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艺体 -> 音乐 -> 正文

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52:42阅读:
字号:|

  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教育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音乐文化多样性应是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来考量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发展现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反思与探索;当前的任务与未来的展望. 通过前三个嘲洲介龆、分析与总结,权的结论是:建互以音乐文化多样陛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要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即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蕨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瓣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换句话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就像语言学习那样,先学方言,再学昏函话,再学外国语,音乐学习也应如此),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从炙化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文传承的主渠道,唯有.将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才可能使音乐文化的传承获绢匐错续的动力,并寻数多元音乐文化的重建.

  关键词:音乐多样性;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展望

  国际音乐理事会关于《音乐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报告中指出“传统音乐的处境非常危险,基本原因是这些音乐文化得以产生的条件消失或改变,在一些国家里采取行动对传统音乐进行录音和保存,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很多国家还想让这些音乐传统得到活态传承。”这里所指出的,一个重要的保护音乐文化多样性的措施,即是恢复和促进多元音乐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而如何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其不可回避的问题,正是如何正视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渠道的学校教育。因此,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其实是基于两个方而的考虑。一是教育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音乐文化多样性应是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来考量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的。

  一、发展现状

  1.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其在当下的遭遇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极其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中国可考的音乐史有8000多年,从先民乐舞开始就有了正式记载的中国音乐。中国音乐之广博和多样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仅就音乐的民族性而言,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有丰富的汉族音乐,还有生活在不同地域保留着它们各自特色的55个少数民族音乐。而从乐种上来看,我们的音乐也有着极大的丰富性。据20世纪80年代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94个,其中藏族、白族、侗族、朝鲜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戏曲;曲艺音乐种类有400余个,其中55个少数民族也都有各自的曲艺种类;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其曲目也是丰富多彩的,仅就目前还没有全部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所收集的民族器乐曲目就有近万首;中国的民歌更是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的曲目统计有45000多首。

  中国政府和学者们历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建设,1949年以来,围绕着民族音乐的学习与继承曾经有过多次大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繁荣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熟悉、掌握、发扬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为了挖掘与保存民族民间艺术,许许多多的音乐工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显着的成果之一,就是从80年代开始,目前基本完成的民族音乐集成这样浩大的工程。

  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近年来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强大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带来了阻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也面临着严峻形势。

  据官方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传统剧团有4000个左右,但是从那时开始,剧团的数量在不断萎缩,到2003年萎缩到2600个,其中至少四分之一常年根本不演出。

  剧团演出的总场数也在不断地削减,从1985年的70万场到了40万场。观众的人数从1985年的7亿下降到了不及4亿人次闭。许多传统的歌种、曲种、乐种后继乏人,随着老一代传人的离世而濒临灭绝131。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141。

  2.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其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乏力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有近20万名音乐教师为21994.11万的大、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并由388所各类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着各类音乐教师四。这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起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不尽人意。据一些调查,许多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却热衷于西方的流行音乐。

  据—些对中学生抽样调查的数据统计,90%的中学生喜爱·24·流行音乐闷,但明确提出喜爱民族音乐的只占总人数的20/印;据一些大学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90%的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lSl,53%的大学生喜欢西方交响乐或声乐作品,而喜欢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者仅占26%研,再一则对全国66所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抽样调查,这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们希望能“在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唰m。另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学生进行的“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9%的苗族同学和31%的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些(虽然还仅仅是局部的)统计数据。透射出在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强大影响下,年轻一代冷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总体现象,民族音乐这种口头文化遗产正在一些民族当中大量丧失,以及学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乏力。

  二、历史与现实的原因1.历史的原因回顾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从20世纪以来史称“西乐东渐”的发展脉络:最初的“学堂乐歌”运动传唱的曲调大多来自日本和欧美歌曲,其内容是“反帝反封建和救亡图存”;20年代以后则是接受了德奥音乐教育模式和音乐基础理论,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封建专制的一部分受到批判;50年代借鉴苏联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80年代引进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港台及欧美的通俗音乐,尽管说,这种历史发展不是单向的,既有西方音乐的大量引入,也有过30-40年代以民歌为先导的革命民族音乐运动,有过50年代提倡学习民间音乐等等,但“欧洲中心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却仍然是近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

