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19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11/18 19:03:20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2016届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校内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单选题(共48分)

1.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2.有学者估算,在明太祖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如此厉行反腐败并没有没有让贪腐稍有收敛。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丞相导致官员缺乏约束

B.社会风气导致官员道德低下

C.反腐太严导致官员集体报复

D.权力不受制约难阻官员贪腐

3.“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代????????????????????B.汉代????????????????????? C.宋代????????????????????D.唐代

4.《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

A. 划分田地 B. 因地制宜

C. 精耕细作 D. 优选种子

5.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

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

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

6.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7.读表1,从表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表1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A.商税总额不断增加????????????????????????????????B.政府高度重视商业

C.商业已经成为本业????????????????????????????????D.商业税率不断提高

8.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9.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10.“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11.《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12.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城市建设的变迁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3.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

A.道家学派????????????B.道教?????????????????????C.理学????????????????????D.佛教禅宗

14.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

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

15.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15.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17.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8.《明宜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19.“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政务????????????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20.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21.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22.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

23.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24.《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2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  )

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

26.《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27.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28.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29.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30.“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3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32.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

三权分立????????????B.主权在民?????????????C.司法独立????????????D.民主共和

第Ⅱ卷 主观题(共52分)

3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9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3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 下表为盛宣怀经历简表

时间

重要活动



1873

任上海招商局会办,整顿改革,除承办运漕外,增辟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航线,营业颇佳,计开办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一千三百万两”。



1876

任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督办,延聘英国矿师,采用西法勘察,为湖北的矿业和冶炼业开了路,其中大冶煤矿的发现对汉阳铁厂的兴办起了重要作用。



1881

被刘坤一弹劾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时抽取花红,中饱私囊,因李鸿章力保免于惩处。



1883

与丹麦大北公司签订章程,由中国购回该公司架设的淞沪陆线(电报线)。制定全国电报电线计划,会同各省逐年开办。截止1897年,全国22省均已铺设了电报专线。



1895

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后改称北洋大学堂),第二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1906

得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萍浏醴起义,立即飞电湘鄂赣三省督抚“派队保矿办匪”。



1911

代表清政府同美、法、英、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川汉、粤汉铁路600万镑借款合同,将湘、鄂境内粤汉铁路和鄂省境内的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出售给四国,并以湘、鄂两省厘金、盐税作担保,许以铁路借款的优先权和铁路扩展权。



——摘编自陈旭麓《盛宣怀传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盛宣怀19世纪晚期被重用的社会背景。(6分)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盛宣怀的经历。(9分)

答案

1--5 CDBCB 6--10 DABBC 11--15 ACCBD 16--20 DDBAB 21--25 AACBC

26--30 BDADA 31--32AC

33.(22分)【答案】(1)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4分)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8分) (2)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4分) (3)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2分)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2分)胡适的观点反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对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2分)

34.(12分)【答案】

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由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2分)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4分)

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2分)

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着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4分)

35.(18分)【答案】

(1)背景:列强侵略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开展,创办民用工业;兴办近代教育。(6分)

(2)评述:创办民用工业,收购外商企业,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创办新式学堂,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贪污腐败,抵制革命,是个腐朽的封建官僚;出卖国家主权,便于列强资本输出,经济侵略。(12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甘肃省河西部分高中(张掖中学、嘉峪关一中、山丹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历史
·湖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湖北省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16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曾都一中、枣阳一中、襄州一中、宜城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湖北枣阳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