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让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
?遇到过很多好语文老师。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让我们到黑板上玩蒙眼认字的游戏,一班孩子乐得跟炸窝的鹌鹑一样。中学时候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表演杨二嫂怎么偷“狗气杀”,让我们在“不屑”中得到欢喜。后来,中文系的老师背着发黄的背包给我们上课,——后来,他的背包成了一种时髦。
?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一些共同的东西:投入的爱(对文本,对学生),新鲜的方法。
?语文教学毕竟不能像旅游、购物那样“实在”,它充满着变动,幽妙,谁能把孩子引入到那个美丽的后花园,那个幽谷,或是那个壮丽的广场?
?换言之,谁能让有意义的事做得更有意思?
?昨天,女儿做了一道连线题:兔子吃萝卜,猫头鹰吃老鼠,狮子吃斑马……
?是自然的规律,以自由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各有各的需要,各有各的所好。
?对于原生态的读书来说,完全是自主性的,能读出什么,全在于阅读者已有的经验与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揭开一些面纱,让学生有发现的惊喜。
?这种引导一定要巧妙,宁肯让学生自己找而无所发现,也不要把自己(或是别人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心上。伤了胃口,以后就什么都不想吃了。自己初读《祝福》的时候,是喜欢的,那样的鲁镇,那样可怜又愚蠢的祥林嫂,那个惶恐逃避着什么的“我”,在心上重重地留下了印记。对老师的课充满期待的,然而老师开讲——大体是教参上的那些,竟有些失望,沉得它沉重而生硬。就像一个干渴的人,本想痛饮一杯清泉,然而得到的却只是几滴雨水。所以,现在我时常有这样的惶恐:我的学生是不是也感到失望了?
?如果一个人在阅读中受到心灵的冲击,那么一定是作品中有什么与他的经验、思考发生了交融或是碰撞,碰撞的结果是扩大、充实或是改变。梭罗说:“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我们能做的,是尽量理解文本,尽量了解学生,然后找一个尽量好的方法,让他们走近。其余的,随缘了。
?阅读是有缘分的,即使是一个好姑娘、好小伙,缘分不到,也完全感受不到他(她)的好。让我“无耻”地说一句,让我们尽量当个好媒人吧。
?搜索资料关掉网页的时候,瞥见一行字,“江青借考题整倒两个高级干部”“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
?不觉失笑。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