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数学 -> 初二上学期(几何) -> 第三章 三角形

第六节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8 18:03:13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关于教材分析的几点思考

黄拔萃

(三明十中,福建  365000)

  读了文[1],获益非浅,作者对教材科学性的分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我有几

  点不同看法提出来商榷.

  1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文[1]认为,教材的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难点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着重号都是笔者加的).

  这种表达方式也许可作如下改进:

  不妨把教材比作管道,口径大的管道是重点,内壁毛糙或口径突然变小的管道是难点,管道中的阀门是关键.

  一般说来,教材内容中有些对于进一步学习关系重大,是教材的重点.学生学习中,对某些内容不易理解或不易掌握,这是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教材中有些内容,对于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些难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是教材的关键.

  在教学中,对于重点,必须多花力气,务必保证学生把主要内容学得扎实.对于难点.传统的策略是分散难点,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此外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发现性、提示性、反思性或绕开去的策略.对于关键,要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问题.

  2  关键的字、词

  文[1]认为,教师不该在说课时把等差数列定义中“同一个常数”的“同”字漏了,也许认为这里的关键字是“同”字.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词是常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保持同一数值的数,换句话说,在等差数列中,项变,差不变,如果这个差不只一个值.就不是常数,而是变数.冠以“同一个”,是一种重复.为什么冠以“同一个”呢?

  是因为口语有五重模糊:发音模糊,音词转换模糊,词的多义模糊,语义块构成的分合模糊,指代冗缺模糊(书面语言只有后三重模糊).这种重复是一种信息冗余技术,它有助提高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抗干抗能力.在这里,即使有的学生不能准确区分常数与变数,甚至漏掉“常”字:“……差等于同一个数”,也能保证信息传递不失真.

  3  分析教材,侧重于科学性,还是侧重于可接受性

  首先,从分析教材的目的来看,诚如文[1]指出,分析教材是为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笔者认为,进一步,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不是展示教师本人的功底.笔者多年来在生源较差的中学任教,切身体会到,使差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是一种十分困难的工作.多数青年教师需面对生源较差的班级,同样必须面对差生.

    其次,从教材本身来看,一般说来,中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参考国外同类教材,考虑到教材的传统编写而成的一般说来,教材所供材料是必要的。合理的,除了教材陈述其背景。目的性和内在联系外,教师在授课时大都不必补充.

  所以,笔者认为,分析教材宜侧重于可接受性.

    文[1]多次提到等差数列,下面就以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例谈谈笔者看法.

  教材写道: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是d,那么,…由此可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学生“由此”怎么“可知”?这是教师该问自己的事,也是分析教材该做的事.学生尚未接触归纳法,不能要求学生归纳一下如果要求学生观察一下,有什么规律?那么难免流于空泛.提示学生观察诸式两端什么变,什么不变,项的序号(即的下标n)与d的系数的关系,好生立即发现,d的系数=序号-1,差生大都仍是蒙蒙的.这时可以在序号和d的系数下划线或列下表:

     项的序号  d的系数

  

  至此,大多数学生发现了d的系数=序号-1。至于有没有必要建立通项公式,学生没有自己的体会.可要求学生填空:

  经过这一番磨练,多数差生也能领悟和运用d的系数=序号-1,意识到要建立通项公式.

  ,这一步是从具体到抽象,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对差生来说,仍是不容易的,可作如下板书:

  

   ↓    ↑

     序号   序号-1

  如要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还可以要求学生继续填空:

  如果把学生探求新知比作登高,那么差生没有好生的攀登能力,教师直添加一些“踏步”,帮助差生逐步登高。

  文[1]推荐另一种严格的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学生由此是完全可以想到求和相消的思路的”。笔者不敢苟同.对于好生,诸式相加即得;对于差生,诸式中的怎样消去,和式中d的系数为什么是,仍是蒙蒙的,因为省略号中蕴含着类比,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比课本的严密。这种方法是“一步登天”,课本的方法是“拾阶而上”,因而这种方法不如课本的方法易为学生理解。如果在课内介绍这两种方法,势必占用学生的练习时间,教师需权衡得失.

  一般说来,在有利于继续学习的前提下,信息量愈少,要求记住的事实愈少,就愈经济,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则为了迎合高考,不少教师上新课时就补充不少内容例如在这里就补充:求证:(广义通项公式)如果上新课就补充那些只有到总复习才用得上的内容,那么不仅降低教学效率,加重师生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怎样看待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呢?文[1]把叫做基本量,认为等差数列一节中的例1、例2、例3层层递进地对通项公式的运用,蕴含着“基本量思想”.笔者认为,与其人为地区分基本量、非基本量,不如从方程的角度出发,平等地看待这四个量,引导学生思考知几可求几(答:知三可求一)。这样一来,上述诸例呈并列关系,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就少一些.

  以上看法,未必都正确,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石志群。和青年教师谈“教材分析”数学通讯,2002(3)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