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浪潮,我们何去何从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浪潮,我们何去何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发展和深入,不断要求和呼唤新课程改革,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面对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该如何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求知欲了,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本文在分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指出新课程的优缺点和教学面临的困境,最后探讨我们应该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优缺点;面临困境;做法
日本从1985年意识到本国的教育需要改革,历经10多年,到1996年,日本教育审议会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发展方向》,提出必须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的、缺乏创造能力的教育,必须彻底改变培养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获取和综合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日本人称之为“生存能力”,这里他们强调的是“危机感”,任何一个民族,当它把“危机感”注入国民意识,尤其是注入青少年思想意识之中的时候,那就是孕育着新一轮的发奋图强。
1979年中美两国派团互访,考察对方的初级教育 ,中方报告的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而美方报告的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然而,二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已经培养出了几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和100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事实说明,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很不全面,有缺失,所以必须要改革。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中国以往的历史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曾对高中学生做了一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①其中历史课由于被学生认为是实用性差和内容偏多,而排在最不愿意学的课程的第三位;
②在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中,排在15门课的倒数第二位;
③有64.6%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密”,教学内容离他太遥远,如《中国近现代史》,几乎就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而实际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并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说明教学内容必须改革;
④64.9%的学生认为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
⑤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75.7%的学生反映只是以讲授为主,而有86.7%学生反映喜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大多数学生要求自我参与,说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
⑥有72.8%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式“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说明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革;
⑦有62.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80%的学生认为考试应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说明评价测量的体制必须改革。
以上的调查中反映出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制等方面,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识大体,顾大局,要有历史的使命感,认识到高中课改是势在必行。我们的认识必须跟上形势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加课改,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优缺点
2004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在广东、海南等四个实验区全面启动,这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编的历史教材也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目前汕头市的中学统一选用岳麓版教材)。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国家研究制定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研究史观也首次采用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则是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这一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缺点,例如:
①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
②教材内容多,容量太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且主线不突出;
③有些内容未能完全达标,例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只是轻描淡写,对国际不同力量的联合,对广大华侨的经济援助等内容只字未提;
④以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⑤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并不具备。
三、高中历史新课改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时间的不足
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2.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3.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在新课改中,那些初中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无法面对同初中历史教学方式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范围不同、深度差别巨大的高中历史课程。
4.教学后勤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新课程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实践,教师在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如何处理资源、资金、安全等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5.新课改发展前景不明
最令广大教师忧心的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朗。来自高校的命题专家在未来的高考命题中,可以在不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拟出连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也无法回答的高考试题。如果真的出现这一种局面,那么这种专题式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悖于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呢?
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跃跃欲试,然而高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步伐不敢迈得太大。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高考模式未出台前,众多教师都只能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深入、细致分析教材,使课时不足的矛盾更突出。应试教育不改变,教改难以顺利进行。
四、高中历史新课改下我们该采取那些做法
历史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犹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记载着炎黄子孙创造历史,及其敢于探索、勇于献身的伟大品格,反映着世界风云的涤荡起伏,同时也演绎着如歌似梦的天地玄妙,创造出一朵朵世人瞩目的璀璨奇葩。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加快,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扑面而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历史何去何从,高中历史新课程和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在此本人就如何搞好高中历史新课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树立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能你会觉得新课改前路茫茫,好像无路可走,其实只要你树立新课改理念,你或者会突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
首先,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例如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教材只有两句话,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新课标下只有依据教材,深化认识,又不拘泥于教材,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
其次,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讲教学改革也有好多年了,“传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许我们已不再用。我们都明白,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学生是主体性。可是真正明白的有几个?真正落实下来的又有几个?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以为多提几个问题、学生多回答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是,学生还是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唱主角的仍是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未能得到发挥。可喜的是,新教材给教改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再次,历史教育要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由此可看出,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2.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因此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3.把历史课讲活,让历史教学回归生活化
近些年,易中天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大家都爱听爱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依然冷冷清清。
易中天为什么会成功呢?那是因为他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而结出些现实的花果,给视听大众留下想像和发挥的空间,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把刻板的内容解说成学生的语言,老百姓的语言,大多数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把历史人物还原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让人感受有生命的历史,描情摹状,议论风发。
我们的历史课堂为什么会冷冷清清?那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是备受推崇的,它一向被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来看待。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历史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过”,“某某问题特别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过”,等等。我们已经将历史课完全窄化为历史知识的单一授受与识记了。这样,我们所传授的历史知识也就完全失去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知识线或者知识面了。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接受容器而已。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除了知识点的接受外,在历史课上就再也不能感受到其他方面的收获。这就难怪,为什么在学生心目中,学习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自己把原本“活生生”的历史教“死”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学生最反感的就是那种说教式教学,最崇尚的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历史教师要还历史有血有肉之躯,不能只是干瘪瘪,瘦楞楞,一二三四,几条扛扛,几句结论。要努力向学生传递有生命的历史,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历史真正“活”起来。要让历史“活”起来,就必须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课堂主体——学生动起来,当然,这个“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利用历史学科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让学生的“情”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历史奇才、专家和工作者。而是通过历史学习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走下三尺讲台,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带到学生中,课堂上,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唯有如此,逃离传统束缚的藩篱,迎接与时俱进的观念,塑造焕然一新的角色,才能在现代中学历史教学中从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中从容地去面对,立于不败,体验成功与快乐。
4.灵活整合新教材,紧扣课标进行合理取舍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文明史观,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我们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例如第一单元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讲述西方古代的民主和法制进程,第三单元讲述近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第四单元讲述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奋起,仔细思考它们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而在古代西方的希腊和罗马早已造就了先进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它为近代西方民主和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西方确立民主制度的同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发展到顶峰,从而导致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列强开始侵华,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打开,从天朝上国美梦中苏醒过来的中华民族开始奋起抗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要想走出这个困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
高中历史新课标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例如必修I第一单元的专题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历程,因而可以确定第一单元各课的学习重点,第1课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2到第4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
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教科书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学生负担,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势必重陷“难、繁、偏、旧”的怪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丰富,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更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
5.参考其它版本教材,取长补短
目前全国出版发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有四个版本,都是根据<<历史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可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虽然我们汕头使用的岳麓版本教材在四个版本里的市场占有率是最高的,广东省使用岳麓版的地区高考总体成绩高于使用人教版的地区,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善加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从2004年秋实行新课改以来,到今年已是第四年,可以说新课改已取得初步进展,正在向全国的其它省市进一步推广,而高中历史新课改也将会继续推行下去,前路还很漫长,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会停下那早已迈出的脚步。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杜,2002年6月第1版.
[2]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弟3期.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