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历史 -> 初一下学期 -> 第二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9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宋神宗

  宋神宗(1048—1085),名赵顼,原名仲鍼,英宗赵曙长子。嘉祐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岁。

  起用新人,推行新政

  据《宋史》记载,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神宗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亏空已达1570多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赵顼在即位之前已闻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并“由是想见其人”,因此即位不数月,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寄以治国安邦的厚望。神宗对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满。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神宗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神宗问:“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韩琦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表明了他反对王安石执政的态度。元老重臣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文彦博。对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对,或以默然置之,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都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理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面对种种阻挠,神宗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实际才干,对于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新法逐渐出台、实施,但是马上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在朝议纷纷面前,神宗虽曾一度犹豫,但终不为所动。至于学术、道德上的争论,神宗则认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他讲求道德与功名并重,对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为反感。在王安石的解释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张,并继续支持新政。在王安石与守旧势力的斗争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御史刘述、刘琦、钱镠、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相反,熙宁三年(1070)神宗进一步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望治心切,他对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极为欣赏,并在变法的前一阶段,即熙宁七年(1074)以前,对新法的推行给予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神宗的支持与配合,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变法是不可能的。宋神宗的政治抱负和锐意改革的正确决策,保证了变法的成功,这对于改善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政维艰,元丰改制

  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随着变法的逐步深入,触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严重,守旧势力的进攻就越猛烈。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他希望在平衡各派势力的情况下,勉力维持新政。

  熙宁七年(1074)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这一次围攻得到了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的支持。以太皇太后曹后为首的外戚参与反对变法,不能不对神宗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因为英宗、神宗一系实非仁宗嫡嗣,只是由于仁宗无子,才把英宗选为皇储最后继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有较大的威慑力量。神宗由是开始动摇。当王安石对所谓的“天变”据理反驳时,神宗不再听从王安石“天变不足惧”的解释了,相反他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四月,神宗终于在曹后、高后再次流涕,向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的情况下,罢王安石相,改知江宁府,使变法遭受挫折。虽然熙宁八年(1075)二月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但随着守旧派势力的增强,变法派内部意见的分歧,神宗对王安石专用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变法不能推进。熙宁九年(1076),天上出现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对变法提出非 议,神宗更加动摇。他对王安石说:“闻民间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复求罢相,出判江宁府。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神宗的政治目标是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但他一怕得罪两宫太后,二怕出乱子。当“人情咨怨”、朝议汹汹,变法碰到较大阻力时,他就退却了。他要调整政策,相对平衡地对待要求变法的新党和主张守旧的旧党两股势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留有余地;一方面则仍然体现了自宋太祖起就有的“异论相搅”的传统家法。其实,在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注意抚慰旧党中罢退的元老重臣,以示恩眷。韩琦罢退河北,上疏反对青苗法,神宗虽然最终没有接受,但一开始仍夸奖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熙宁七年八月,则特遣宦官李宪往相州赐韩琦诏书和汤药。熙宁六年(1073)文彦博罢枢密使,便诏与其子孙推恩,特表恩宠。元丰三年(1080)文彦博朝觐,神宗“赐宴琼林苑,两遣中谒者遗诗祖道,当世荣之”。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神宗任用貌似“中立无与”,实际上则为守旧势力的吴充为相。又先后重新起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在政治上神宗还是勉力维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守旧势力以为时事将有大变。神宗却明确下诏说明新法“间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当。士大夫其务奉承之,以称朕意。无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罚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终神宗朝,除方田法罢废及部分新法条文被稍作调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神宗对在外地任职的王安石也多有关照,如熙宁十年(1077)以王安石为集禧观使;元丰元年(1078)以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元丰三年改制,则以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他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冗官和强化军兵保甲问题上。冗官冗费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为了加强皇权,广授官职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监之权,授官制度复杂,有官、职、差遣之分,造成机构重叠,闲官冗费等弊端。元丰三年八月,神宗正式启动官制改革,他首先从积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诏令撤销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并采用旧文散官的名称编成官阶,作为官员俸禄及升降的品阶标准。元丰五年(1082),以《唐六典》为蓝本,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元丰年间中央官制的改革,虽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现了神宗维持新政,继续改革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初以来混乱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构架。

