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生物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部分 动物[第一章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长“眼睛”的原生动物-绿眼虫

  在郊外的许多水沟、池沼或缓流中,水很清,几乎透明,颜色却是绿色的。原来,这些地方的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温暖季节可以大量繁殖,其中最为丰富的物种就是长“眼睛”的原生动物-绿眼虫。

  绿眼虫的整个身体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细胞,所以被称为单细胞动物,属于原生动物中的鞭毛虫类。它的身体表面呈绿色,梭形,体长仅有60微米,前端钝圆,后端较尖。作为一个单细胞,它具有带弹性、有斜纹的细胞膜,也叫表膜。水、氧气、二氧化碳、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溶于水的由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等,都可以渗透过这层膜。表膜里面有细胞质,除了充满基本的半透明物质外,还有三种最重要的物质:一是许多卵圆形的绿色颗粒,叫作叶绿体,因为含有叶绿素而得名;二是前端一侧有一个红色的斑点,称为眼点,因为含有类胡罗卜素而呈红色,紧贴眼点有一个膨大部分,是能接受光线的光感受器;眼点的后方有一个透明状的圆形泡,实际是充满液体的伸缩泡,它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和废物,于是就膨大起来,再排到前面的储蓄泡里,经最前端的胞口将废物排泄掉。此外,在绿眼虫身体偏后端的中央,还有一个大型的球状细胞核。

  绿眼虫的运动所依靠的是长在身体前面的一根长长的鞭毛。鞭毛的结构非常复杂,具有由20根微管组成,含有类似肌肉成分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能收缩、舒张而使鞭毛摆动或旋转,激动水流,使身体运动起来。有趣的是,绿眼虫特别喜欢光线,通常总是向有光亮的地方集中。绿眼虫的眼点呈浅杯状,光线只能从杯的开口面射到光感受器上。因此,绿眼虫必须随时调整运动的方向,趋向适宜的光线。绿眼虫的这种习性是与它的营养方式密切相关的。

  绿眼虫的生存主要是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以水和二氧化碳作原料,利用叶绿素吸收阳光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来获得养分的,这种与一般绿色植物相似的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制造的过多的食物形成一些半透明的类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类淀粉粒与淀粉相似,是糖类的一种,也是眼虫类的特征之一,可以用做分类的依据。不过,在没有光线的条件下,绿眼虫也可以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

  那么,这种含有叶绿体的生物会不会是一种植物呢?事实上,最原始的古代鞭毛虫,应是无色的,透过细胞膜吸收水域中现成的有机营养,如果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就会进化为动物;而沿着完全只能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生活的道路来发展,就进化为植物了。在绿眼的发展过程中,却既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直接吸收有机营养,成为生物界的一大奇观。

  绿眼虫不仅能独立地完成运动、营养、呼吸、排泄、接受刺激发生反应,而且还能进行繁殖。它的繁殖是细胞的纵向分裂,使一个细胞变为两个。遇到水池干涸等环境变化时,它的身体就变圆,分泌出一种胶质包裹自己的身体,形成包囊,是它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时眼点、绿色都会慢慢消失,可它依然活看,能够随风飘散。到环境合适时,在囊内分裂,破囊而出,又生出眼点和绿色,再次充满生机,而且数量也大大地增加了。

  绿眼虫等原生动物是科学实验的好材料,对它们的研究结果不仅对遗传变异理论的探讨颇有意义,而且对了解有色、无色鞭毛虫类动物间的亲缘关系,对了解动、植物的亲缘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也有人用绿眼虫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用以确定有机污染的程度。此外,由于绿眼虫有耐放射性的能力,许多种放射性核素对它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因此绿眼虫对净化水的放射性物质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返回


