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 正文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6 21:26:56阅读:
字号:|

[设计思想]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光合作用探究经典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修正,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构建模型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

 

2.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路。

 

3.陈述:光合作用经典探究实验的基本结论,并构建光合作用过程模型。

 

[教学重点]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想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思想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讲述

 

[教学设计]

 

〖温故知新〗

 

1.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色素有哪些种类?分别是什么颜色?分别吸收哪些光? 

 

 2.在色素分离实验中,某同学共做了4个滤纸条,其中3个滤纸条得到了清晰的色素带。试描述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的色素带名称。试解释另外1个滤纸条没有得到清晰的色素带可能的原因有哪一些? 

 

 〖教学导入〗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人们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历程。该探索历程不仅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而且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深层探索仍在进行。

 

〖过程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板书)

 

1.光合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换?),并通过完成【思考1】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特例。

 

【思考1】没有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吗? 

 

(能,例如蓝藻。)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普利斯特利实验(1771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过程: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实验分析: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的有无

 

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蜡烛燃烧(小鼠存活呼吸)时间延长。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具有更新空气的能力。

 

构建模型:用简式形式表示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污浊空气绿色植物新鲜空气

 

【思考2】普利斯特利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实验有时是失败的,没有发现光照在实验中的作用等。 

 

2)英格豪斯实验(1779年):

 

实验过程:重复进行普利斯特利实验500多次。

 

(培养学生学习英格豪斯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证明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成立。

 

材料补充:1785年科学家证实植物体更新空气是因为吸收CO2,放出O2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进行具体化修正)

 

 光照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3)萨克斯实验(1864年):(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学会鉴定叶片中淀粉的技术方法)

 

将绿色植物(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叶,用遮光板从两面夹住部分叶片。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将该叶片取下,放在酒精中通过沸水浴处理一段时间。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用碘蒸气熏蒸或滴加碘液。

 

(通过完成以下实验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思考3】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的?

 

自变量是有无光照。用遮光板遮光,达到控制无光。

 

【思考4】为什么将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

 

放在黑暗中的目的是通过叶片的呼吸作用把原来的淀粉消耗掉

 

【思考5】叶片放到酒精中沸水浴的目的是什么?

 

溶解光合作用色素,使叶片脱色,有利于碘液染色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光照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遮光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了淀粉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4)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恩格尔曼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学生讨论交流)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意思到位即可)

 

水绵的叶绿体大型带状,便于操作和观察。利用好氧菌检测氧气释放分布部位。

 

没有空气和光的环境,排除空气中氧气和光干扰。用极细光束照射,以形成对照。

 

实验结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 

CO2叶绿体→O2+淀粉

 

(结合上一节课后习题,进一步体现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巧妙之处——选择材料的重要性)

 

5)鲁宾-卡门实验(1939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并能够举出其他例子,如用3H-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等)。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鲁宾-卡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鲁宾-卡门实验中是否利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若是,则自变量是什么?若不是,那为什么?

 

是,自变量是CO2H2O中的O是否为18O

 

实验现象:甲组释放出16O2,乙组释放出18O2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来自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 

H2OCO2叶绿体→O2+淀粉

 

6)卡尔文实验(40年代)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利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每隔一定时间,检测小球藻内的含14C的化合物,从而探清了CO2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过程。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模型,合理即可)

 

         光照 

H2OCO2———→O2有机物 

        叶绿体

 

[巩固总结]

 

1.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经典实验的过程、结果、结论。

 

2.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底物、条件、产物

 

3.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模型的建立。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