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阅读者思想的高度是提高阅读学修养的基石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2阅读:
字号:|

  阅读者思想的高度是提高阅读学修养的基石

  语文教师由于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加上信息社会也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加强阅读学修养,是现实的需要。

  我国作为一个阅读大国,阅读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自从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文字出现,阅读活动就已经开始。《尚书·尧典》里的“诗言志,歌咏言”,当是我国最早有关阅读研究的最原始的资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历史上阅读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举一反三”“兴观群怨”等见解都成为指导阅读的经典理论。生活在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也都有过精辟的阐述。之后,阅读研究汇小流成江河,渐成波澜壮阔之势,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从两汉王充的《论衡》到魏晋六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从隋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序》到南宋以前古代阅读理论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朱子读书法”,以及明清时期颜元提倡的实学、实习、实行,金圣叹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评点,李渔的诗话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对阅读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丰富了我国古代的阅读宝库。现代阅读学的主要奠基人首推叶圣陶,他的《文章例话》被视为文章阅读学的发凡之作;他和夏沔尊合作的《文心》《阅读与写作》被誉为青年学生阅读入门的宝典。他和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则是文章阅读学的两块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赋予了“阅读学”崭新的内涵,语文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入门和基础性工作是学会并善于“探究文本”。

  首先,学会并善于“探究文本”能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研究型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文本探究能力胜人一筹。在备课活动中,加强对文本的研究,是一条提升自身素养便捷、有效的途径。如《疱丁解牛》说的是“按自然规律办事”还是“养生之道”,弄清楚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找到满意答案,你就不免要去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当代对庄子研究最富有成果的学者是谁,比较几家说法的真伪的优劣。一来二去,你对这一领域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如此长期坚持,“雪球”越滚越大,何愁知识陈旧?

  其次,学会并善于“探究文本”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假如教师唯“教参”是瞻,不敢越雷池半步,就很难想象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文课上教师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裁判学生的答案。比如,一篇文章的开头,一百个人来写,可能有一百种开头法,很难说谁对谁错,应是个有千秋,至多是有高下之分。因此,语文学科是一门最适合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学科。它能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讨论,各种思想火花发生碰撞, 从而使学生得到锻炼。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向学生奉送现成答案,而是重在展示获得答案的过程,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课前准备和课中应变可能变得异常艰难。假如有学生说《小橘灯》大团圆式的结尾是“美化了白色恐怖”,你除了首先肯定学生敢于争辩敢于求异之外,还应该说点什么?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带着儿童走向学科,而不是带着学科走向儿童”。

  学会并善于“探究文本”能促进教学科研的开展。

  教学科研往往起步于教材教法研究。当教师从“教参”中解放出来,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时候,对教材的研究应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由于许多文本充满了人文精神,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旦产生个人独到的认识,并寻求诉诸于人,或发言或写成文章,就有了研究成果。

  研究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一些有学术建树的老师,都是从做这样的“小块文章”开始的。

  第四、“探究文本”——提高阅读学修养的若干方法途径。

  一是质疑,就是对文本中的纰漏直接提出疑问。如:《曼哈顿的街头夜景》 “孤凄老人”能代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吗?《恐龙》 “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吗?《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阶级弟兄”包括哪些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暴风雨”是指“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吗?

  二是考证,就是用文献资料证明某一说法、论断是否成立。如:

  “这一天天气很好。我一大早就起来,先在户外做了早操,然后回到屋子里,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正读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两个朋友跑来找我……”《唐诗三百首》没这样的绝句。《夸父逐日》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和“后羿射日”有什么不同?

  三是比较,就是比较几种观点的优劣,做出有倾向性的评论。如:

  《项链》的主题:①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死酸楚的感叹——其中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② 作者无意对人物做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班羚飞渡》是一篇争议很大的文章,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坏,争论的内容真实性问题。

  四是假说,假说是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方法,援用到“文本探究”上,可以理解为:对文本意义作大胆的假定,然后进行推论。如:李商隐的诗是写爱情,还是写仕途,抑或是写别的什么?诗歌评论界对此莫衷一是、满腹狐疑。《两小儿辩日》写“孔子不能决也”,课本中有一题:“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可否印证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五、“探究文本”应该抱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

  《醉翁亭记》有学生要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改为“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认为这样更合乎情理。对于这种有价值的探究,我们应该予以肯定。反之,为了追求所谓课堂气氛的活跃,满无边际、甚至荒唐的“探究”,我们要力戒之。因为它不能给学生能力发展带来任何好处,只能给语文课带来负面影响——混乱无序和效率低下。

上一篇: 阅读笔记中的心灵对话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