扩展资料

赤潮的元凶—夜光虫

   夜光虫是一类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鞭毛纲、腰鞭毛目。它们在夜间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能发光,因而得名。夜光虫的身体为圆球形,直径为1毫毛左右,颜色发红,细胞质密集于球体的一部分,其内有核,其他部分由细胞质放散成粗网状,在网眼间充满液体。有两根鞭毛,一根较大,称为触手,另一根较小。它的繁殖为分裂法和出芽法两种,后者在身体表面生出很多小的个体,脱离母体后发育成新的个体。例如闪光夜光虫身体的直径为0.52毫米,肉眼看到的是一个个晶亮的小球,有透明的细胞膜、网状分散的细胞质、浓密的细胞核、一根细小的鞭毛以及原生质突起形成的粗大可动的触手。因其体内含有许多拟脂颗粒,故受到机械刺激时能发光。在海水中生活的夜光虫和其他一些腰鞭毛虫(如裸甲腰鞭虫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近年来由于滩涂海水养鱼、养虾的不断发展,在饲养过程中投下了大量高营养的饲料,那些未被吃完的残料溶于水中或沉下海底,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加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破坏了水中浮游生物的平衡,大量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不断排人海洋,基于这些原因使海域中营养物质含量不断提高,这样为形成赤潮的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持续干旱少雨、水温偏高,使得各种条件如水温、溶氧量、pH值等符合之后,腰鞭毛虫类的原生动物就迅猛繁殖,形成了赤潮。

  赤潮又叫红水,俗称臭水。赤潮发生后,平静的海面常呈现大面积斑块或带状的变色现象。赤潮生物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覆盖海面,引起海水变色,遮住阳光,造成水体缺氧,产生大量的粘液粘住鱼鳃,以及产生有害气体和毒素,这样使海中鱼类因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氧气而窒息,以及中毒而导致大量死亡。入夜船只划过水面时,船桨会泛起火星而船尾则拖着长长的光带,海浪撞击海岸也会有鳞光闪闪的浪花。几天之后,大量死亡的鱼、虾、贝类等会腐烂发臭,常常使人咳嗽不止、鼻眼刺痛、难以忍受,有时还会危及人的生命。

  在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近130种。平时,一个海湾可能有多种赤潮生物,但不一定都发生赤潮。富营养化虽是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只有种种因素,适于某种或某些赤潮生物爆发性繁殖时,才发生赤潮。 近几年,赤潮在我国有发生早、次数多、面积广、危害大的趋势。据报导,1970年以前,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赤潮有3次。但是,19881991年间却发生了80余次,而且危害之重、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造成了海产养殖业的大面积减产和大量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已引起我国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且列为重大攻关课题进行研究。其实,只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态条件,抑制夜光虫等大量繁殖或用药物杀死它们,或做好预测预报,就完全可以防止赤潮的发生。

返回


扩展资料

身体不断变化的动物—大变形虫

   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大种,但直径也仅有200600微米。它的分布很广,生活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通常在浸没于水中的植物上就可找到。

  活的大变形虫的体形在不断地改变着,但里面的结构却比较简单。它的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的下面没有颗粒、均质透明的一层为外质,在外质的里面为流动的内质,内具有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以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可以再分为两部分,处在外层的相对固态的称为凝胶质,在其内部呈液态的称为溶胶质。

  大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流动到临时的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接着又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为变形运动。

  伪足不仅是大变形虫的运动器,也有摄食的作用。它主要以单胞藻类、小的原生动物等为食。当碰到食物时,大变形虫就伸出伪足进行包围,随着食物也会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后就进入内质中,并随着内质流动。食物泡和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均在食物泡内进行。已经消化的食物进入周围的细胞质中;不能消化的物质,就随着变形虫的前进,则相对地留于后端,最后通过质膜排出体外,这种现象称为排遗。

  大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有趣的是,胞饮作用必须有某些物质诱导才能发生,它在纯水中、在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溶液中都不发生胞饮作用,而在具有蛋白质、氨基酸或某些盐类的就发生胞饮作用。

  大变形虫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和利用能量、进行呼吸作用。它的呼吸作用所摄入的氧和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是通过体表来进行。

  当大变形虫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会进行二分裂繁殖,分化成二个大变形虫。这个过程是典型的有丝分裂,一般条件下大约进行30分钟。在分裂过程中,体形变圆,有很多小伪足,中期时核膜消失,体伸长,然后分裂,分成两个子细胞。在一般条件下,大变形虫大约需要3天达到其再分裂的大小。

  大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是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实验材料。用它做的实验非常多,对探讨一些生命的基本问题是很有用的。

返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