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色盲遗传病”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分析问题的能力。
4)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 教学过程
2.1 调查范围和任务的安排 调查范围为本校的40个教学班。笔者所教的4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负责调查10个教学班,此任务由笔者指定,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所负责调查的班级由生物学课代表指定。
2.2 调查时间的安排 调查过程为了不影响被调查者的学习,把调查时间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2.3 调查工具、方法和记录 用“色盲检查图”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单独测试。学生用自制的一张记录表,详细记录全过程。记录表如下:
红绿色盲调查表
调查对象 |
记录过程(正) |
测试总人数 |
色盲总人数 |
患者家庭情况 | |
男生 |
正常 |
|
|||
色盲 |
|||||
女生 |
正常 |
||||
色盲 |
2.4 调查结果的汇总 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每个班级所调查的对象仅仅是此次调查活动所要调查对象的很小一部分。首先,由课代表汇集各班的调查结果;其次,再由笔者汇集全部4个班级调查的结果。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调查对象 |
总人数 |
色盲人数 |
患者家庭情况 |
男生 女生 |
1407 1517 |
14 1 |
其中12例,父母均正常 其中1例,父母均正常,舅舅色盲 其中1例,母亲正常,父亲色盲 母亲正常,父亲色盲 |
2.5 分析调查结果 教师把调查的汇总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问题1:请同学们计算出男女生患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是多少?
回答1: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如下结论(计算公式用教材提供的):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 0.995%;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0.067%。
此时,有部分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统计出的发病率比教材上的男性发病率7%、女性发病率0.5%小得多?
问题2:我们调查的结论是否科学?
回答2(经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我们调查的结论是对真实情况的反映,也是科学的。理由是:①我们使用的“色盲检查图”是借用校医室和县医院的,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不会出漏检。②计算方法是用教材上提供的计算遗传病的公式。③全国红绿色盲男性发病率与女性发病率比例大约14:1;我们调查的结果男性发病率与女性发病率的比例也是大约14:1;说明我们的结果是真实和科学的。
问题3:分析造成红绿色盲发病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回答3(经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造成红绿色盲发病率低的原因是:①调查的样本太小。②样本不是随机组成的(通过考试选拔出的)。③本地区的人口红绿色盲发病率就是低于全国的发病率。
问题4: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复杂,故把这一个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
第1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哪类染色体上?
回答:(经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调查结论分析作答)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理由是:①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男女患红绿色盲的几率应该一样。事实上,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大约是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的14倍,说明该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而应该位于性染色体上。②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发病率,说明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即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③假设该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但是女性中也有红绿色盲者,故红绿色盲基因不可能在Y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只有位于X染色体上。
第2问: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
回答(经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作答)控制红绿色盲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理由是12例男性患者,其父母均表现正常,根据分离规律可推知,控制该病的基因为隐性基因。
红绿色盲基因的遗传特点:控制红绿色盲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问题5: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什么男性高于女性?
回答5:(经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是:①在Y染色体上没有红绿色盲的等位基因,也就是说红绿色盲基因在男性体内没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只要红绿色盲基因在男性体内存在就表现为红绿色盲。②因红绿色盲基因在女性体内存在时表现为隐性,所以女性只有隐性纯合体时才表现为红绿色盲。③女性发病率等于男性发病率的平方。
问题6:父亲的红绿色盲基因是遗传给儿子还是女儿?
回答6:(经研究性学习小组分析)父亲的红绿色盲基因不遗传给儿子,只能遗传给女儿。父亲遗传给儿子的是Y染色体。父亲把红绿色盲基因遗传给女儿,通过女儿遗传给外孙,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交叉遗传。
问题7:按照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能否解释那15名红绿色盲患者的家族遗传现象?
回答7:(经研究性学习小组分析)可以解释那15名患者的遗传现象。说明红绿色盲基因的确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符合交叉遗传,符合分离规律。
2.6 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和学习感受。
2.7 评价 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态度、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科学态度和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等方面。评价分5个等级,即A、B、C、D和E。最后由教师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每位学生。
3 教学体会
3.1 从生活中寻找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通过这种途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真实感,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离他们很近,对他们很有用,他们可以用获得的知识解释、预测生活中的问题。
3.2 在调查前,学生为了调查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提前与被调查班组进行联系、协调,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同一组的同学之间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3 通过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4 学生充分真实地体现了知识的再现过程。知识是学生自己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的,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3.5 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和争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思维,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