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精神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论创新精神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是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反映在教育中便是教育史上先秦、宋明和近代几个历史时期的学术高峰期。这些时期的思想家们尊重传统、追求创新,形成了教育史上著名的争鸣局面。但就现代意义的创新教育而论,谈到国内创新驾御的研究情况就不能不提及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近代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有创新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类发展史上所获得的才能之精华,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的。陶行知指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学生所能得到的只是头脑贮藏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而已。这种腐朽的教育扼杀了人的创造力。所以,陶行知大声疾呼,要彻底革除这种扼杀人才的腐朽教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作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育思想对于现在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我觉得这首先得从教师的创新做起。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创新学习需要我们教师做创新型教师。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可以学学这些学术明星: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崭露头角的易中天、刘心武等,他们也同样是历史老师,但为何会通过某个平台成为学术明星,有那么多忠实的拥护者呢?当然我们不需要成名,但是他们的讲史方法给我们历史老师什么启发呢?同样是讲历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中还是有很多同学不喜欢历史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易中天教授是如何讲历史的,易中天经典语录:
(1)……然后韩信就和那个南昌亭长绝交了~~~不跟他玩了!
(2)那个封印就在手里磨阿磨,磨阿磨,等到方的都磨成圆的了,还不给人家!
(3)刘邦:“当将军还不行,那就让他当大将军~~
萧何:“那就再好不过了。”
(4)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5)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6)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 …….
易中天教授在讲历史时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自己的语言风格翻译正史,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我们不禁要问:历史还可以这么讲?的确,只要不违背历史史实。他的讲法是新颖的,可以说他开创了新的史学风格,我们不妨可以称这种风格为:Q版历史,这是时下许多年轻人特别推崇的方法,这也难怪有许多“乙醚”,“意粉”出现呢,我们历史教育者为何不能在有些方面借鉴一下呢?易中天提倡“妙说”历史,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这不失为历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法。
“创新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新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可见,创新的作用是何其之大,何其重要。我们的学生也需要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人有创新的需要,但它常处于“潜伏”状态,而我们教育者就要通过教育去激发和培养它。有这样一句名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在历史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其次,要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
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孔子也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问,只有多思才能提出建设性问题。
第三.要营造激活创新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开辟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正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所说的那样,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家魏书生也认为“衡量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会上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时间用心品位、潜心揣摩、独立思考,在运用自己的眼光和大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充分享受创新思维跃动带来的快乐。
最后,要磨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的作为21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紧紧相连。我们应该站在“面向现代化、不懈的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