换取了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划时代的进步。铀核反应的实验成功及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为后来原子弹的试制成功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和可靠的理论依据。这一重大成果,打开了长期封闭的原子核能宝库的巨锁,为人类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宝藏。由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费米成为原子能事业的先驱,成为世界上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在基本粒子理论物理学研究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位华裔科学家之一的杨振宁(另一位是李政道),于1945年获奖学金离开中国赴美国留学,他渴望在费米的指导下学习,为此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他得知费米已转到芝加哥大学时,便又前往芝加哥读研究生。后来,费米和杨振宁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共同提出了“费米—杨振宁模型”。

  费米发现链式反应,为原子能的利用迈进了极其关键的一步。在费米领导下,1942年12月2日于芝加哥大学,世界上第一座用碳作减速剂的核反应堆竣工落成,实现了链式核反应。

  费米还研究了宇宙射线的来源。

  为纪念费米对核物理学的贡献,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建立了“费米奖”,以表彰为和平利用核能作出贡献的各国科学家。

  元素镄和原子核物理学使用的“费米单位”(长度单位)就是以费米的名字命名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