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241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2-21 22:45:4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 分,35题共70 分)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3.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4.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

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5.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7.“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最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8.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0.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D、生产力对比变化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中“优秀”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利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12.通过对从秦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14.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5.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7.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8.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毅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新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 张毅 B. 李新 C. 王平 D. 赵洋

19.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1.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A.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B.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取的思想解放作用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22.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②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④①③②

24.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25.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26.一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它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下列选项与之相吻合的是

A.对战败国德国的制裁 B.确认波兰的独立和疆界

C.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D.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听之任之

27.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B.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

C.英法的反对 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

28.浙江青年潘德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单身骑车环绕地球一周的人。1933年9月,他到达德国首都柏林。当时他可能看到的景象包括: ①很多工人失去工作生活困难;②人们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 ③战争临近人们恐惧不安; ④街头到处都飘扬着纳粹党旗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质疑:“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这里的“另一个小孩”是指

A.捷克斯洛伐克  B.奥地利 C.波兰 D.苏联

30.右图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左边床上的人说:“多

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

右边床上依次是: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

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下列各项是对此图的

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图反映的时间可能在二战前夕或二战初期

B.左边床上的人说的话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心态

C.此图反映了当时欧洲危机重重

D.此图揭示了美国对当时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

31.该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7月发行的一枚邮票

在下列内容中,符合其发行背景的是:

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

②太平洋战争实现了战略转折;

③中国战场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了胜利; ⑤北非战场已成为盟军的跳板;

⑥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2.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33.由于英国的坚持,雅尔塔会议同意法国参加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借法国来增强抗衡苏美力量 B.法国在二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C.法国曾是英国的重要盟国 D.法国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

3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出卖、牺牲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5.《人民日报》发表的《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的社论,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六周年。下列关于二战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削弱了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

③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36题8 分,37题13分,38题9分,共30 分)

36.(8分)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3分),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

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3分)

37.(13分)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 战略 信仰 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2分)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2分)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3分)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2分)

3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9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6分)

台州市书生中学 2014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次月考高二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答案







































二、非选择题(36题8 分,37题13分,38题9 分,共30 分)

36、(1)(5分)

(2)(3分)

37、 (1)(6分)

(2)(5分)

(3) (2分)

38、 (1) (3分)

(2) (6分)

书生中学 2014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次月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A

C

C

D

C

B

C

A

B

D

A

D

C

D

A

C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答案

A

C

A

A

B

A

B

C

D

C

C

D

A

D

A

C

C





二、非选择题(36题8分,37题13分,38题9分,共30 分)



⑵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1分)

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1分)

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1分)



(3)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

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拒绝在不合理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之后加入国联,在华盛顿会议期间收回山东的主权和部分权利。(1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浙江省台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练历史试题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十八次周练历史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九次周练历史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七次周练历史试题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五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