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反语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47阅读:
字号:|

  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反语文”

  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展开,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然而,仔细审视这似乎没有疑义的地方,却使人产生了不少疑问。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够得上“课文”的资格吗?教学过程中的不少做法合乎语文教学规律吗?标准化考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适合语文教学和语文测试……总之,语文教学中是否存在着违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非语文”、“反语文”的因素?

  我们必须痛心地承认: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语文、反语文的因素。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己,语文教学有时并非在教学语文,而是在做“无用功”甚至在起“反作用”。

  从教材方面看。教材是教与学的“范例”。新时期的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选文大多文质兼美,耐人咀嚼,是教与学的好“例子”,然而,不容否认,也有一些选文思想内容应时应景,语言没有多少弹性,没有想像和回味的余地。有时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志向”过于“远大”,把语文教学的作用看得过于神奇,什么政治教育、时事教育、理想教育、人口教育等等都想让语文教材包揽过来,承担起来。语文教材成了一只大口袋,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而且想在什么时候装就什么时候装。在这样一种情势下,一些文质平平的“课文”乘“虚”而入或者说乘“机”而入。曾经作过调查,有些课文学生的兴趣几近于零,而对有些课文学生则干脆表示“厌烦”、“痛恨”。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如果再推论下去,“取法乎下”甚至“取法乎下下”,会“仅得”什么呢?吕叔湘先生曾痛心疾首地称“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为“咄咄怪事”,这当中,难道没有教材的一部分责任吗?

  从教法方面看,问题更多,更严重。语文课堂上“讲风”太盛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讲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唯有“主导”的任意挥洒,而无视“主体”的心灵需求,挤占、剥夺了学生“亲历”、“自得”的时间以及由“亲历”、“自得”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和审美快感。这就好像一个厨师面对食客,一个劲地说明菜肴如何色香味俱全,用了哪些原料、佐料,如何烹制,如何下筯,等等,就是不让他们亲口尝一尝。——比喻总是蹩脚的,也许有人会说,学生毕竟可以在课前课后“尝”一“尝”呀。如果这样的话,那还要语文课干什么呢?以上讲的是不让学生亲口“尝”;还有一种是嚼得很碎很细很糊再喂给学生吃。在具体的讲授中,拿着一把解剖刀,借“落实”基础知识之名,行任意割裂、肢解之实,把课文看成是一件用语言的“零件”拼装起来的玩意,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筋络相连、生气贯注的生命。对此,于漪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习题,抠这个字眼,抠那个层次,文章的灵魂不见了。有些佳作名篇学生学过后对文章的脉络、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思想的闪光点竟然不甚了了,脑子里马蹄杂沓,堆砌了许多字、词、句的零部件,这个知识点,那个知识点,用以备‘考’。”不管是不让学生“尝”还是嚼烂了喂给学生吃,都是非语文的教法,都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

  从测试方面看,标准化测试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被引入语文测试之中,自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理由,这就是想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减少评分误差,提高阅卷效率。然而,标准化试题并不是万能的,它同时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王力先生认为它重“人治”而不重“法治”,申小龙则引进绘画语言,认为它属“散点透视”,而不是“焦点透视”。标准化试题要求明确、唯一,与重“人治”、重意会、重顿悟的汉语往往难以接榫合缝,语言材料在拟题过程中往往需要削其足以适其履,甚至有时试题与语言材料难免圆凿方枘。对于那些模糊语言,那些蕴含在语言中的如烟如雾的微妙的情感,标准化试题更是难施其技,难取其巧,如果硬要“标准”,硬要明确,那就难免闹笑话,出洋相。标准化试题中的选择题,为了凑足选择肢,为了具有迷惑性,就必须设计错误的陷井,使可怜的莘莘学子一开始就磕磕碰碰,一路上跌得鼻青眼肿。本意是让他们辨错、改错,结果往往反而先入为主,在纯洁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错误的印迹。我们应该在读、写、听、说诸方面多从正面给学生以仿效的典范,给学生以精神的营养。标准化试题未始不可用,但在语文教学领域用在哪些地方,用到何种程度,大有深入研究的余地。

  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因素并非只有上举几端。如果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能关注、思考这个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边破边立,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方面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都作用于学生的读、写、听、说,都作用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那么,语文教学一定会改变目前这种令人忧虑的局面。

上一篇: 语文教学中的“真”与“假”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