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 号 第Ι卷 第Ⅱ卷 总 分 一 二 三 分 数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质量和时间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基本单位是 ( ) A.米、千克和秒 B.米、克和秒 C.千米、克和小时 D.千米、千克和小时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正确的是 ( ) A.重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一定大 B.轻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一定大 C.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其质量大小无关 D.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在地球上任何地点都相同 3.有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书受到的重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书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书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如图所示,光滑球放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挡板由垂直斜面位置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球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减小 B.球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C.球对挡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D.球对挡板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5.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放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固定,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从它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 A.加速度一直变大,速度一直变小 B.加速度一直变小,速度一直变大 C.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加速度先变大后变小,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6.如图所示,物体甲、乙质量均为m,弹簧和悬线的质量可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在悬线被烧断的瞬间,甲、乙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 ) A. 0, g B. g, g C. 0, 0 D. 2 g,0 7.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和m,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相连,A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在A物体加速向右运动过程中(B物体落地前),A的加速度大小为 ( ) A. g B. C. D. 8.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水平放置,一滑块沿光滑水平面每次都以速度v1从左端滑上传送带。当传送带保持不动时,滑块沿传送带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为x1;当传送带以速率v2逆时针运动时,滑块沿传送带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为x2;当传送带以速率2v2逆时针运动时,滑块沿传送带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为x3,则 ( ) A.x1>x2 , x2 >x3 B.x1>x2 , x2=x3 C.x1=x2 , x2=x3 D.x1=x2 , x2 >x3 9.关于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的发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笛卡儿认为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10.某人乘电梯从一楼到六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梯启动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 B.电梯启动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 C.电梯制动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 D.电梯制动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 11.一质点沿直线运动的v-t图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1 s末质点的速度方向改变 B.第2 s末质点的加速度方向改变 C.第2 s末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 D.前4 s内质点的位移为零 12.如图所示,斜面体固定在水平面上,A、B两物体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则 ( ) A.A物体受到2个力的作用 B.A物体受到3个力的作用 C.B物体受到4个力的作用 D.B物体受到5个力的作用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 13.(6分)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记录纸如图乙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2.85 N、F2=2.64 N和F3=4.30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出三个力的图示,并通过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大小为 。 14.(9分)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小车的质量为200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质光滑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可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得到。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___________(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2)由图乙可知,a-m图线不经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37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10分)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0时,初速度v0=2m/s,加速度a =-5 m/s2,求: (1)速度减为零时,物体距出发点多远? (2)在 t=1s末,物体距出发点多远? 16.(12分)一轻质橡皮筋原长L=50cm,劲度系数k=100N/m,将其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O点,如图甲所示。 (1)在其下端A处用细线悬挂重为16N的物块,静止后如图乙所示,求橡皮筋的伸长量x1; (2)在图乙中A处用一水平外力向右缓慢拉动,使橡皮筋与竖直方向成37°角时保持静止,如图丙所示,求橡皮筋的伸长量x2和物块高度的变化量h。(sin37°=0.6?, cos37°=0.8) 17.(15分)民航客机的机舱一般都设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在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会自动生成一个由气囊构成的斜面,机舱中的人可沿该斜面滑行到地面上,示意图如图所示。某机舱离气囊底端的竖直高度AB =3.0m,气囊构成的斜面长AC =5.0 m,CD段为与斜面平滑连接的水平地面。若人从气囊上由静止开始滑下,人与气囊间的动摩擦因数1=0.5,人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0.4。不计空气阻力,g=10 m/s2。求: (1)人在气囊上滑下时的加速度大小; (2)人滑到气囊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3)站在距气囊底端正前方2.0m处的救护人员能否被从气囊上滑下的人撞到。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物理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C B A C D D C AD BC CD BD 13. 图中画出F1、F2、F3三个力的图示(各1分), 通过作平行四边形得到F1、F2的合力F(2分), 由图得F1、F2的合力大小4.5N (1分) (结果在4.3N~4.7N之间, 都可得这1分)。 14.(1)非线性 (2分) (2)轨道倾角过大 (2分) (3)减小轨道倾角,平衡摩擦力 (3分) 远小于小车质量 (2分) 15.解: (1)设速度减为零时距出发点的距离为x1, 则根据运动学公式 v2-v02=2ax1 (2分) 将v=0,v0=2 m/s,a=-5 m/s2代入,得x1=0.4m (2分) (2)由公式x2=v0t+at2 得 (3分) 1s内物体的位移x2=-0.5m, (2分) 即在t=1s末物体距出发点0.5m (1分) 16.解: (1)根据题意木块处于平衡状态,F1=G (1分) 由胡克定律得F1=kx1 (2分) 则m (1分) (2)橡皮筋与竖直方向成37°角时保持静止,受力分析,可得 F2=20N (3分) 根据胡克定律 得 =0.2 m? (2分) 乙图中A点到O点的高度h1=L+x1=0.66m 丙图中A点到O点的高度h2=(L+x2)cos37°=0.56m 则重物上升的高度等于A点上升的高度,h=h1-h2=0.1m (3分) 17.解: (1)设AC与水平地面成θ角, 对人受力分析,由牛顿运动定律: mgsinθ- f=ma1 (2分) f=μ1FN (2分) FN =mg cosθ (2分) 解得:a1=gsinθ-μ1gcosθ=2m/s2 (1分) (2)由vc2=2a1x1,得到vc= 2m/s (4分) (3)滑到地面上的人,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μ2mg=ma2 (2分) 0-vc2=2(-a2)x2 (1分) 解得:x2=2.5m 2.5m>2.0m,救护人员能被撞到。 (1分)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