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四单元

13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赏析烛之武游说秦伯的那段话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分析文章如何用对话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1.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他这句话把主角烛之武带出场。
2.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话促使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国,使情节又推进一步,引出下面的说辞。
3.烛之武到了秦后,连用他的智能和辩才,侃侃而谈。这是故事的核心。他的话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郑的念头,使事情发生了逆转。
学生活动建议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制作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4.讨论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评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讨论主人公的劝谏语言艺术。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王的
1.分析攻郑的害处.
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壯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
2.指出不攻郑的好处.
  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3.离间秦晋两国.
  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兩地,但结果背约。而且,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
关于开设口语交际课的建议
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

分析讨论烛之武的游说才能
1.善于揣摩心理:
  烛之武明白秦国攻郑无非为了自身利益,于是指出攻郑其实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对秦反而不妙。而且又答应在秦往东的路上供应物资。
2.思辨能力强:
  指出晋曾背约,不予秦土地;而且晋野心勃勃,企图扩张领土,秦实在不值得与晋合作。
3.词锋锐利:
  烛之武进言时气势凌厉,论点一个接着一个,强而有力,又常用反问句来打动秦穆公,最终使郑国免却灭亡的威胁。

本文的思路

  第一段交待事件的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而且已是兵临城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第一句话写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能解决“国危矣”的难题。郑伯听取了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使秦,但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他推辞的原因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其中有不平之气。面对这种情况,郑伯先做自我批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给烛之武讲明利害冲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所以烛之武“许之”。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郑国处境的危险。烛之武说秦伯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是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亡国是既定的事实,所以可以不用考虑郑国的利益,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哪国得到是个未知数。这也是秦伯帮晋侯的根本原因。所以烛之武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这点做文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秦伯听完很高兴,因为秦伯知道烛之武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国出谋划策,当然愿意听听烛之武的意见。第二层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指出灭了郑国只会给晋国带来好处,秦国一点利没得到。因为郑国和晋国是邻国,却和秦国相隔太远,其隐含意思是说秦伯您真是大好人,灭掉郑国,晋国土地增加,您一点好处没得,您还帮晋国,您真是无私啊。所以这句话动摇了晋秦联盟的基础。此时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为秦伯提供如果不灭郑国,秦国会得到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本段的第三层。此时秦伯应该知道利弊轻重,所以烛之武联系秦晋两国交往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因为晋国是个不守诺言的国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就算在秦晋联盟之前,晋国如何为秦伯许诺,那都是不可信的。这是本段第四层。最后一层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层是让秦伯退兵的根本原因。因为秦伯和晋国联盟目的是扩张土地,如果灭了郑国,不但秦国没有得到土地,反而使晋国的国力加强,晋国和秦国都处在争夺霸权之际,晋国和秦国又是邻国,如果晋国想侵占秦国,秦国不足以抗衡晋国,秦国会怎样呢。秦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郑国是不能被灭的。所以“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劝说成功,不但说退秦伯,还得到秦国的保护。
  第四段写晋军退兵。主要写了晋国不愿向秦军进攻的原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本文的写作特色
结构精巧。秦帮晋围郑目的是扩张领土,与郑国并没有多大的恩怨,这为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作了铺垫。“夜缒而出”照应了“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见秦伯作了铺垫。
有情节,吸引人。本文是外交辞令,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注意情节的安排。如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很危险。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也同意用烛之武,而且是亲自去请,没想到烛之武不给秦伯这个面子,还发牢骚,本以为秦伯一定生气不用烛之武了,没想到秦伯还做了自我批评,并从烛之武角度出发让烛之武出使秦国。
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了敢在国君面前发牢骚,敢在临危受命,敢只身为郑国的存亡而出使秦国,有口才成功劝退秦伯的烛之武。
关于课文诵读及字词教学的建议
本文注释详细,学生可以根据注释大体理解课文内容,所以重在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目的是学生自己能体会到本文辞令的精彩。对“若、说、辞、鄙、微”和虚词“之”几个重点的常用字和虚词,要采用幻灯或多媒体,用幻灯片或屏幕显示学生学过的课文中使用到这几个字的例句,让学生说出在句子中这几个常用字的用法和意义。
本课基本文言知识总结

若止印三二本  如果  沈括《活板》
不若燔土  像  沈括《活板》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像  魏学伊
至若春和景明  像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霖开  像  欧阳修 《醉翁亭记》
貌若甚戚者  像  柳宗元 《捕蛇者说》
若毒之乎  你  柳宗元 《捕蛇者说》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像  柳宗元 《捕蛇者说》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偈  柳宗元 《捕蛇者说》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  司马迁《陈涉世家》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如果  诸葛亮 《出师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论语》六则
故为之说      文体     柳宗元 《捕蛇者说》
为一说,使与书俱         袁枚《黄生借书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野  诸葛亮 《出师表》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无 范仲淹 《岳阳楼记》


久之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蒲松龄《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蒲松龄《狼》
顷之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林嗣环《口技》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扁鹊见蔡桓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代词  他 《论语》六则
孔子云:“何陋之有?”  提宾标志  刘禹锡《陋室铭》
辍耕之垄上  到  司马迁《陈涉世家》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 ,使动。
晋军函陵。   军,名作动。
越国以鄙远。  鄙,名作动。
既东封郑。  东,名作状。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