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本资源为压缩文件,压缩包中含有以下文件: ~$历史教.DOC 历史DA.pdf 历史教.DOC 历史试题(附中版)-(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历 史 命题人:李 珊 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命题范围:必修一为主)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C)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解析】本题考点是西周宗法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对以繁杂的刑罚治理天下,主张依靠父兄、宗子共同治理,认为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C符合题意,而A、B、D与材料不符,D的表述也不合史实。故选C。 2.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D) A.西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尊 【解析】本题考点是皇帝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对“皇帝独尊”的理解。 3.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D) A.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 参知政事职能不变 C.参知政事大权在握 D. 宰相权力依然较大 【解析】本题考点是宋代中央官制的变更,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长编》中记载了北宋初年,宋太祖借鉴唐代官员的名称,设置副宰相参知政事的故事。此时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权力很小。据此可知,D正确。 4.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B)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得出“分割官员权力”的结论,背后的本质是“牵制地方重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正确。 5.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C)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6.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鸦片入池,经过石灰盐卤浸泡熏蒸,毒气升腾,导致在场多人中毒,一人死亡。这一事件反映了(B) A.鸦片商人的残忍性 B.中国科技的落后性 C.虎门销烟的坚定性 D.中国人民的革命性 7.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B) 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 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 C.代表社会前进方向 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 8.“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的武昌起义,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乱了枪法’。”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 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 C.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 D.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 9.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A)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解析】本题考点是国共十年对峙中的南昌起义。依据材料“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知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的,故A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史实。 10.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战略中心曾发生过多次的转移,其中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B)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1.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B)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共土地政策,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据此调整革命主要任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因此对富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目的是扩大抗战的群众基础,B项正确。1935年12月,中央红军已完成长征,到达陕北,A、C两项错误。 12.一历史文件中写到:“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D) A.促进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表明国共谋求第三次合作 D.形式上奠定和平建国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点是重庆谈判。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根据掌握史实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可知,这是重庆谈判期间的历史文件。故选D。 1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B)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4.刘少奇的宪法草案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5.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胡志明所说的这次会议(C)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D.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16. “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这段文字应出自(C) A.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92年“九二共识” 17.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最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A.主权在民 B.直接民主 C.民主监督 D.依法执政 18.罗马人认为,生活于罗马法之下是罗马公民的一个重要特权,所以帝国对属民的公民权授予是很缓慢的,直到公元212年“卡拉卡拉诏令”公布时才告完成。诏令的公布意味着(B) A.罗马公民受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B.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区别不复存在 C.罗马法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帝国的统治 D.罗马法最终形成系统化和法典化的完整体系 19.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的一段唱词流传很广:我时常感到可爱滑稽,人间万事是这样离奇: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中(C) A.责任内阁制影响大 B.两院制影响很大 C.英国政党制影响大 D.民主政治的发展 20.“玛丽安”(Marianne)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最可能是(C) A.法国时代女性的代表 B.法国民族的象征 C.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D.法国贵族的代表 【解析】本题考点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考查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法国大革命是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的斗争,故说是“战斗的玛丽安”; 第二帝国实行帝制,民主政治出现曲折,玛丽安被迫转入地下;1875 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玛丽安置于巴黎市政厅前。(到20世纪40年代法国被法西斯德国占领,玛丽安被诬蔑为“厚颜无耻的妓女”。)材料展现了玛丽安的形象随时代发展变化,与B相比较,C更符合材料。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相符。 21.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这种现象表明(D)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D.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22. 巴黎公社曾公布: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归的工人居住,对贫困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这些措施有利于(C)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3.亨廷顿认为某一世界格局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这一世界格局是 (D) A.单极格局 B.两极格局 C.多极格局 D.单极加多极格局 【解析】本题考点是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说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说明“单极企图与多极趋势”并存更准确。故选D。 24.至1959年,美国陆续在海外64个国家设立了158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1964年,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D) A.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 25.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右:中心—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B)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点是世界政治格局。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前就已经有这种霸权国际体制了,故A项错误;历史上欧洲曾经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但二战后,欧洲中心地位已经下降,故C项错误;这种霸权国际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是多种力量对比之下的动态平衡,故选B。 第Ⅰ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D B C B B A A B B D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A B C C D C D D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6分) 答: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各答一点记2分,共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8分) 答: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2分)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2分)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2分)对外开放化:总理衙门(或外务部)的设立,外交大使的派出。(2分)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答:表现:从法制遭到践踏与破坏到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2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从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2分) 27.(18分)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各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1898年爆发美西战争,美国的势力一下子达到了原来西班牙在远东的殖民地——菲律宾。从当时的国际关系结构看,英法受到德国的强大威胁,减少了对东方的投入,日俄矛盾上升。从中外关系结构看,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自1840年就开始恶化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达到最低点。当时不仅国际社会瞧不起中国,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对政府的信任都降到低谷,出现整体性社会危机,政治丧失合法性,经济殖民地化,社会心理衰败。在这种时期,美国成为东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的政策意义开始上升。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 (1931年)是年一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对面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 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哪些调整?(6分) 答:材料一:从“小舢板”政策到门户开放政策。(或摆脱追随英国的策略,实行独立的对华政策,或对华政策从隐讳含糊到清晰明确。)(2分) 材料二、三:从绥靖日本到援华抗日。(或从隔岸观火到积极抗日。)(2分) 材料四:从隔绝孤立到改善关系。(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898年与1931年美国对华政策出台的原因。(8分) 答:1898年美国对华政策出台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增强,但还是军事小国;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与瓜分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中国出现整体性的社会危机。(4分) 1931年美国对华政策出台原因: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自由观念的影响;美国高层对局势的错误判断;美国在东北三省的经济投资相对很少等。(4分,任答两点给满分。)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答:因素:美国自身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美国主流社会的思想认识;中国局势的变化;世界局势的影响。(4分) 28.(12分)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里士多德是法治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批评其老师柏拉图的人治思想,将法律提高到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的主权(无论主权者是多数、少数或一个人)必须放在法的主权之下, 统治者必须依据法律来掌握他们的权力, 并借以监察和处理一般违法失律的人们。因为,法律没有感情, 不会偏私, 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 结合材料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围绕“法治与人治”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评分参考:第一等级:观点正确,合理引用史料,进行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12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史料引用基本准确,论证角度单一,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楚。(5~8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逻辑与表达欠准确。(1~4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0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