  神宗在元丰年间强化军兵保甲的措施,目的在于对外增强对辽、西夏的战斗力,并镇压各地的武装反抗,巩固统治。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对西夏的包围,史称“熙河之役”。元丰四年(1081),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进攻西夏,围灵州城(今宁夏青铜峡东)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冻馁死伤,先后溃退,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神宗又听给事中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谋攻占西夏横山地区,进逼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城陷,徐禧等战死。宋军两次战败,损失军兵、民夫及助战的羌兵数十万人。神宗闻永乐城陷,“早朝,对辅臣恸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白银7万两、绢15万匹的计划彻底破产。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病逝。死后葬永裕陵。子赵煦嗣,是为宋哲宗。神宗在位十七年,“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支持王安石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使自耕农的生产条件得到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大改善。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扩展资料

宋太宗

  宋太宗 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赵炅。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废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废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扩展资料

宋太祖

  宋太祖 (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扩展资料

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又称柴世宗,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父亲柴守礼,是后周太祖郭威妻子郭氏的哥哥,柴荣被姑父郭威收养后改名为郭荣。成人之前由于家道中衰,柴荣就投奔姑父家生活。郭威见他为人厚道,办事也认真谨慎,加上郭威当时还没有儿子,家境也不太好,就将柴荣收为养子,而且让他帮着做些生意,管理家政。柴荣也很能干,精心经营,还和其他的商人一起到南方去贩卖茶叶等物,以贴补家用。柴荣做生意之外还不忘读书练武,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出众人才。

  即位创伟业

  后汉时,郭威任枢密使,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柴荣也不再经商,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开始进入政界。等郭威从邺都发兵进军开封时他奉命看守邺都,抵御契丹。不久养父做了后周天子,他也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又封太原郡侯。柴荣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澶州遭洪水袭击后,他又率领军民重修道路,拓宽街道,扩建市区,受到官民的好评。由于郭威的儿子们在首都政变时全被杀死,郭威就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养子身上,想再委以重任,但王峻经常阻挠,等王峻被贬后,才让柴荣担任了开封尹,加封晋王。

  养父死后,柴荣被众人拥立继位,柴荣继承了郭威的大业,继续深入改革,心怀统一大志,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原地区开始强盛起来,他为北宋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继位时,柴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最后虽然只有五年,但他的成绩已经非常突出了。

  后汉刚灭,刘崇在太原又建立北汉,和后周对峙,而且联合契丹趁柴荣新继位时发兵来攻,也想学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那样,自己做中原皇帝,但柴荣不是李从珂,柴荣亲自领兵出征,像当年的李存勖一样冲锋在前,加上赵匡胤等勇将的奋勇厮杀,竟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刘崇,还将太原围困起来,虽然柴荣不久退兵,但刘崇也惊吓过度,最后得病死了。

  柴荣战后对骄兵悍将进行了彻底整顿,处死一批贪生怕死的将领,然后建立精锐的禁军,为此后的南征北战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励精图治

  为实现统一大业,柴荣励精图治,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柴荣首先从自己做起,他一是生活俭朴,为群臣为将士做出了表率。二是虚心纳谏,为此他还专门下诏要求群臣进言。诏书说得极为诚恳,他说自己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但大臣们却没人指出他的过失,没人说过施政的缺陷。柴荣并没有一味责备大臣,而是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大臣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和大臣推心置腹地求良言。他说如果没有人上书言事,他就没机会了解大臣的才干与品德,从而不能量才重用。所以他要求文武大臣以后尽量上书言事,即使说的是皇帝的过错也没关系。文笔差一点的也不必顾虑,直书其事即可,然后他根据大臣的表现升降其官职。

  为更好地让大臣进言,柴荣还点名让王朴和二十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由此,柴荣得到了王朴那篇著名的《平边策》,以此制定了统一大计。

  其次,柴荣进行了彻底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面。柴荣打破常规,破格任用有才干的人,充实政府主要部门,提高其办事效率。他又命人整顿了弊病较多、不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以便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进入政府机构发挥作用。柴荣对吏治的整顿极为重视,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主持税收事务的孟汉卿由于私自加派税额,被揭发出来,柴荣将他赐死,负责查处的人说法律没有要将他处死的条文,柴荣则说:“朕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威慑众人!”在重修永福殿时,柴荣亲自视察工地,见内供奉官孙延常竟克扣工食,虐待役夫,有的役夫还用瓦盛饭吃,不禁大怒,当场将孙延常斩首。其他贪财的和滥杀投降过来将士的人也毫不留情地处死。就连自己生身父亲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最后罢官流放。对妄加推荐官员以及骗取官职的也或贬官或罢官,严惩不怠。对于五代时期以严酷出名的法律,柴荣也进行了彻底修订。废除了随意处死的条款,废除一些凌迟(即千刀万剐)之类的酷刑。斩杀了几个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以示惩戒。又以人道措施来对待犯人,打扫肮脏的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有病的允许探视,无主的病人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柴荣命人主持修改不合时宜不和情理的法律,成书后又让大臣讨论,最终完成了五代有名的《大周刑统》,这对北宋的《宋刑统》起了直接的影响。

