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2)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四、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课前准备
1、将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
2、教师课前印制好三种跨膜方法特点比较表;
3、针对教学设计精心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的实施 |
设计意图 |
|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 |||
新课导入 |
运用课件展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提问] 生物膜的结构如何?在控制物质进出时有什么特点?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人工合成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
[提问] 仔细观察图示,是不是生物膜?为什么?
|
学生回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并积极回答。
踊跃发言:“不是生物膜,因为它只有磷脂双分子层,中间没有蛋白质” |
通过新旧知识链接导入新课
无蛋白质生物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索物质跨膜过程的兴趣。(教师适时评价,鼓励他们观察得仔细) | ||
问题探讨 |
[过渡] 图示进一步展示对各类物质的通透性,并讨论:
1、什么分子可以通过这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氨基酸等不能通过这层膜,但人体又需要这些物质,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3、观察图示,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回答,并提出一些问题:“蛋白质在某些物质运输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 |
发挥学生想像力,结合生物的特点认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探
索
新
知
|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
演示扩散现象: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分析扩散的特点: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动。
[设疑] 物质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
[分组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70-72,思考物质运输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以表格形成展示出来)
[成果交流] 要求各小组将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其它小组给予评价。
[知识巩固]
动画1:自由扩散与协助扩
散的区别
动画2:协助扩散与主动运
输的区别
教师对刚才讨论的不足之处结合动画展示进行指正,并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
[进一步探究]
1、资料分析:在无氧条件下,植物根细胞对钾离子的吸收减缓或停止,为什么?
2、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生物学意义?
|
仔细观看演示
思考扩散与物质进出细胞的区别。
阅读教材、探索新知。
小组内探讨学习的内容,并完成表格内容。
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提出质疑。
观看动画资料:
学生听教师讲述在探究过程中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辨别三种运输方式的示意图
小组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影响主动运输进行的因素
举例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 |
| |
二、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
[过渡] 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
[动画演示] 分泌蛋白的外排过程、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异物的吞噬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向、特点。 |
学生思考,回忆
通过自学及观看动画展示,理解“胞吞”和“胞吐”的特点。
|
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发掘学生自主观察、辨别事物,把握本质联系的潜能。
| ||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的实施 |
设计意图 |
|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 |||
技能训练 |
[展示图片] 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
分析图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本章所学知识,思考:
1、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2、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
3、你是如何作出此判断的? |
认真分析曲线图进行讨论 |
拓展视野,巩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 ||
本节小结 |
用概念图的形式本节知识点归纳出来,让学生填写。 |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完成概念图 |
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归纳、提炼知识的能力。 | ||
知识巩固 |
多媒体展示题目 |
学生思考、回答 |
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巩固重点知识。 |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角色的转变。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本节的重点,主动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我利用自制的课件进行形象化教学,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利用了教材插图、图表以及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设备,灵活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深化了教学重点。
3、由于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生生互动、生生互评场合较多,因此在教学时间上较难把握,这就要求老师课堂上一定灵活应用,有效地进行调控,才能确保本节课在既定时间内按预定目标完成教学。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