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株洲市二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路增 审题人:龚华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 选择题部分(共6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王位世袭制 2.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竑,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3.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4.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5.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他们凭藉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土地兼并的加剧 D.门阀世家的壮大 6.韩愈有唐诗名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传世,“左迁”实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被调降官职的一种讳称。下列例子中,在中国古代属于“左迁”的是 A.秦朝,会稽郡郡守调任御史大夫 B.东汉,会稽郡郡守调任扬州刺史 C.宋朝,三司使调任枢密使 D.元朝,南阳府府尹调任连州知州 7.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8.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的是 A、长安城的商业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崇仁坊成为长安最繁华的住宅区 C、长安城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 D、崇仁坊是唐政府设立的商业区 9. “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是某学者总结出的关于中国古代传统乡村的认识范式。对这种范式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宗族二元模式强化了中央集权 B.宗法制成为维护等级制的有力工具 C.郡县制有利于儒家伦理道德贯彻渗透 D.乡绅自治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10.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11.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A.民主主义者 B.民族主义者 C.亲共产主义者 D.三民主义者 12.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3. “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 A. 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 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 14.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最为适宜的是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C.两位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文中“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林则徐等人开始关注世界的形势 B. 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 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一些官绅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 16.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17.蒋介石告诉全国国民说:“我国自清开始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一百周年。我们……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的撤废的光荣记录。”这段话发表于 ( ) A 民国三十一年 B民国三十二年 C民国三十三年 D民国三十四年 18.某次国际会议结束后,一位美国记者评价道:“周恩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A.1 9 4 9年北平和谈 B.1 9 5 4年日内瓦会议 C.1 9 5 5年万隆会议 D.1 9 7 1年联合国大会 19.1 8世纪的欧洲,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王宫显贵、富商巨贾请人家中担任家庭教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B.启蒙运动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法语自身的魅力 20. 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流传着一个政治幽默:一天,有个西方记者要采访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说:“他上天了。”记者说:“那我采访加加林夫人也行。”邻居说: “她去商店买东西了。”记者说:“那我等她回来吧。”邻居说:“你还是等加加林吧,因为他夫人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加加林在天上飞得很快。”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农业发展缓慢 B.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人民消费品 C.生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的作用 21.“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各国之间的混战,……由此产生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主义思想常常引发分歧和争论……但民族主义同样也在建国运动中贡献良多……。”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上述论断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C.美国独立战争 D.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22.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了不结盟运动 A、形成了与美苏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改变了超级大国对世界事务的控制 C、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D、缺乏明确而坚定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23.据《国际条约集》(1948—1949)记载:“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这说明当时的经互会 A.让中国渡过经济难关 B.有利于欧洲一体化 C.逐渐发展为华约组织 D.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24.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问的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 C.社会被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25. 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26.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曾颁布敕令:“今后凡昔里尼省(位于希腊)内希腊人彼此之间发生争执时,除涉及死刑的重大刑事案件须由总督亲自审理或委派专门陪审法庭审理判决外,其他一切案件我意均交希腊籍陪审员办理。除非有任何辩护人或被告要求罗马人担任陪审员。”这一敕令 A.有利于维护帝国统治 B.使希腊人实现了自治 C.最终完善了罗马法 D.使希腊人与罗马人权利平等 27. 《神曲》《红楼梦》《物种起源》《老人与海》四部书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下列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诗歌 剧本 散文 小说 B.彼特拉克 曹雪芹 达尔文 海明威 C.倡导人文主义 反对封建礼教 阐述自然选择 体现现代主义 D.抨击世俗王权 叙述爱情悲剧 挑战教会神学 歌颂民主自由 28. 在《物种起源》一书出版20年后,有一位名叫马歇尔的英国评论家,大胆说出了他的一些同代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写道:如果英国人口的增长赶不上中国人,那个无精打采的种族将会蹂躏地球的许多地方,而本来应当是朝气蓬勃的英国人定居在这些地区将受到威胁。这主要说明 A.达尔文主义成为19世纪末后种族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B.达尔文主义应用于社会对世界的影响是消极的 C.达尔文主义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后殖民主义的指导思想 D.中国过多的人口挤占了英国人生存的空间 29. 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对此认识是不正确的是 30. 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后者的是 A.启继承禹的王位, “公天下”被“家大下”取代 B.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这证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C.19l2年3月,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第II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 本卷共2小题。第31题24分,第32题16分,共40分。 31. (24分)户籍管理或人口迁移政策是不同时期时代特征的反映,户籍是国家统计人口的重要渠道,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里中钱粮、差役、公务,俱有专人督责。”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 ????——《中国全史》 材料二??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1795年和1846年的贫民迁移法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徒的限制。 ????——丰华琴:《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与人口迁移运动》 材料三 ?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全面放宽大中小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大中小城市。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英国人口管理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别指出我国50年代“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和近年来放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8分) 32. (16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内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材料二? 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若是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不虞威胁,不虞匮乏,信仰和言论有充分的自由,则我们不能不承认,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 ????——费孝通:《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四? 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1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1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发生了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 ????——摘编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偏差?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2)材料二对美国新政有何印象?罗斯福“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方式是什么?(4分)? (3)分析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1963年、1972年之后这三个阶段美国形象变化的原因。(6分) 株洲市二中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路增 审题人:龚华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 选择题部分(共6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 A C D C C D C D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B A C B C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D C A C A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第II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 本卷共2小题。第31题24分,第32题16分,共40分。 31. (1) 特点: 按照职业分为不同类型;有专人管理;禁止随意迁徙;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原因: 小农经济的内在需要;维护社会治安遏制地方割据的需要(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保障农业劳动力的需要;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2) 变化: 从严禁流动到允许自由迁徙。(2分) 原因: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得到保证; 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限制人口流动不利于经济发展; 启蒙运动使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每点2分,满分6分) (3) 50年代: 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近年来: 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的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权利。(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39.(16分) (1) 偏差:美国元首是“拈阄轮充”(抽签产生)。(2分)? 产生原因:对西方了解太少,还抱有天朝上国轻视西方的心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分)? (2) 印象:赞扬、肯定。(2分)? 方式:用和平的方式,国家干预经济。(2分)? (3) ①抗战时期:中美是反法西斯盟友,有共同的敌人。(2分)? ②1963年:冷战时期,两国处于敌对状态。(2分)??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改善。(2分)? ?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