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其实就是一种积淀
语文,其实就是一种积淀
——也谈积累及其运用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并在他们亲近、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在语文课上,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离开了语文知识的积累,难免是架空了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积累得丰厚,运用才能灵活自如;也只有在运用中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运用才会自然而不骄矜。
积累知识 提升生命质量
语文学习的过程首先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从阅读中获取真的素材、善的言行、美的准则。每一次阅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而完成了与生命的对话。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老为我们道尽了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的积累不仅仅在于文本中呈现的字词句段的形式,更主要的是从中发现文本中呈现的文化因素与人文情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生命的质量。读《将进酒》,我们会折服于“诗仙”不羁的情怀和豪迈的人生;读《边城》,我们会陶醉于湘西世界的宁谧的氛围和人性的纯真、善良;读《荷花淀》,我们会在实话的语言中重感受到人性的淳朴和人民的英勇;读《兰亭集序》,就是解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洗礼与渐染;读《廉颇蔺相如》,我们会在感受时代风云中会到国家大义的崇高与伟大……
运用知识 展现生命境界
积累具有间接性,常常通过有形的活动成果的展示和整理来体现。没有付诸实践的运用就不是行之有效的积累。运用可以是课堂上的即兴生成,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随性发挥。
在教授《鸿门宴》时,为了让学生对“英雄”的概念有真正的理解,形成真善美的观念,上了一节“英雄”专题活动课,让学生对英雄展开讨论。
生1:英雄是站在时代浪尖上,用慧眼审视时局,用智慧和勇气开创新事业的人。
生2:英雄不以成败而论,他是向未知世界迈出第一步的人。
生3:英雄是能够斟酌利弊,为人类而奋斗的平凡人。
生4:遥远不可企及,神圣不可侵犯,但却永远会住在你心里的神。
生5:英雄是这样的人:
???? 当别人还沉湎于黑暗中时,他已在寻找光明;
???? 当别人还在向邪恶买醉时,他已献身正义;
???? 当别人还在向自己膜拜时,他已开始默默奉献;
讨论在不断地深入中学生的英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最后定位在刘邦与项羽谁是英雄的话题上。
生1:刘邦——
过去了这么多年,而今看你那次赴宴,仍然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范增虽有计谋,但项羽终归只是一代霸王,并非真正的英雄。否则,他一旦痛下决心,你可能如同羊入虎口。历史掩盖不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应像你这样有雄心壮志,雄才大略,真正把社稷放胸中,把天下置心上。历史见证了你的千秋伟业,你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2:项羽——
? 站在滚滚东去的乌江边,萧瑟的风吹起了历史的裙角,吹散了一团团迷雾,吹来了一阵阵悲鸣。在这里,你守望着,守望着为你死去的虞姬,守望着血染战衣的士兵,守望着江东父老的千叮万嘱,守望着心中那不朽的誓言。何尝不想推翻暴秦,何尝不想一统天下,何尝不想满载荣誉与赞美回到故乡。然而,你的柔弱与骄横却摧毁了这一切,犹如五彩的泡沫,幻化在空中,消失不见了。
? 犹可怀,怀“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豪情;犹可忆,忆江东父老之满腹希望;犹可悔,悔用人之不当,不该之柔肠;犹可伤,伤百万兵士血洒战场;犹可哀,哀虞姬自刎却无力阻止。犹可悲,悲兵败垓下愧对忠良。
? 叹如何,只缘自身命该偿,恰似槛外东逝水,波涛卷尽何苦自逞强,且将新颜换旧貌,来世更显一方!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不可能千篇一律追求一种模式,而应该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设计我们的教学。但从大的方面来说,我感觉作为语文教师,要摒弃机械讲析语言知识、文章构成的方法,而是从语感训练实例材料出发,根据学生语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感悟、品味和实践运用,生成语感,转化为言语能力,并发掘语言及文章的内在意蕴;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的言语材料,产生美的情感,注重积累。
积累运用 彰显生命色彩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积累的结晶。我感觉好的语文课要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的赏析和文化素养的熏陶,让学生有一定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更是生命之树根基。有了牢固的根基做支撑,生命之树才会枝繁叶茂,生命的色彩才会得以展现。
在一次随笔的讲评中,我谈到面对社会的繁华与浮躁我们该留下什么,学生不无深刻地谈到:
生命太容易迷失自我,尤其在这个浮躁和喧嚣的年代。
留下点生命的淡泊与本真,澄澈和放达,豪迈与感动……生命也会为你留下美好的回味与清灵的性情。留下点什么东西在生命里,斯成就了那些在历史上以纯真留名的人,譬如庄子的草帽,还有太白霍霍的酒杯。心灵的本真呼唤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你尽可以不喜欢它有时候的脆弱和味道,但你不能不承认当你为你的生命留下一点东西在心灵里,它所焕发出的活力、清明、淡雅……美好的形式。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他会留一点印记在心灵上,笔走龙蛇间他就完成了与生命的对话;一个喜爱科学的人,他留下了一些淡泊和超越在心灵上,科学的实验就会使他实现与本真性灵的对接。
生命的课题本就有两面:一面物质的追求,一面生命本真的回归。没有为生命留下一点真切的本质,生命往往会陷入周而复始的痛苦。于是,我们常常会想起“如果你认识到一颗钻石比一颗玻璃球要珍贵时,你已经可悲的长大了”的真诚,想到沈从文老人为心灵留下的凤凰城,想到海子那挥之不去的忧伤。即便是旱路,我们也要拖着心灵之船前进,为生命留下最纯真的澄澈。当我捧起屈子的《九歌》回首再望时,才看见你点点的泪痕,陆离斑驳,向心灵留下一点清澈……
?学生连贯深邃、富有哲理的言语为我们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和色彩,而这也应得益于长期的积累。
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老师的“条分缕析”中,知识在无形中也被肢解,学生只是流于形式上对字词句段的记忆,其知识的积累是片面的,这又怎能有灵活的运用?
积累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更是生命的根基。重视积累,灵活运用,强健我们的两翼,让我们乘着语文的翅膀翱翔,让我们的生命在积累中焕发出青春的色彩!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