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问题探究法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6阅读:
字号:|

  问题探究法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深入钻研教法和教材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置于“探究者”的地位,凸显他们的主体性,启发其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使用问题探究法有助于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问题探究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近代杜威的“通过问题来学习”的思想。然而,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法是由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所创立的。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问题探究法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探究法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它不是将问题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简单地相加在一起,也不是将过去教育家所做过的研究成果完全摒弃,而是在问题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赋予问题探究法新的意义。即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调动多重感官,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激起他们内心的求知欲,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努力创新的好习惯。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法

  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探究法,关键得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合理地设计问题,二是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问题探究法的教学价值得到体现。

  (一)如何合理地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精心准备。一般来说,在设计历史问题方面,要遵循如下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毋庸置疑,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太过简单,这样才能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比如,在阐述“俄国农奴制”这一概念时,教师不可照搬书中的概念,而要让学生自己探索,为此,教师可设计这三个问题:①农奴制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②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阻碍体现在哪些地方?③俄国农奴制的实质是怎样的?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以在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得出答案,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2.层次性原则

  人们认识问题总是遵循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由易到难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分析“克里米亚战争”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小型问题:这场战争的概况如何?俄国为什么会战败?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克里米亚战争的实质。

  3.双向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仅由教师发问学生作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

  在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之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民主性原则

  只有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即使学生回答出错误的答案,教师也不可断然否定,而是要给其一定的启发,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

  2.联系性原则

  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面,同时还应该朝多方面思考,一方面要在高中历史学科内进行纵横向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联系,同时还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在讲到俄国的土地改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英、法、美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与我国的土地改革措施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3.巩固性原则

  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很有限,他们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和全面,所以历史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的答案,使学生的知识科学化和系统化,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吴碧珠.“问题探究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07(14).

  [2]赵希凤.运用“问题探究法”实施创新教育[J].北京教育,2000(11).

  [3]朱小闯.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见: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2005.

上一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