  第二,经济方面。这方面主要有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整顿钱币等。

  柴荣认识到了民众的重大作用,因而采取措施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促进生产,增强国力。首先是降低了税收,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不合理的税收。其次是颁布了唐朝时元稹的《均田图》,元稹看到百姓的近河地被洪水冲毁后,仍按照原来的田数交纳租税,加重了负担,就奏请按照实有土地收租税。柴荣看到后非常欣赏,就下令颁布给各州县,也按照实有土地收税,防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这就大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柴荣又召集流亡的人给他们田地耕种,既安定了百姓,又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对于一些退休的贵族也不再免收租税,和百姓一样交纳租赋,即使是历代优惠的孔子的后代也免除了特权,照章缴纳税租。这又间接地减轻了百姓负担。

  为从根本上创造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柴荣又命人主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他还认真治理了大运河和黄河、汴河,水路的畅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整顿钱币 治理佛教

  整顿钱币是柴荣整顿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他还大胆地毁掉了铜佛像来铸钱币,促进商业发展。有人劝阻他,他说:“佛主张施善于民,只要是做好事就是奉佛。而铜像怎么能是佛呢?况且我还听说佛以利民为先,即使头和眼也肯献出来施舍众人。假如朕的身体可以救济百姓,我也不会吝惜的。”这些话说得合情合理,毁佛像铸钱不仅整顿了钱币市场,对当时泛滥的佛教也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同时,柴荣还从根本上治理佛教,让一些假和尚还俗,因为战乱时期有的盗匪、逃避徭役、兵役的人以及罪犯就以出家作为对抗手段,而且寺庙发展太快使免租税的田地增多,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柴荣加强了对寺庙的管理,禁止私自剃度出家,废除了三万多所寺庙,剩下两千六百多所,僧尼剩六万多人,估计还俗的有六十万人。

  柴荣的改革没多久就收到了效果,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柴荣就顺应民意,顺应当时南北人民渴望统一,永久结束战乱,和平生活的愿望,开始了统一战争。柴荣的南北征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收复西面的四州,二是南征南唐,三战取得南唐江北之地,三是北伐夺取了契丹占领的部分领土,柴荣还想继续驱逐契丹势力出长城以外,但不幸得了急病,回来不久便英年早逝。中原与江南的统一到北宋初年才最终完成,柴荣则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征北战为统一

  首先,柴荣向西用兵,西面的四州即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和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这四州原来归中原政权管辖,在契丹势力进入中原时,就被后蜀兼并了。百姓将士无法忍受后蜀的统治,重新归附中原的愿望很大,柴荣便顺应民意,派向训和王景发兵征讨,不到半年就将这四州全部占领。

  其次,柴荣将兵锋指向了南唐。南唐在十国中实力最强,经过柴荣三次亲征,长达两年五个月的战争结束,南唐的江北领地被迫割让给了后周。第一次时,后周军队进展顺利,但由于后唐将领刘仁赡死守寿州(今安徽寿县),无法攻克,只好退兵。第二年柴荣又一次亲征,强攻拿下了寿州,因为季节不利,撤归北方。第三次用兵,因为准备充足,又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柴荣注意收拢民心,结果后周军队一鼓作气拿下了南唐的江北十个州,并准备渡江南下进攻南唐京城。

  南唐中主李景为保江南,派大臣李得明和钟谟前去求和,再献出四州,这样,江北南唐的十四州六十四县尽归后周所有,南唐以后每年还进献大批贡物。

  南征取得了全胜,不仅得到江北土地,还镇慑了南汉和后蜀,特别是后蜀,此后再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柴荣北伐,击退契丹。柴荣率领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从沧州北上出击,仅仅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占领了契丹把守的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还有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总计有十七个县,是五代时和辽交战取得的最大胜利。柴荣还想继续进军,夺取幽州,但不幸突然得病。无奈只好在派将固守各州之后退兵南下,回到开封不久,便病逝于宫中。年仅三十九岁,大志未酬,英年早逝,三十年的宏愿无法实现,确实让人替他惋惜。

  《旧五代史》对柴荣的评价极高,说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总结周世宗的文治武功,堪列五代君主第一,所以,柴荣被称为五代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