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2016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试历史试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1942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任家村出土的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禹鼎。记述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侵犯周王朝的东部、南部疆土,周厉王命西六师、殷八师前往征讨。作器者禹受武公之命,率军参战,俘获噩侯驭方而平定叛乱。据此可知 A.血缘疏远导致诸侯叛乱 B.诸侯能与周王分庭抗礼 C.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 D.禹因为军功而铸造此鼎 2.战国时期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对于秦地的作用是 A.减少黄河水患冲击 B.沟通了秦地与蜀地 C.秦国经济实力增强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到了集市,拿到了鞋子,却发现忘了带尺码。等到他取回尺码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从此寓言故事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坊市制已经存在 B.交易场所固定化 C.集市有时间限制 D.郑国人不会变通 4.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到战国以后,原来被视为戎蛮的秦、楚两国,与韩、赵、魏、燕、齐并列七雄。这一变化说明 A.华夷观念改变 B.周朝历史结束 C.民族融合加快 D.诸侯争霸激烈 5. 汉字是世界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汉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的由来说明 A. 后世官方字体是隶书 B.汉朝的影响力强大 C. 汉隶适应大一统需要 D.隶书是成熟的文字 6.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茶、韩信、韩王信、彭越、英布、张敖、卢绾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燕、代、赵、齐、梁、楚、淮南、淮阳和吴国,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的做法意在 A.确保政权长治久安 B.用同姓抑制异姓王 C.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D.争取同姓亲族支持 7.汉武帝之后儒学逐渐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这种主流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适应建立“大一统”的需要 B.儒家思想是完美无缺的 C.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D.其他诸子思想一蹶不振 8. 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9.北宋仁宗时,传闻曾经有地方官在“盗贼”临城时放弃抵御,开城犒赏。这则传闻最能反映 A.宋代存在严重的官贼勾结现象 B.宋代的地方政权军事实力弱小 C.北宋阶级矛盾极度尖锐 D.北宋地方长官不懂军事 10.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明确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一规定反映出 A.市民阶层要求统治权 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11.据《宋史·苏颂传》记载,北宋熙宁二年,金州知州张仲宣因贪赃枉法而被判死刑,司法官对其处以脊杖刑和黥刑,然后发配海岛。审刑院知院事苏颂听闻此案后,向宋神宗上奏说,古代刑不上大夫,虽然张仲宣不值得怜悯,但处罚过重使大夫的名誉受到了污辱。宋神宗认为有道理,于是免除了张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将其流放贺州。这表明 A.古代礼制影响现实政治 B.理学观念影响案件判决 C.大夫阶层拥有政治特权 D.统治者统治缺乏公信力 12.镇市是连接城市、乡村的贸易点。宋代,政府开始在镇市设置“监镇”,负责管理税收和维持治安。北宋神宗时期,全国镇市已达一千八百多个。据此可知宋代 A.城乡二元结构受到冲击 B.镇市的经济地位日益显著 C.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强 D.地方税收主要依赖于镇市 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这表明北宋书院 是由政府兴办的官方学校 B.学术研究氛围比较宽松 C.成为儒生躲避迫害的场所 D.受到中央集权政策的影响 14.朱熹与其弟子问答时曾说:“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对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B.天理与人欲是统一关系 C.天理与人欲是包含关系 D.天理与人欲是从属关系 15.在儒家观念中破坏先人遗体就等于对先人不敬。虽然宋朝政府严禁火葬,却屡禁不止。当时火葬率最高的地区是两浙路(今浙江一带)。宋代火葬流行的原因是 A.受到墨家思想影响 B.儒家伦理观念弱化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防止瘟疫广泛传播 16. 元朝天下初定,商议设立三省,高鸣上书说:“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从此争论中可以得出 A.三省制不利于治天下 B.一省制可以强化专制皇权 C.三省制分工没有效率 D.一省制适应当时统治需要 17. 明代时“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清代“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这反映了 A.明代经济发展落后于清代 B.经济重心南移到湖广地区 C.区域经济出现多中心格局 D.统一的国内市场渐趋形成 18.明朝海禁严厉,它把“朝贡”和“通商”合而为一,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但往往是中国示人以厚,厚往薄来。