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政治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文件大小 77KB
所属分类 高二政治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7-16 6:20:18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考虑到文化因素对竞选获胜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党都围绕着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以期抢占文化的“桥头堡”,这体现了( )

A. 文化是政治的基础 B.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 文化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D. 文化教育对政治起促进作用

3.面对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十二五”期间,我国必须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巩固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这说明( )

A.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B.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日趋激烈

4. 2014年9月8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

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D.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5.世界上任何国家,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民族文化都应受到尊重,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都有权利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体现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各国文化差异性的原则 B.各国文化互相交融的原则

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各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原则

6.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A. 商贸活动 B. 人口迁徙 C. 教育 D. 外出旅游

7.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较强融合性 B、鲜明民族性 C、相对稳定性 D、明显渗透性

8.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 )

①批判地继承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下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B. 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C.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0.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在文化发展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科学技术进步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 教育方式的变革 D. 思想运动

11.在谈及文学创作时,莫言表示,中国作家要找到、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从民族文化的根源里挖掘创作的冲动。这意味着 ( )

A.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B.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C.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是世界的 D.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12.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 )

A.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D. 彻底改变传统文化

13.近年来,“风水术”又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把“风水决定祸福、兴衰”说成是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对此,需要我们( )

A. 否定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

B. 继承传统习俗,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C. 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 提高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14.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的原则是( )

A. 照搬其他民族文化 B.重视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C.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坚持复兴我国的传统文化

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 )

①汉字 ②文学艺术 ③史书典籍 ④科学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6. “中国味道”号称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饮食文化,在各地呈现出风味多样的特点。口味方面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风味上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特色。这说明我国的饮食文化( )

①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③与西方饮食文化融为一体 ④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7.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民族性 B.地域性 C.阶级性 D.包容性

18.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自强不息????B.勤劳勇敢????C.爱国主义????D.爱好和平

19.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文化的先进性应当体现在道德上而不是科技教育上

B.必须大力弘扬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C.既要重视文化水平提高,又要重视道德素质培养

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是( )

A.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B.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D.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哈32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3月考试

政治试题答题卡

选择题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 从古至今,春节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全世界华人沟通联络的情感纽带,世界各地庆祝春节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由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2015年第五届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启动。活动共计385个项目,包括主题庙会,广场巡游,旅游推介,文艺演出,新媒体网络以及文化名人与当地民众互动等各类活动。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19分)

22.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途径的相关知识,对我国清明文化习俗方式的变化进行分析。(12分)

(2)结合材料说明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9分)

哈32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3月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解析】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4分)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分)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 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4分)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福建省龙海程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2
·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1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福建省漳浦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