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缘何不读“书”
高中生缘何不读“书”
有这么一句话:“一种传统一旦到了需要过节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它。”自1995年“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每年的4月23日就成为“日益减少的阅读者”的节日。
据一项针对我国国民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下降,2009年我国18岁至70岁国民报纸阅读率为58.3%,比2008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而2009年该年龄段期刊阅读率为45.6%,比2008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在我国阅读率最高的是9岁至13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国民阅读情况调查显示,以前主要的阅读群体是大学生,随后是中学生,如今主要群体已成为9岁至13岁的小学生。专家李河说:“为什么小学生成了阅读的主体,并非是小学生的阅读群体和阅读量增加了,而是年龄更大一点儿的不再阅读了。”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明显的感到,这几年高中学生读经典名著的人数明显减少,本来应成为课外阅读主力军的中学生缘何不再读“书”?
笔者试谈一点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是升学压力大挤压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时间。
语文“皮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漠视,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而进行课外阅读,浪费了做数理化的时间,即使读吧,也是偏好“今天吃了,明天就长肉”之类的高考范文、作文材料的阅读。
更有某些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和家长歧视语文,这几年省教育厅禁止划分自习,某些班主任和值班老师查自习时见到学生阅读非课本及教辅材料,就予以没收甚至撕毁,导致学生谈“读”色变,“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双休及寒暑假本来是阅读的黄金时段,但社会上各种辅导班如火如荼,唯有语文辅导冷落,即使有吧,也是以做题练习为主,家长学生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分数,最怕学生在“看闲书”上浪费大好年华。
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爱读书的学生,也在自习节假日繁重的作业、各种名目的补习压力下,剥夺得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少,有心无力了。
二是时尚阅读挤占了经典阅读的空间。
不读经典著作,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阅读,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影业的复苏以及多种传媒的兴盛,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中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网络阅读、期刊阅读,看电视,看电影等时尚阅读。
有的学生不爱读课外书,但热播电影场场不落,如,《赤壁》《阿凡达》《2012》《月光宝盒》等;家庭条件好点的,休闲时间基本上是与电脑亲密接触,玩网游、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稍好一点的看点新闻,读点网络小说。
更多学生的阅读是读一些“通俗”休闲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对贴近中学校园生活的各种书刊格外喜欢。据调查,有60%的中学生喜欢这类刊物,认为这些刊物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性,时代感强,比较适合他们的口味。此外,各种体育杂志、卡通书,也成为中学生阅读的时尚。
时尚阅读追求的是事件上的期待和刺激,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高中生升学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学习竞争剧烈、脑力劳动强度加大,时尚阅读为他们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但因为没有太多深刻的意义,属于看完就忘的类型,就像青少年爱吃的爆米花,爱喝软饮料,吃喝了一大堆,却“不打饥困”。
但这种泡沫式的阅读却占据了中学生的那点极少的休闲时间,使能给人带来精神升华的经典阅读的空间越来越小。正如哲人所言“读一本二三流的书,就错过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
?
综上所述,探究一下高中生不读“书”的心理,一是“怕”,怕影响高考,怕某些老师的钳制;二是“苦”,功课太紧,苦于没有时间阅读;三是“懒”,喜欢轻松时尚,懒于耗费脑细胞去阅读经典原著。
高中生缘何不读“书”?归根结底,与当今社会的浮躁心态是密不可分的,缺乏静心,少有静气,急于求成,导致浮浅和短视,以致使我们的学生远离了足以充实底蕴、涵养人生的经典著作。悲哉!痛哉!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