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高中历史论文:中学历史教学“人文”教育之路径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人文”教育之路径探究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属性的彰显是通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而完成的。本文提出的实现路径有四条:统筹兼顾,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拓宽视野,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灵活多样,实现教学方法的适配化;严谨创新,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人文主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教育不仅是科学的教育,也是人文的教育;不仅是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格的健全,它是一种完整教育。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能力与情感等三维目标。在我国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改变了过去只重历史知识传授,政治思想教育的局面,转而重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不难发现,同之前的课程目标相比,当前的课程标准以更多的篇幅、更浓的情感彰显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目前,理论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者们在回答历史教学如何彰显“人”的问题上,都把目光投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来。对此笔者也提出几点思考,请前辈、同仁们指正。
一、统筹兼顾,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1、统筹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分阶段进行,因为学生在中学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复杂化的过程,那么他们可接受的人文素养教育以及可以达到的人文素养水平也是不断发展和加深的。以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为例,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也要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在制定人文素养教学目标时,也应该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阶段性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在与学生身心年龄相符的培养目标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并且还应该考虑到的是,在制定一个阶段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此阶段目标与下一个阶段目标的过度与衔接。只有注重人文素养培养阶段性目标的衔接,才能使人文素养培养成为一个连续和深化的过程。除此之外,每个阶段教学目标又都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历史课程总的人文素养目标要求,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设计每个阶段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很好的符合总的目标要求。
2、统筹规律性目标与可操作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应做到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制定,还应该使每阶段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具体、可操作。这里的具体、可操作是指教师在参阅教学目标时能很清楚的认识到本阶段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有哪些,这些目标的含义是什么。并且目标中应该有必要的指导语,这些指导语的作用是使教师认识到通过哪些途径能够达到目标的要求。比如,某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首先目标对“历史理解能力”做出解释。“历史理解能力”是指:能够理解的阅读历史陈述,理解陈述中的各种要素,避免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其次目标中应有能力实现途径: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那个时代的其他记载等来完成。这样的目标制定会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思路清晰。每个阶段教学设计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在表达上还应该具有“可评估性”。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学生达到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做出客观评价。
在教学目标的表达上应使用可测量学生“行为结果”的行为动词、情感性目标动词。比如在行为动词的使用上,表达学生的经历可使用参加、参与、交流、讨论、体验等词汇;反映学生认同水平可使用关注、认同、拒绝、同意、爱护、重视、抵制、克服、支持等词汇;对于学生领悟或内化水平的测评可使用确立、养成、形成、树立、建立、坚持、保持、追求、具有等词汇。上述目标制定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减少人文素养培养的不确定性。
3、统筹整体目标和重点目标
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以往在教学目标表述时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制定教学目标。在知识、能力目标的制定方面,以往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对知识传授强调比较多,多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记忆。新课标强调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强调学生探究、运用、思考。但强调人文素养培养并不代表知识的掌握不重要,强调人文素养培养只说明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所以在目标制定时一定要两方面都重视,考虑全面和重点的关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培养目标方面,以往教师过于强调爱国情感、品德思想的培养,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较多,而不是很重视学生个人品格、人格等人文素养的养成,至使一部分学生空谈爱国、爱人民,而自身的品格修养没能得到好的发展,从而爱国、爱人民也不可能落实到行动当中。但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并不代表知识的掌握不重要,强调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也不代表爱国情感的培养不重要。强调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只说明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而强调个性品质发展也是因为以往对它的忽视。所以在目标制定时一定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学生爱国情感和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教学目标制定中全面和重点的关系,忽视两者关系,制定目标时走向极端是以往容易犯的错误。
二、拓宽视野,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1、关注前沿,呈现史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
随着考古学家和历史工作者对古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不断深入研究,今天对许多历史事件已经有了新的解释。而我们的课堂中往往教授的还是对历史事件的旧有观点和解释。这样学生的思想总是在旧史观中徘徊,思想中不能及时注入新鲜的理论和观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将史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选入教学内容中并及时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对历史事件有一个重新的思考和认识。如对古代人类衣、食、住、行研究的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将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古代社会进行对比,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思考。同时在学习中通过对新观点和旧观点的对比,学生还能够感受到史学家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不拘一格的创新能力,这对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是一种促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身边,了解所在城市和社区的历史
