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 -> 正文

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4:18阅读:
字号:|

  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内容摘要】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过于注重视觉听觉等美观,往往造成课件庞大,造成“把多媒体当成教学的主体”等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课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教育实现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利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并可以灵活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其良好的交互性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构件立体动画模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学习是学习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的变化过程,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我们借助于挂图等进行教学,学生凭着想像很难的到理解。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而和接受。如我们学习核外电子的得失情况、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都可以很形象生动的演示出来,学生也能很好的加以理解。除此高中化学的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等、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形成动手实验和模拟实验相结合教学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媒体。传统的化学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重现性、直观性、探索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特别是实验条件影响比较大的实验。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例如:浓H2SO4稀释实验时,对实验中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用实物投影仪对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解现象进行放大,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而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对实验的成功起到一定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会实验基本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避免了因教师实时演示需较长时间的缺陷。例如:高中化学实验氯气的制取的教学,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于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氯气的毒性。对学生最终撑握氯气的性质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提供保证。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又能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化学的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等一些内容学生难理解,也不易讲述明白,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懂,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尤其有的实验时间长,条件复杂,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氮气和氧气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会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尤其在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实验室制取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且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

  在新教材中,涉及到很多化学生产流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演示手段,真实性和直观性较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的宏观演示,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情况,就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框架。如工业制取钠镁铝、氯碱工业、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陶瓷、水泥、玻璃的生产流程等。在展示讲解该课件时,再配以播放相关的化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的真实性,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合理、适当”,所谓“合理”就是该用的时候用,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不是为用而用,单纯追求美观、摆样子。所谓“适当”就是恰到好处,用得适时。但是很多教师往往会有以下错误认识:

  一、多媒体成了教学的主体,错把“点缀”为主流

  谁都承认,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又每每忽视这样的定性。制作的课件,追求的是内容的“大”与“全”、画面音响的“美”与“真”;“丰富”和“漂亮”成为课件制作的首选标准。错把“点缀”为主流,这是当今多媒体教学的最大误区。如何做到课件制作的“小”而“精”,不仅仅是“价值趋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科学化的意识问题。

  二、兼收并蓄,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

  前面提到,课件制作作者往往喜好于对素材的“多多益善”,因而课件的庞大成为多媒体教学最大的误区。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肯定考虑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但为“保险”,为“备用”,为“欢喜”,制作的课件大多其他趣闻的内容。似乎没有考虑过面面俱到的“组装”是否必要,更没考虑过在“收看”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成分有多高,他们大脑接受外界刺激的程度有多深。

  尽管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遍地开花之势,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还不至于达到“逢课必有多媒体”的境地,而多是作为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演示课的“绝活”形态出现,因而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多媒体仍是新鲜的、屈指可数的教学手段。由于他们的大脑皮层上留有太多的信息盲点,偶尔为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无疑是“有效的刺激”,能产生“不断的兴奋”。他们更多的是“下一篇该是什么”的好奇猜想,而不太在意“这一篇告诉什么”的心理探究,——偏废正道,游离主题,教学目标淹没于“音画时尚”中,教与学被“有声有色”地肢解为两极。

  三、淡化教师的基本素质

  漂亮的多媒体课件不必再为“基本素质”犯愁,画面可以拉,音乐可以配,甚至教师的课堂语言尽可以配上。因而教师就淡化教师的基本素质: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思维,没有个性。

  四、费时费力,缺少灵活的适应能力替代传统的备课

  教师除了备课之外,还有辅导、改作等烦琐劳动,剩余的时间很少很难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

  再说,课件的“静态性”使其缺乏对灵动、多边的课堂教学的“适应能力”,其一成不变的机械步骤更是交流教学和互动教学顺利开展的大敌。因此,多媒体其“权威”的地位仍不能撼动更无法替代传统的带有极浓人文色彩的备课方式。

  多媒体对教学有辅助和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作用,而不能视其为一种全能媒体,如果整堂课,不管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电脑就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还需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参考文献:

  1.《最新学校网络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操作技术标准实施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化学1(必修)江苏教育出版

  3.《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中国石油大学

  4.《中国电脑教育报(2001年合订本)》电子工业出版社

  5.《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6.《电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