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诵读——文言文学习和教学的利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49阅读:
字号:|

  诵读——文言文学习和教学的利器

  青岛崂山一中李红梅老师执教的《六国论》推行以诵读为主的文言文四读教学方法:识字——会意——明理——知法。李红梅老师在这些方面体现的很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是我国古代教学的精华所在,并为历代教学所重视。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身为科学家的杨振宁,对其从《孟子》中汲取到的营养至今念念不忘,并常现身说法,告诫青年学子要经常诵读古代经典。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径。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周围的人说的某种语言,我们时时可以听到,听了再跟着说,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别人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学语言必须从听入手。

  清代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钱梦龙老师指出:“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钱老师的这一精辟言论,正好符合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精髓。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感悟美的好方法。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让琅琅书声进入热闹有趣的课堂吧。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自主诵读的机会,创设诵读的多种情境,保证学生在诵读中有阅读、感悟、思考、讨论、鉴赏、练习和应用的充裕时间。

  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学生对语言产生语感之后,必然会理解字、词的含义。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范读,或放录音给学生听,学生将会在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中纠正自己的读音;或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纠正诵读中的语言,了解字、词的意义。如《过秦论》中的“锄耰棘矜”的“棘”、“耰”是少见的字,学生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是很难读准的。但是如果通过听老师的范读或者听录音就可以正确的读出“棘”与“耰”的标准音了。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字典,查一查其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学生既可以正音,也可以明义,何乐不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诵读。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意诵读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时,就会明白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了。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诵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语气的领会能力。因为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语气来表现的。比如语言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四种语气。而学生在诵读时,可以先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来辨别语气。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也将会迥异。因而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中就有两类人物:一类是以刘邦为首的张良、樊哙;另一类是以项羽为首的范增、项庄等。显然,在文中的刘邦与项羽的对话的语气是完全不相同的;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的对话的语气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学生在诵读时应该带有感情色彩,以敌我之情去诵读。如果你站在刘邦的那边,那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用褒义的语气去朗读他的对话;如果你站在项羽那边,认为项羽是个可悲的历史人物,值得你可怜与同情,那么,在诵读的时候,也应该用褒扬语义去读;否则就相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应该重视学生诵读。

  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书读百遍,层次自见。就是说,文言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听与多背,那么对于文章的层次的理解就不大难了。因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字、词、句就已经很熟悉了,那么对文段也自然地熟悉起来,至于要划分层次结构,就会不成问题了。比如,对于文中的那些起(开始)、承(承接上文)、转(转折)、合(全文的结束)之句,学生将会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得更加透彻,那么文章的层次划分也就不言而喻了。如庄子的《秋水》中有“于是焉”这个句子连续出现好多次,其实这个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果学生多次诵读这篇文章之后,对其句子就会熟悉起来,显然要划分文章的层次也就没有问题了。

  总之,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和梳理文章的层次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有必要注重文言文的诵读。

上一篇: 诵读---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