在学习本地区历史方面,我们应该以美国为鉴,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本州、本社区历史学习的国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授本州、本社区的历史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区资源,如让社区中的老人讲述社区过去的历史,让学生去参观州和社区的博物馆。老人讲述的故事和社区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也许和众所周知的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没有关系,但它确实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本州、本社区的历史事件。这对促进学生了解本地区历史和培养学生对本地区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价值。传统的历史课程设置,只是教给学生有关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知识,而学生实际上根本不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发展的历史。我们应该清楚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历史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从古到今是怎样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古鉴今让历史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学生学习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历史,也是为了能够了解本地区的过去,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现在和未来发展作贡献。
3、关注现时,了解时事的变迁
广义的历史是指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一切事件,它既包括时间上离我们遥远的事件,也包括现时刚刚发生的事件。学习过去的历史固然很重要,但是现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也值得学生关注。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因为课业负担和兴趣原因,学生们按时收看新闻和翻阅报纸的也非常少。学生的思想总是被限制在学习和自己生活的小范围上,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人文素养养成也受到限制。这样就要求教师应该关注时事,将最新发生的对学生思考和学习有意义的事件安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事件本身以及发生的原因、历史条件、意义等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比如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学生能够理解的部分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讨论内容可以涉及到报告提出的原因、条件、历史意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拓展,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一份子应该了解的国情和自己肩上的重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灵活多样,实现教学方法的适配化
1、培养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中分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两种目标的达成各有侧重。在强调知识、能力目标时教师可以选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思考、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又不能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所以上述方法对人文素养培养不完全适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采用较为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利用参观、访谈、情景创设、社会实践等方法。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自身具有的一种品格,品格的培养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利用模拟真实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切实的内心体验,从而将良好的品格素质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达到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要求。
2、培养内容的丰富化
依据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素养培养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情感性内容,另一类是侧重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等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根据两种内容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在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要应该选用视、听、讨论的方法。在教学设计时可选用有针对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作品让学生欣赏、观看,从作品的欣赏中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使自身情感、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去听别人讲述真实感人的事件,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选用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第二类内容一潜能和创新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因为其要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去培养,所以主要采用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索等方法。教师针对这一特殊性,可以选取一类综合性的实践问题,在教学中学生需要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并在不断的探索和试误中使问题得到解决。比如,教师可以选用古人“钻木取火”的主题让学生探索,学生首先要查阅有关古人钻木取火的资料,然后教师可准备一些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在尝试中我们可能发现学生们有很多特殊的想法,经过他们的尝试和总结,这个主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
四、严谨创新,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1、教学评价要有完善测评体系
“测验”、“考试”是历史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对人文素养的测评自然也离不开“测验”和“考试”,但我们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测评又不能完全依赖“测验”和“考试”来完成。“测验”、“考试”主要是收集被测者的信息资料;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测评除收集被测者的信息资料外,还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信息反馈对其做出价值判断。“测验”、“考试”只能收集可以数量化的信息;而学生人文素养测评不仅需要数量化的信息,还需要各种非数量化的、定性描述的信息。“测验”、“考试”主要采用书面测验的形式来收集信息;而人文素养测评收集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察、谈话等等,但人文素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还是学生的日常行为。所以在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测评时,不能单纯使用“测验”和“考试”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只能运用在人文素养某些方面的测评中。这就需要教育者研究制定出适用于衡量学生人文素养的测评体系,尽量使人文素养的测评客观、准确。
2、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中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两大类:学生潜能、创新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前所述,两种教学目标的培养方法不同,对应的两种目标的评价标准也因此应有所不同。对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完成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项目或论文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制定来完成;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这方面的素养通常是比较隐蔽的,很难通过量化的方式和考试的方式对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评价。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情感表达、价值判断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水平的评价。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集体生活的观察和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平进行评价。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