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空间”研究(二)——拓展教学空间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空间”研究(二)——拓展教学空间
课程需要在教学中实施,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新课标在教学实施机制研究方面也有新的突破,提出了有利于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建议。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
施机制。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尽管提得比较原则、笼统,但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以前的大纲,囿于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实施机制如同计划经济,缺乏自由、个性和弹性,缺乏能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余地。提倡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大大地解放了地方和学校,也大大地解放了教师的头脑和手脚,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长,在夯实学生共同语文基础的前提下,自主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形式,挖掘多种语文教育资源进行组合、剪接、延伸、拓展……这样留给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空间就大大拓宽了,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的形成。
标准在具体教学行为方面还大力提倡课外阅读,提倡多渠道、多途径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意拓宽课外语文读写的空间,将语文学习引向无限广阔的天地。
从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这里实际上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推荐给学生的课外读物文化品位要高,难易程度适当;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将书读活,将书活读,在活动中读书,在运用中读书。当前各种名著“缩写本”、“改编本”、“图说本”等等盛行不衰,强调引导学生读原著,而且是“文化品位高”的原著,是特别富有现实针对性的,是对语文教育理想的一种坚守。
从写作方面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投入生活,关注热点,体验人生,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将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宽到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地步——原来语文学习的天地是这样的广阔,语文学习的内容是这样的丰富,语文学习的滋味是这样的美好。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广泛的读写实践,往往能培养起宏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灵活的头脑,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愿望和底气,有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胸襟和胆识。有生活,有实践,有体验,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才能做到有“米”可“炊”,有情可抒,有话要讲。除了丰富学生生活“内存”,激发内在情感,做到有米可炊之外,课标在表达方面也非常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自由、创造和个性,“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以前任何一个大纲都不曾如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此强调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和创造精神。马斯洛描述创造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即兴—酝酿—灵感。在这三个阶段中,创造主体的精神应该是自由自主自觉的,否则就谈不上创造,谈不上意兴遄飞。提线的木偶不可能有创造,被耍的猴子也不可能有创造。朱光潜先生曾批评学生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的作文,用了一句俏皮而又有些尖刻的俗语:“天下老鸦一般黑”。为什么会这样?缺少自主的权利、自由的心境、创造的愿望恐怕是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