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技巧性操作
化学教学中的技巧性操作
央视《百家讲坛》的两位主讲人袁腾飞和纪连海均是高中历史老师.他们的公开课往往都是教室门口“门庭若市”,室内“人满为患”!可见,他们讲的课是多么引人入胜!这种让学生争相聆听的历史课,当然有其学科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最关键的还是跟两位老师的授课技巧有关吧.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能不能借鉴袁腾飞、纪连海的授课方式和技巧呢?在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时,在保证自然规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技巧让化学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套用成语学习化学知识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新生来说,他们只学过一年的化学.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讲,大多停留在一个初学者的水平上.新课改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讲解物质的分离,课文中出现的过滤、蒸馏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化学名词,是编者有意的安排,也是为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需要.却容易让一些学生误认为高中化学知识也不过如此.殊不知,紧接着而来的“萃取”,就会让学生有点头大了.学生第一次听到“萃取”这个实验名词,一开始还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萃取剂的选取原则、常见的萃取剂、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萃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记忆.如果此时教师机械式地讲解这些知识,学生就很难记得全面并充分掌握.如何打消学生心中的顾虑呢?我们不妨找一个成语来形容.所谓萃取,无非就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对溶解在水中物质的“巧取豪夺”.比如说,王二有块饼,李三却想据为己有.那他得有高于王二的手段和技巧吧.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试着总结萃取剂的选取原则.无外乎从溶解性、密度及化学性质来入手.
二、让影视中的场景成为学习化
学知识的好帮手
高中化学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实验,就是往黄色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无色的硫氰化钾试剂,立即出现了血红色.在观察这个实验时,学生大多会惊诧于颜色突变的那一瞬间的美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学生忘却了让美丽变为现实的缔造者——络合物硫氰化铁.我们怎么讲解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呢?这时不妨告诉学生,以往影视中的一些血腥镜头,有的就是硫氰化铁溶液在演员“伤口”上“汩汩而流”.一些影视剧中时不时地会出现这种镜头,学生看到此处就会想起硫氰化铁,想忘都难.
三、讲历史,学化学
在高中化学中,氯气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金属单质,无论它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例如,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731”部队,为验证氯气的毒性,曾经惨绝人寰地利用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做活体实验.
因为氯气的毒性,也一度被制成了生化武器.第一次投入到战场使用,屠杀的就是中国老百姓.公元1900年7月11日,号称“刀枪不入”、“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的各位大侠,手中拿着刀、枪、棍、棒等冷兵器,口中念着“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咒语,顶着扑面而来的微风,冲向了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因为那里有手握毛瑟枪的八国联军.一阵枪炮声响过,丧心病狂的侵略者,竟然把储存在钢桶里的氯气作为武器,顺着风向释放了出来.雾一样的黄绿色气体飘来,号称刀枪不入、上天神佑的义和团的战士,顿时眼泪鼻涕横流,咳嗽声不断,呼吸困难,而后就像割麦子似的一片片倒下.记得,我每次给学生讲这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时,他们就会个个血脉贲张、义愤填膺!通过讲解这些跟化学相关的历史,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化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关注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问
题中的化学物质
现阶段,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从早期的苏丹红、二噁英、三聚氰胺到现在的地沟油、毒胶囊,你方唱罢我登场地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关系着老百姓的安危,学生当然也在关注此类事件.我们不妨拿一些高中生能听得懂的例子讲解一下.比如,毒胶囊是人为非法使用工业明胶制成的.明胶本身是无毒无害的,是由猪、牛、马、骡的皮骨筋腱等经过复杂的过程加工而成,这就是我们常用的食用明胶和医用明胶.作为一种理想的蛋白源,明胶主要含有蛋白质,还有少量的水和无机盐.由于它具有固胶性、水溶性等性质,往往被作为胶囊的主原料.而工业明胶是以“臭皮鞋”等为原料,经过石灰水浸泡、盐酸强洗、双氧水漂白制成的.“臭皮鞋”的皮面在鞣制的过程中加入的铬,也会残留在工业明胶中,铬是一种容易让人体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再加上工业明胶的成本很低,于是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人,就把此种明胶代替食用明胶和医用明胶,添加到某些酸奶果冻和胶囊里!其实,工业明胶和医用明胶、食用明胶还是容易区别的.仅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来端倪.后两种明胶里的杂质比较少,几乎是无色透明的.而工业明胶由于含杂质比较多,往往颜色比较深,多显黄色.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那些有害的食品添加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