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生物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备课的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6:50:01阅读:
字号:|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备课的策略

  摘 要:本文通过对有效备课的思考提出了新课标下的有效备课策略,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到教学资源的整合,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备预设、课后备课,从个人备课到集体备课等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旨在探索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备课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学 有效备课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广大生物教师本着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付出了许多精力,使得生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然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也透射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标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是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前提和有力保障。如何做到有效备课?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备课和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备课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备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无效教学。有不少教师一备课,优先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现代教学手段等等,而对教学内容的钻研用力甚少,有时一堂课的方法和手段让人眼花缭乱,教师也手忙脚乱,导致课堂教学的华而不实,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就教学而言,贯彻课程目标是第一位的,目标制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目标和内容制约着教学方式策略的选择。

  一节好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学情设计好本节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是单纯的认知目标,而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全面。由于一些教师对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问题上存在着片面和偏差,有时整堂课中都在一味地引导学生模拟与某一节知识有关的所有科学史上出现的实验,逐一地探究并进行讨论分析,在追求素质教育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基础性目标。可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个目标的达成,既不可空洞,更不能牵强。如在“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一课某教师通过大屏幕打出一首关于科学家对光合作用探究之路的诗,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诵给全班听,以此让其他学生体会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艰辛,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教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独立和直接地“教”给学生,没有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反而给人一种“作秀”和“表演”的感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隐性目标,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培养,需要在教学活动的体验、内化中形成。这种长期的养成教育靠的就是在一堂堂课中、一个个活动中点点滴滴的积累。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把握。如一节高三复习观摩课,主题是实验分析和设计训练。一节课安排了七个实验题,教师试图把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原理、材料、试剂和用具的选择、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实验现象的分析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还要训练学生写实验设计的常规方案。笔者看到,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课堂气氛由活跃转为冷清,继而沉闷,学生由热情转为冷淡,继而表现为厌倦。整一节课学生无片刻的放松,教师牢牢抓住学生的“神经”不放,学生拖着沉重的锁链无可奈何,还要被逼着去思考需要很大创造性、很高技巧性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充分有很大关系,也与教师对确定教学目标的量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有关。所以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基于这样考虑的教学目标才可视为有效目标。

  二、善用教材、整合资源,备有效教学内容

  备教学内容首先要备教材,但绝对不仅仅是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由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移动”。教材内容不是教学内容。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结合教学的需要,灵活且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对教材的取舍结合实际,即以教材为蓝本,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深讲?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学习?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例如,“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不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来教学,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先讲色盲再讲外耳道多毛症,而是先讲外耳道多毛症,因为此病的发病特点是传男不传女,很能体现伴性遗传的特点,而且其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学生容易理解。然后再由道尔顿的例子顺势去讲解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色盲,并且设计了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预测和总结后代色盲的患病情况,对于色盲遗传的特点由学生自行看书总结,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调整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充分得以体现。

  备教学内容还要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的生物课程教学资源,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前提条件。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其中的学生资源是在传统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种资源,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效地把“学生视野中的生物学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

  三、关注发展,备透教学对象

  备透教学对象就是备透学生,首要的就是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学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认知结构既是学生理解学习的结果,也是影响学生意义建构的关键因素。教师熟悉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做好教学的物质准备和心里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内容,提出问题:“如果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从上一代到下一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什么变化?”很明显,按照这样的推理,后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将会越来越多,这与事实不符合。这时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在思维的转折处等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悬念,引起学生内心认知冲突,在教学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多疑、好奇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备透教学对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个性化教学”做好准备,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间接经验和直接感悟的统一,才能促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这也正是有效课堂的第一要义。

  四、优化组合,备有效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用运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应。每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某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例如,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因此,有效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必须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五、关注生成,备好弹性预设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基本上是按照“我教你学”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可控的,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候学生发言、教师讲什么,都是课前做了规定的。这样的课堂成为教师按照预设好的“剧本”演出的一场戏,教师紧紧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活动,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套进自己编织的一只只美丽的口袋里,以达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理念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元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以发展。这种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可变性很强。

  教师不可能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的毫无疏漏,故备课时要进行弹性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自主构建留有了余地。

  例如,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脂双层”这一细胞膜基本支架达成共识环节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在非生命状态下,磷脂分子在水与空气的界面上会如何分布?②在没有空气与水界面时,磷脂分子怎样排布才可能稳定地存在于水体中?③讨论问题②对研究细胞膜有什么价值?这一预设的目的是,一方面希望通过预设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散性的分析磷脂分子的多种排布形式;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问题③的讨论,能使学生把自己的分析与细胞膜所处的以水为主的液态环境联系起来,用运已有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对讨论结果加以分析取舍。这一预设为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条件。最终课堂上产生了多向的、多类型的信息交流,引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引领了学生的发展。

  六、反思而知改,注重课后备课

  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也就是课后反思,是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它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后反思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①查找教学中的失误。即使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因此课后要认真剖析课堂教学过程,及时回顾、梳理,对教学手段、策略和细节进行反思,查找不足进行分析,对症下药找到对应策略并记录下来,这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②总结本课的“亮点”,积累成功经验。教学中随时会有精彩成功的教学案例产生,如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辩;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的用运;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对教材的改进和处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案例等等。把成功的教学案例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使用,并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困惑和问题,或在某一教学环节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定教,进一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七、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有效集体备课

  生物课程资源浩如烟海,每一位生物教师的智慧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备课组是学校中最基层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研究组织,它是由几个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相同的同伴组成,是进行问题共研、资源共享、协作共进的最有效的团队。所以在备课中我们一定要积极发挥备课组的优势,团结合作,整合群体的智慧,备好每一个单元、章节的课程。在此我们要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和自私心理,真正用好每一个集体备课课时,要真正理解“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一个思想则是两个思想”的含义,使集体备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保障,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不再是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的单边活动,它应该是多个教师合作的、与学生互动的、多边资源整合的过程。在备课时,头脑中要有“与课标对话”、“与教材对话”、“与课程资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同事对话”、“与社会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3.王晶晶,胡兴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思考,生物学教学,2009.4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