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语文教师莫再“为他人做嫁衣裳”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48阅读:
字号:|

  语文教师莫再“为他人做嫁衣裳”

  ?

  曾读到教育专家林格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在见仁见智的纷繁教育本质论中,清晰感受到苦苦探索迷惘中的自己这颗心终于被唤醒了。

  我想语文课堂更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语文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知识,硬绑绑的结论,更应该是鲜活真切的人类情感,温暖亲切的人文情怀,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向善求美的价值观。

  语文不仅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就像专家团队赵志伟老师谈到的那样:“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因而缺少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语文教学,只能导致情感的淡漠,态度的冷漠,价值观的缺失。这样一条腿走路,先天不足,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的营养不良。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她自身承载的东西太丰富:语言、语感、文字、文学、文化、思维、思想、情感、人格、审美……这里哪一项都与语文有关,而且都是语文学科要承担的任务,在一节语文课中又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呢?不同的老师对每一节课的思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课永远充满遗憾。正是因为语文课充满遗憾,语文老师就需要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基本功,教学就体现出高明与低劣了。优秀的老师总能通过自己的课前准备有所取舍,让学生或能力上得到培养,或思想上得到启迪。

  涉及到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的认识,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的是体知。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自我准备阶段,必须首先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进行真切的心灵对话。老师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自己心智完全投入的过程,这样读出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的,没有这个体验的过程,教师自己的情都没有被激发起来,自己不被感动,却急于拿出结论,照搬教参或网上现成结论,成为把丰富生动的课文内容榨干了教给学生,就像专家团队方智范老师说到的,留下的只能是抽象的结论,自然无味。当然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

  很久以来,许多人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用一个很形象地比喻,那就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也就是语文教师们在做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老师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目的上满足于教教材,语文课停留在对教材的条分缕析上,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从写作背景到艺术特色,满足于对教材的肢解,交给学生一些无用的死知识。更有甚者,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深,缺乏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盲目照搬教参中的说明或现成的教案。这样一来,教师显然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只充当了教参的传声筒。如此,学生买两本参考书就行了,我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啊!

  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在早已认清这一趋势的大环境中,勇敢的有让自我高大起来的意念,那么我愿在最后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

上一篇: 语文教师的阅读取向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