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江西省信丰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49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7-8 15:11:3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信丰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组题人:张智勇 审题人:廖乐腾 2013年3月30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

1.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他们;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问: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3.西汉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时,皇帝常下“罪己诏”,根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33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钢五常学说

4、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这种对人心本体的界说与下列哪一思想是一致的:( )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C.“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D.“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5.战国至秦汉时期,汉字的使用和发展逐步从混乱趋向统一,对这种现象出现原因的评述正确的是

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与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相适应

③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的要求 ④巩固统治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电影《英雄》有这样一个情节: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天下统一后要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作废,只留下一种文字。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将各种文字统一成标准文字,这一种标准文字是

A金文 B小篆 C草书 D行书

7.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8.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其共同点表明了(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巨人推动的

D.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9、1962年胡适去世,蒋介石题赠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挽联不能反映:( )

A.蒋介石对胡适的敬重 B.胡适积极追求自由民主,倡导新思想

C.胡适对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 D.肯定胡适全盘西化

10、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D.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右图是1972~1995年我国各类学校数的发展变化示意图。

对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双百方针”推动了教育快速发展

B.基础教育发展总体高于高等教育

C.中小学教育质量有所下滑

D.三类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

13.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战争给美、伊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小布什总统。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A《论法的精神》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社会契约论》

14.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下列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自然就是人的天性,冲动的素质 B.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C.只有信仰可以使人成为义人 D. 人的自由是在法律之下

15.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17. 2010年3月27日20时30分,当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熄灯一小时提倡节能)活动得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活动有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共同参与。中国的北京、上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使电力开始成为一种新能源的直接原因是( )

A.电灯泡的发明使用 B.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用

C.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18.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话意指( )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爱因斯坦的理论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关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19、斯宾塞在1857年发表的《进步:其规律及原因》一书中写道,“无论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还是在政治、制造业、商业、语言、文学、科学及艺术的发展中,这种由简单经过连续的变异而进入复杂的同样的进化始终保持着。”山此看出,作者认为 ( )

A.工业革命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 B.进化论思想已渗入各领域

C.天主教的权威遭到彻底地破坏 D.近代生物学已有了科学基础

20.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研究莫言作品可以参考

A.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B.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C.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D.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21右图是一幅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请仔细观察这幅作品,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它属于哪个美术流派 ( )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古典主义

22.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越来越多的点播条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乡恋》的解禁表明

A.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B.流行音乐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 C.文学艺术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 D.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起决定作用

23、《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神权与王权结合

24、关于分封制,有人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这个评价( )

A.正确,因为分封制加剧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B.不正确,“争”、“乱”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

C.正确,因为从分封制开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

D.不正确,因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不可能引起“争、乱”局面

25、《左传.隐公三年》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孤质于郑,郑公子忽质于周”,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 )

A.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特有交往的方式 B.国与国交往的外交诚意

C.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缺乏互信 D.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 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5分,第28小题15分,50分,)

26.(20分)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是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传播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胡汉民《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1909年)

材料二 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首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1987年7月,中国电视观众人数已达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1978年中国还只有8千万电视观众,此后平均每年增加6.1千万。……1987年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超过1亿台。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而在1978年仅为2%。经常看电视的观众约占78%,电视观众接触电视的频率也高于广播和报纸。

——郭镇之《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十年》

——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说明:该报告于2005年7月7日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五个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中国报业的变化情况。进入20世纪,中国通俗性报刊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2)最早提出“电视”名称和发明机械扫描电视的分别是哪国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科技角度分析这十年间中国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5分)

(3)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互联网在当今政治中所起的作用。(5分)

27.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1分)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1分)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3)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在思想上我们是如何纠正这一错误的?(2分)

28.(15分)【中外历史改革回眸】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

(2分)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原因。(5分)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8分)

27.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1分)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1分)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3)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在思想上我们是如何纠正这一错误的?(2分)

28.(15分)【中外历史改革回眸】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

(2分)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原因。(5分)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8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5 CDACA 6————10 BCDDB 11————15 CBADB

16————20 BDBBB 21————25AADBD

二、非选择题:

26. (20分)

(1)情况:从报刊创办者看,经历了从在华传教士兴办到国人参与创办的过程;从报刊内容看,先是以基督教思想和西方自然、社会科学为主,到19世纪末出现宣扬维新变法和民主思想的高潮;从影响看,早期报刊主要有利于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到19世纪进一步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6分)原因:通俗性报刊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休闲娱乐,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它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分门别类,方便了读者按兴趣购买。(4分)

(2)法国人和英国人。(1分)原因: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和政府对电视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科技——对外开放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中国自身科学技术的进步。(4分)

(3)特点:拥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信息传播更及时,速度更快;具有互动性,不易受到控制。(3分)作用: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改进工作,服务于人民;有利于民意的表达,形成有力的舆论监督;促进民众的参政议政(民主)意识的增强。(答任意一点得2分)

27.答案:(15分)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2分)

实行“无为”、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实行租庸调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提倡节俭。(任3条,共6分)

(2)平均地权。(1分)增加“节制资本”。 (1分) 第一次国共合作。(1分)

(3)“文化大革命”。(2分)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分)



相关资源: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5月学情调查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历史
·山东省2013年高二暑假作业(四)历史
·山东省2013年高二暑假作业(三)历史
·安徽省涡阳四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检历史试题
·四川省资阳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
·四川省成都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