  因此,尽管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民族音乐的继承与保护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学校音乐教育潜藏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巨大惯性(这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家一般所认为的,肇始于“学堂乐歌”,浸润于“猛烈抨击传统音乐,大力引进欧美音乐”思潮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f121,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其所需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未能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推行民族音乐传承并非易事。

  2.现实的原因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手段以始料不及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接收与获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价值取向对广大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近年来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强大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多样化的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带来了阻力。

  伴随全球化经济浪潮而来的是西方(主要是美国)文化产品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向世界各个角落的扫荡。以目前中国的青少年们对美国大片、摇滚乐、流行歌曲、百老汇歌剧、电视片乃至各种期刊杂志、小说读物等等如数家珍,其影响可见一斑。大众传媒的市场化所带来的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更使流行音乐文化一时间泛滥到无孔不入的地步。2006年4月17日,中国品牌研究院发布{(2006中国个人品牌价值百强榜》。通俗歌手李宇春则以9620万元的个人品牌价值排在总榜第三位。且不评论这位由去年湖南卫视打造的,以模仿美国流行歌星的“超级女声”

  真正的审美价值如何,只观其一夜暴富在年轻人中产生的轰动和在中国大陆掀起的轩然大波,有些少年因迷李宇春竟然到了离家出走的地步,即可窥见流行音乐文化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

  3.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的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含各级文化馆站系统)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包含高等师范教育)则主要的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因此没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没有很好地引进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再加上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巨大影响,都不能不认为是当下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淡漠,民族音乐口头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的原因之一。

  三、反思与探索

  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者(包含音乐学者与音乐教育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对音乐文化多样性在音乐教育中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推动音乐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

  1.对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1)提出克服欧洲中心论的消极影响,呼吁学校教育重视民族音乐传承1993年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民族音乐学会联合举办的“20世纪国乐界思想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世纪初引进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审视与评价,有学者认为,这种引进一方面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开拓了视野,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所带来的“欧洲中心论”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学者们指出:学校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助长了妄自菲薄、盲目崇洋的思想,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出要在社会各界、基本音乐教材、国民音乐生活中克服“欧洲中心主义”所带来的消极一面的影响;此外还剖析了中国音乐“落后论”形成的历史渊源,提出要坚持音乐文化价值的相对平等。

  在学者们撰文反思盲目崇洋、鄙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危害的同时,一个尴尬发生在一个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课题中:在展开近代中外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时,学者们发现找不到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20-30年代传人中国的“欧美式”,就是50年代传人中国的“苏联式”。

  种种现象使学者们发出“中国在哪里”的世纪之间,提出从文化角度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进行审视,指出“要把握中国音乐文化体验之核心,发扬传统,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

  (2)提出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基于上一阶段的思考,学者们又开始对学校中所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1995年10月。

  “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召开,会议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主题。有学者提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价值观念,要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深入研究中,在与东西方诸民族及本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建立其理论体系;而“母语”体系的内涵将包括传统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当代的以及民族审美心理历史积淀的等等。

  也有专家继续就“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性质与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还要吸收世界各民族多元的音乐文化,强调“音乐文化传统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与强调“世界范围内音乐的多样性”不仅是并行不悖,而且是内在统一的。

  (3)提出让每一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关注中国民族音乐本身的多元化问题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因此.不同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随着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的深入思考,学者们愈加关注中国音乐本身的多元特点及多民族多地域特点。

  1999年,“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集中讨论如何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以及如何将我国专业音乐界50年来民族音乐文化挖掘、整理、研究成果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还探讨了师资培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对民族音乐的具体内涵进行直观的阐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保护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化的重要性、深远意义及具体实践的策略。

  2.对学校中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探索从80年代末,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就已经从修订大纲教材、教学实践、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几个方面展开。

  (1)对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修订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熟悉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部从80年代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规定音乐课教学内容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例与种类,为民族音乐在学校中的 传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1989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提出:“要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明确指出:“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的20%。”

