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艺体 -> 美术 -> 正文

走进新课程 探究美术新教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52:50阅读:
字号:|

  走进新课程 探究美术新教法

  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的全新教育理念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促进教师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以新课程观来认识教育对象,使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能够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教师走进新课程,探究新教法的基本任务之一。以下就以执教赣美版七年级13册第6章《传统纹样》课案为例,谈谈进入新课程,探究新教法的过程与感受。

  一、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载体

  “传统纹样”是教科书中的图案教学内容,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现代设计意识。过去将图案课作为独立的设计实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图案包含了设计构思和创造因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而且又是在45分钟的课时内概括地把思维语言转化为形象,困难的确很大。因此,已往美术课中的图案学习内容,学生常常是满怀喜悦上课,终因失败而灰心。原因是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缺乏联系,繁复相因的形式法则使学生不易理解,表现技法难度过高,使他们无法完成自己满意的作业,造成学生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在上《传统纹样》课之前,布置学生观察收集家中已有的自己熟悉的生活日用品,如饭碗、茶杯、瓷花瓶、脸盆、床单、被套、靠垫、窗帘、文具盒、书包、练习本等日常用品上的图案,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让学生感受到图案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我们亲密相伴。使同学们了解它,喜欢它,继而在课堂学习中不感到陌生,有信心学会表现它。

  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上好图案课,使学生对图案能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乐意接受和主动积极完成作业,笔者改变以往图案教学以写生----变化为先导的传统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意、积极思考,并支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作品。其方法是: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并且喜欢的物品带到课堂来设计装饰图案。同学们都带了自己挑选的物品,如小塑料杯、塑料壶、塑料碗,自制信封、纸提袋、小拎包、文具盒、白瓷盘、瓷花瓶、玩具等物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手绘或剪贴的办法,为自己的小物品设计图案,也可以与同桌合者作完成。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全力以赴。但是,在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图形布局不当,松散琐碎、重心不稳的问题。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讲解图案设计必须遵循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规律,解决图案不美的问题。这三条基本法则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适合于任何艺术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讲授图案的设计方法,学生的反映是迫切想听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一边操作一边吸取知识,既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又比以往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效果截然不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模仿与创新

  同学们在设计图案时,往往会模仿自己带来物品上的原有图案。笔者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模仿画的图案,加以改进的图案,自己独创的图案都予以了肯定。美术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绘画、制作、手工,都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技法,必须通过教师或课件的示范,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意识,令其通过模仿掌握初步的技能,凭借现有的工具材料,合理地应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方法,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进入具有实质意义的创造活动,同时也让别人能够理解、认可、欣赏。模仿是学生形成技术意识的起步阶梯,是创新的基础。

  目前,“创新”是教育大力追寻的理想目标。因此,创新也成为美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的标准。看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否标新立异,看手工制作能否打破常规,但对于实现“创新”的基础与过程却缺乏研究。因此,现阶段对于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模仿”,总是带着批判色彩,使模仿在美术教学中逐步贬为“抄袭”或“照搬”等等。固然素质教育推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片面强调创新,势必将创新引入歧途。在学生的绘画习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怪诞,荒谬的画面,学生还津津乐道,自我欣赏。长此以往,恐会让学生从小形成一些怪异、离奇的思想,养成我行我素,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品性。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论来正确看待学生的模仿与创新,使新课程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上一篇: 贯彻新课标, 激活美术课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