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联合考试 历史
文件大小 22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12/14 9:42:1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湖北省百所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联合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 B. 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

C. 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 D. 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

2、 《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

A. 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 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3、 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使同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防止知州受到同判制约

4、 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 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 有助于合理决策 D. 是中枢决议机构

5、 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通过抽签,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一席,进入议事会没有出身和财产的限制,对他们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这表明当时雅典

A. 政治民主存在泛滥的危机 B. 公民的参政权利与生俱来

C. 公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 D. 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

6、 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里,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也清晰地表达了奴隶制违背自然法的观点。材料表明罗马法中

A. 追求人的政治平等 B. 理性精神逐渐丰富

C. 女权得到有效伸张 D.强调天赋人权原则

7、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 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 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9、 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据此观点可推知

A. 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B.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

C. 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

10、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伐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11、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毛泽东认识到中日战争

A. 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 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 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 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12、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A. 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C. 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想蔓延

1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 B. 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

C.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 D. 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14、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恩、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 B.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

C. 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 D.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15、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A. 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 B. 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 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 D. 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

16、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

A. 超越了时代要求 B. 完成了工人阶级愿望

C. 具有启发意义 D.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17、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A. 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 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 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18、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A. 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B. 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

C. 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A. 倾向于中共和解 B. 希望台湾回归中国

C. 承认新中国地位 D. 坚持“一个中国”论

2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A.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21、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个)

71

677

1163



A.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B. 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 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22、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A. 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B. 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C. 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D. 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

23、1970年6月4日,美国众议院第一次从其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紧接着,美国驻法大使向中国驻法大使馆传递美方的意图:华沙这个论坛太公开,也太拘谨,美方希望另外打开一条保密通讯的渠道。这反映出当时

A. 美中苏鼎足的世界格局出现 B. 中美建交是美国的战略目标

C. 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冷战影响 D. 美国急于瓦解社会主义阵营

24、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A. 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B. 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 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D. 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洪秀全从农民阶级立场出发,把《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是真神、人皆上帝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材料与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的平等内容,使宗教的教义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证而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赵去章《<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

材料二 (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秀全成功发动农民起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杨秀清对发展中英关系的态度。(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观念。(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884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制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1倍,达到450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1885年1月,议会通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

——摘编自《英国的议会改革》

材料二 到1952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决议在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12月,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最后的、完整的阐述,这样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明确了。到1954年下半年,召开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宪法草案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为什么在1954年召开》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普选改革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的条件。(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普选权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一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

——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1994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1~5 CBCCC 6~10 BDCBC 11~15 CBCCB

16~20 CAADB 21~24 AACA

25、(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2分)

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3分)

(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6分)

相通之处:施仁政,重法典。(2分)

26、(1)原因:洪秀全把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运动;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深受西方列强蹂躏,民愤日深;清政府为偿还对外赔款加重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6分)

(2)分析态度:他仍然以传统的大国自居的思想看待中英问题,并许诺英国货物可以“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4分)

(3)评价: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宗教中的平等思想确实起到了组织发动群众的作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一种凝聚力;利用宗教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酿成了天国内部的分裂;在对外关系方面把西方国家称为宗教上的朋友和兄弟,甚至出现放弃国家主权的行为和言论,未认清西方国家的侵华本质,一定程度刺激了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4分)

27、(1)成果:工人的选举权逐步得到保证;代表平均制原则基本实现;妇女的选举权限制逐步被放宽。(3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4分)

(2)条件:

国内:政治方面,军事斗争基本结束.政权已经稳定,民主改革积累了经验;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发展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4分)

(3)关系:公民普选权的大小是衡量一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普选权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进步的体现;民主政治发达国家的公民获得的普选权也相应更高。(2分)

28、示例一:

选择“两分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

阐述: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50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1972年,中国与美国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改变了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6分)

1973—90年代初,70年代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的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把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6分)

示例二:

提出新的分期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说明:1945年—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4分)

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格局的初步出现,如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4分)

80—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都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原有的格局。因此,把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4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只答出分期法来作阐述或说明不得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 历史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历史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 历史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2017届高三8月调研考试 历史
·湖北省松滋一中2017届高三9月第一次考试 历史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