  1995年的《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以及一系列的师范与中小学大纲都要求:“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音乐文化”,强调“我国幅员辽阔,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要注意选编一定的乡土音乐教材”,指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音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教材中曲目的确定应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如: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性强的创作歌曲、乐曲、民歌、曲艺、戏曲唱段、民族器乐曲等。同时,也要学习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11明其中很明确地提出了中国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多民族性。

  随着对学校音乐教育反思的深入,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其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闭。《课标》颁布后,各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除采用传统的一些民族音乐内容,还适当地增加了包括汉、回、藏、蒙、维吾尔、哈萨克等从西北到全国的56个民族的代表性曲目以及外国民间音乐,体现了“中华母语”与“多元化”的指导思想。此外,各地也陆续编写了一系列的地方教材。

  (2)身体力行的探索——教学实践的展开随着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各式教材的编撰出版,全国各地很多音乐教师身体力行展开教学实践探索。他们从学生最熟悉的本地或本民族音乐人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课堂教学方面的案例,有北京房山区中学教师赵国平对评剧进课堂的尝试。她本人是戏曲艺术的爱好者,因此能够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根据戏曲的艺术规律设计课例,并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调查戏曲活动场所与采访戏曲爱好者,让学生们逐渐理解与热爱戏曲艺术。福建厦门《闽南民间音乐进课堂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者刘瑛是另外一个典型的事例,她的做法是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多层面引进音乐文化资源。邀请艺术团体与民间表演艺术家进校园为小学生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丰富多彩的闽南民间音乐。该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贵州省的普虹老师将侗族的大歌引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此外,全国各地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传承的逐步重视,也可·26·以从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比赛体现出来。如2004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不少优秀的教学课例,都灌注了鲜活的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内容。

  在课外活动方面的案例,有福建泉州持续十多年的“南音进校园”活动,他们主要通过展开“南音小歌手比赛”,提高学生对南音的兴趣,培养了一批批热爱南音的小歌手,这些歌手许多后来成为了南音社团活动的主角和传承人。“南音进校园”活动带动了该市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南音课,十几万中小学生接受了南音教育。泉州市的成功做法是政府、社团、学校、研究机构四位一体,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与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建结合起来。

  当然,以上实例还不能说具有普遍的意义。从全国来看,民族音乐教学的情况并不理想,尤其在乡土教材的推广方面,老师们的普遍反应是对地方传统音乐不熟悉,不喜欢,因此大纲“乡土教材比例可占教学总量的20%”的规定,也远没有实现。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师资培养中民族音乐教育的薄弱与课程资源的缺失,同时也凸现了师资培训与资源建设的关键性与重要性。

  (3)抓住关键的环节——师资培训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这些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一些师范院校还开始了地方民族音乐师资培训的探索。

  这一方面的案例有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该系于1997年招收首批音乐师范大专生,首次把呼伦贝尔民歌引入了声乐课堂。后来又开设了《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并编写教材,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民族音乐,以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此外还聘请民歌手宝音德利格尔为常任客座教授,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社会与有关专家的认可。此外,泉州师范学院的南音大专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歌大专班等等高等师范院校,以及一些音乐艺术院校,也在培养民族音乐师资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目前,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逐步引起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音乐艺术院校的关注,民族音乐课程在更多的院校中得到充实和加强。

  (4)理论的支持——科研的推进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事实上,对近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是随着学校民族音乐传承课题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因此,相关科研课题的展开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对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并具有了指导的意义。1996年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子课题《学校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与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的开展,提出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传承民族文化,把学校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民族音乐进 课堂的实践。课题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史料集、专题研究文集、专着、实践调查报告与研究文集、译文与专题介绍文集、信息资源库等形式,对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结合给以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支持。

  200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q匕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音乐教育》课题,展开了对北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调查与学校民族音乐传承的探索。

  课题通过采访调查、实地考察、文献收集和数据录入,梳理并完成了包含北京地区72个活态民族音乐资源点(含6个戏曲剧种、19个曲艺品种及7种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曲目和剧目)的“北京地区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的初步装载,供大中小学使用,并开展各类中小学音乐课堂实验,为北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也为从民族音乐资源的角度来审视和实践学校民族音乐传承,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初步经验。

