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科普知识 -> 物理前沿 -> 物质探密 -> 正文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揭秘 模拟试验锁定祸首

作者:金晶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3-7-21 22:27:55阅读:
字号:|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西南研究所正在倒数计时,近百名专家和记者摒住呼吸。一块不到2磅(约合0.9公斤)重的手提箱大小的泡沫材料以每小时850公里的速度被射向飞机翼板。一声巨响后,机翼上留下了一个边长约40厘米见方的窟窿,一名记者的相机镜头当场脱落,举座震惊。

  16个高速摄像头录下了整个过程,数百个传感器记录了运行轨迹、冲击力等各项数据。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7日举行的模拟航天飞机失事试验。该委员会随即宣布,泡沫材料撞击是造成这架航天飞机在2月1日解体坠毁的“最可能原因”。

  “我们已经找到了那支还冒着烟的枪。”该调查委员会成员、美国家航空和航天局高级官员斯科特·哈伯德说。这是该委员会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泡沫袭击”试验。

  “就在这儿,就像是内脏受到撞击而发生反应。”哈伯德用拳头敲击自己的腹部并解释说,“接下来,人们就会惊呼‘哦,我的天哪’……我对这一切如何发生仍然感到吃惊,如此具有戏剧性的撞击穿透过程。这一定是导致航天飞机坠毁的主要原因。”

  此前,调查委员会一直对泡沫材料撞击看法比较谨慎,只将其视为事故可能的原因之一。

  初步调查表明,“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约80秒后,一块泡沫材料从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并很有可能击中了航天飞机左翼的第8号增强型碳基复合材料板。

  这次泡沫撞击试验的机翼选自“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该航天器与“哥伦比亚”号一样,有着27次航空飞行的历史,被撞击的区域也大致相同。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一撞击造成的损伤使超高温气体在“哥伦比亚”号重返大气层时得以进入航天飞机内部,最终导致飞机解体。

  哈勃德还表示,“哥伦比亚”号成员不可能在机舱内发现机翼被撞受损的情况。由于窟窿太小,美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地面观测仪器也难以发现。

  调查委员会负责人、退役海军上将格曼曾表示,调查人员目前正在撰写调查报告,将就如何改进美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安全审查过程提出建议。

  格曼表示,该报告将在国会7月下旬夏休前完成。这些建议实施起来难度都不会很大,美国航天飞机应该能够在6至9个月后恢复飞行。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原定降落时间16分钟前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络,继而在得克萨斯州中部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当日,美国政府宣布成立独立调查机构,由美国空军、海军有关专家以及美国运输部及其他政府部门官员组成,联手调查这次航天飞机失事事件。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