对明代“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物产丰饶不需外国商品 B.通过经济活动达到政治目的 C.通过政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 D.天朝上国观念得到外国认同 19.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中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呼吁民众保卫大明王朝 B.号召民众承担社会责任 C.天下观念深受理学影响 D.抨击明朝君主专制统治 20.天人关系是历代儒家反复讨论的重要哲学问题,有天人相分、天人同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各种学说。属于“天人相分”学说的是 A.天道自然,人道有为 B.为人者,天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21.清乾隆以后,陕西汉中府“丛竹生山中,遍岭漫谷,最为茂密,取以作纸,工本无多,获利颇易,故处处皆有纸厂”。这些新兴的纸厂 A.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生产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地处深山产品不易外运 D.成本低廉而获利润丰厚 22.清初中国人口不足一亿人,不到一百五十年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增至三亿之多。与人口激增无关的因素是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棉花作物的引进 C.更多荒地的开垦 D.社会环境的稳定 23.在古代,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是通过很多商品实现的。下列不属于此类的商品是 A.玉器 B.丝绸 C.瓷器 D.茶叶 24.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有牌坊一千多个,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牌坊多建于祠堂前或村口,起着教化族人、警示来着的作用。从徽州设立的牌坊可以看出 A.徽州是江南文化重地 B.徽州的宗族观念浓厚 C.徽商是捐建牌坊主力 D.徽州人崇尚高官厚禄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许用笞治其徒……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蕃人有罪,诣广州鞫实,送蕃坊行遣。缚之木梯上,以藤杖挞之,自踵至顶,每藤杖三下折大杖一下。徒以上罪广州决断。 ——《萍洲可谈》卷二 材料二 国初,杭、粤、蜀,汉未入版图,总户九十六万七千五百五十三。至开宝末,增至二百五十万八千六十五户。太宗拓定南北,户犹三百五十七万四千二百五十七。此后递增,至徽庙有一千八百七十八万之多。噫,可谓盛矣!及乘舆南渡,江淮以北悉入虏庭。今上主户亦至一千一百七十万五千六百有奇,生息之繁,视宣和已前仅减七百万耳。 ——《枫窗小牍》卷上 (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特征。(11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 ——《后汉书·郑玄传略》 材料概述了中国秦汉时期思想的基本情况。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指出其思想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羁縻州》 材料二 唐朝前期 内 地: 府州——县 少数民族地区: 都护府——羁縻府州 都督府——羁縻府州 唐朝后期 内 地:节度使——府州——县 少数民族地区:节度使—— 都护府——羁縻府州 都督府——羁縻府州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隋唐五代)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羁縻府州特点。(6分)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朝后期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9分)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二次测试 历史 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CCCB 6—10 ACCBB 11—15 ABBAC 16—20 DCBBA 21—24 BBAB 25.(1)特征:手工业(造船业、制瓷业)发达;大量外商来华,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政府设机构管理(重视外贸);人口不断增加;南方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1分) (2)原因:技术(发明)不断进步的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农业进步;抑商政策放松的影响;政治中心转移使南方经济发展。 影响:商业贸易的发展刺激理学的形成;市民群体的扩大带动市民文化(宋词、话本)的发展;海外联系的密切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4分) 26.秦朝:法家一统(弘法灭儒)。 秦朝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要求思想专制;传承战国时期秦国的统治思想。 汉初:信奉黄老之术。 西汉初建,经济凋敝,休养生息的需要;吸收秦朝暴政灭亡的教训。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 经济恢复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了其他各派的思想,丰富发展。 东汉时期:儒学内部纷争严重,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斗争激烈。中央集权削弱,思想控制放松。 27.(1)内附的少数民族保持其原有部落和政权形式,首领成为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贡赋大多不上交中央(户部)。(6分) (2)变化:节度使地位突出,地方行政层级有二级制变为三级制。 影响:节度使权力增大,形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导致唐朝灭亡。(9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