  四、当前的任务与未来的展望中国大陆已有学者就“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设想与建议”发表文章m1,这些论述涉及到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当前的任务与未来的展望。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1.充分认识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在反思近代以来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及探索学校民族音乐传承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各级教育部门和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及高师的老师们开始重视和加强音乐教育课程中的民族音乐内容,而且事实证明,凡是朝这方面努力做的学校,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程度就有所提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民族音乐文化的状况,正如中国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件和意见指出的那样:必须站在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长期艰巨工作。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006年国家还把每年6月第2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99。

  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政府还是音乐教育者,对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仍然是不足的,这里的症结,仍然是是否认识到,学校教育是当代社会文化传承最主要的渠道。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在文化系统中对传统的保护所下的功夫并不少,成绩也很巨大,但仍然避免不了传统多样化的乐种、歌种,地方音乐的消亡,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对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或者说是根本性作用)认识不足。

  2.确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日标因此,确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是当前中国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建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要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即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

  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如上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以什么为基础,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胚。经过近些年来的探索,我们现在可以说,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就像语言学习那样,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再学外国语,音乐学习也应如此),使学生真正得到“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阎,成为具有自身文化素质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赋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一项神圣的任务。

  另一方面,只有将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才谈得上民族音乐文化(包含56个民族以及地方的音乐文化)的重建。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学校应该成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重镇,并且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口头遗产,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鲜活的传承。

  3.引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资源.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当然,民族音乐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引进毕竟涉及到一个学校音乐教育整体性的结构改革,涉及到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整体建设,甚至涉及到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建,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在引进多样化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时,我们将会碰到的,实际上是多样化音乐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的结构性冲突。因此,如何协调两种不同的体系,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最主要的任务集中在以下方面:

  (1)教材的编写目前统编的国家级教材,不能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化,必须大力发掘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当然这里会碰到一系列问题,如传统音乐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如何使传统音乐适合时代的特点和引发学生的兴趣,谁来编写这些教材等等。目前,有些省份(如安徽省)开展国家级教材的乡土化尝试,是十分可喜的闻,但全面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社会、传统音乐家与音乐教师们的通力合作。

  (2)师资的培训前面已提到了一些师资培训的例子,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仍然远远不够。目前的音乐教师教育,在传统音乐教学方面十分匮乏,老师们对传统音乐十分不熟悉,许多乡土教材编写出来,老师不熟悉、不喜欢,也不会教㈣。应该有对音乐教师,分民族、分地区的全面培训。当然,由谁来培训,最重要的是如何聘请传统艺人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目前已经有这方面的一些例子,如北方昆剧院的张卫东老师等闭。

  (3)传统音乐教学法传统音乐教学法,也称为本土教学法,也是一个重要方 面。由于音乐创作、表演以及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与学校现有的教学法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何将传统教学法引进学校课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不仅有专门的讨论口咄有不少老师,开始这方面的探索闭。当然,传统音乐教学法需要传统艺术家与学校教师的共同合作,共同探讨才能够完成。

  (4)体制方面的问题多样化的音乐传承,还需要打破体制的壁垒,现在许多传统音乐传承,不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而是在学校教育体制外展开,如陈哲的“土风计划”闽,德音的“国乐启蒙”嗍,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体制外与体制内民族音乐传承的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5)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多样化的传统音乐,说到底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重视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教育与传承才能真正得到重视。目前,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传统音乐教育的探索,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和体制外都有一些开展,如结合中国古典经典诵读工程的一些传统音乐教育活动刚,但如何使多样化的传统音乐成为整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6)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础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那么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础是个逻辑的结论。前述中已有不少由于教育的介入而使传统复活的例子(如“南音进课堂”等)。因此,如何开展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区文化民俗活动,将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唯此,才有可能使音乐文化的传承获得可持续的动力,并导致多元音乐文化的重建(当然,由于本文的任务所限,关于如何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引导向多元音乐文化传统的重建,笔者将另文论述)。

  将当前的任务定位在上述的“充分认识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引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资源,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即是对“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前景的展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