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454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7-16 6:20:37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13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历史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分

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将条形码张贴在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

2、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历史剧。假如你的角色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那么你可以:①参加公民大会 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 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如图),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梭伦改革前的辩论      商鞅变法前的辩论

A.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B.改革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

C.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5、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

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 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 D.封建城市的兴起

6、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7、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民族战争 D.阶级斗争

8、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田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9、《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政府纵容土地兼并 C.混战不休,人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10、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 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1、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募役法

12、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

A.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13、宋史专家李华瑞教授在《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中提出罗斯福曾借鉴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下列不可能被借鉴的是

A.青苗法 B.市易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1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5、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6、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17、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18、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9、穆罕默德·阿里将没收的包税地的一半分配给王公贵族、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这种做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灭了残余的马木鲁克势力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增加了赋税收入

20、资本主义文明在对封建文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客观推动落后地区被迫不断的变革进步。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具体表现是:①创办近代工厂 

②改革行政制度 ③进行司法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阿里改革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其决定性的原因是

A.阿里只进行了局部性的变革,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的结构变革

B.阿里的改革缺乏群众基础,没得到社会成员的有力支持

C.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对现代化的改革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

D.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2、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结论: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23、假如约翰是一位俄国农民,在1880年他40岁时有可能经历的是

A.由于“二一九法令”的颁布,获得大片土地,过着幸福生活

B.在法院里看到律师的辩护,陪审团参加审判

C.在街头听取赫尔岑等知识分子宣传,要求拥护亚历山大二世

D.参加农民暴动,并迫使沙皇政府作出让步

24、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C.中下级武士已演化成资产阶级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25、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6、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不同是

A.引进和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B.控制本国大部分近代工业

C.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 D.重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

27、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还涉及到

A.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工业??? B.改革行政制度,强化中央集权

C.传播西方文化,革新教育内容??? D.宣布制定宪法,确立立宪政体

2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9、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30、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材料表明

A.“不做亡国之君”是光绪变法的初衷?? B.朝野上下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C.振兴农工商业是变法的核心??? D.变法的指导思想与洋务运动相同

31、《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D.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32、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33、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34、标志着德军速战速决计划开始破产的战役是

A 凡尔登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马恩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35、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武器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库尔斯克战役

36、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 :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 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 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37、巴黎和会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的规定应基本肯定

A 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问题 B 关于战败国的赔款问题

C 对苏维埃俄国的政策问题 D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处置问题

38、不能反映英国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的是

A.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 B.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C.贷款投资帮助德国恢复经济 D.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39、《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材料中“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

A.各缔约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 B.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其代理人

C.除日本外的各缔约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 D. 除中国外,各缔约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

40、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

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

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 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41题18分,42题22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10分)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13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贵族因为特殊地位而拥有相当多的财产,其社会政治地位自然比较高,这对贵族有利;同时,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原来的出身等级制度,平民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而积累较多的财产,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虽然财产等级制仍然不平等,但是达到了梭伦的目的:既提高平民地位,又保证贵族利益。

2、B 年收入100麦斗仅仅属于第四级,不得担任官职,故B符合题意。

3、B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在推行前,反对改革的派别往往是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而不是社会各阶层。因此,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4、B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源,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应该是经济因素,即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要求的结果。

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解题关键理解战国时期改革的本质特点是确立封建制度,新兴地主夺取统治权,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君臣位置的更替,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6、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和“诸子有份”等信息说明,“分异”不仅要分家而且还要分割家产,这与传统宗法制下由嫡长子继承家庭中的政治地位(贵族家庭)和主要财产相悖,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A项与题干无关,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而材料体现的是家庭问题;B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统一后,确立了皇帝制后出现的。

7、B【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后,又进一步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故答案为B项。AC项明显错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最终祖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D项与材料无关。

8、D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将其分授给农民使用,而农民要承担赋税和徭役。

9、B 北宋政府实行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认为富人兼并土地是为国守财,从而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

10、D可以结合对题干中“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来解答本题。很显然这是一项有利于保证农时的法令。

11、A 市易法规定:政府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12、C 方田均税法主要针对官僚、豪绅地主兼并的大量土地,因而必然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很难实施。

13、D 加强对人民人身控制与西方这一时期民主政策趋势不符。

14、B

15、A [材料体现了路德“信仰得救”的观点。

16、D【解析】 AC只是看到表面现象,B与宗教改革不符。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D。

17、D【解析】加尔文改革的核心主张是“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所以他的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的西欧得以广泛传播,D项正确。

18、B试题分析:马丁路德的意思是主要有信仰就可以得救,依靠教皇不一定能得救。这样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B。AC项错误,马丁路德并未否定宗教的宗教神学和上帝的作用;D项错误,只能说是在神的领域实现了人人平等。

19、C

20、C

21、A 选项都是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阿里改革并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统治基础。而是对封建统治加以修缮和维护,继续加强封建统治,这在资本主义已经是世界潮流的形势下,是违背潮流的。

22、C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但使农民失去大量土地,而且由于巨额的赎金而导致其濒于完全破产的境地。

23、B A项错在“幸福”二字,C项错在“拥护”二字,D项错在“迫使沙皇让步”。

24、A 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力量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却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C选项是明治维新的产物,B、D两项表述不准确。

25、B 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只好根据居住环境给自己起姓。

26、C 日本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资产阶级无力独立经营,因此政府采取资本主义扶植和保护的政策推动其发展,这是与其他国家所不同的。

27、【答案】D 考点:阿里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阿里改革只是学习了西方的经济和军事方面,并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日本的学习则是全方面的学习,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这是二者的不同,故选D。

28、A 本题为一道最佳选择题。四项都与题干有关,而梁启超作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必然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29、【答案】D 考点:戊戌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熟练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题干中康有为上书中强调“诏旨一下,天下雷动”“ 庶政尽举”其实不符合以后的历史史实,只是康有为的主观想象。从教材中,老师的讲述中学生应该知道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故不选B。而C项说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错误,当时还没有变法。A项看不出来。D项正确。

30、【答案】 D考点:材料没有反映出光绪变法“不做亡国之君”的初衷,故A项错误;朝野上下对改革仍然有分歧,故B项错误;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可以看出是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这与洋务运动相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振兴农工商业在变法措施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

31、【答案】 D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体现了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所以答案选D。

32、A 33、A 34、C 35、C 36、A 37、A 38、A 39、D 40、B

二、非选择题。

41、(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2分)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任答一点给2分)

(2)依据:提倡君主立宪,推进政治民主化;(3分)宣扬民主思想(民权、平等、进化论),促进思想启蒙,影响近代民主革命。(3分)

(3)表现: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每小点2分,共4分)

(4)启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即时改革;改革要与本国国情结合。(每小点2分,共4分)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维新变法;日本明治维新。(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是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而西方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省蚌埠五中、十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