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史料教学 发展高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史料教学 发展高中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史料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史料、甄别史料、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真相,掌握历史知识,学习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形成一定历史价值观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以及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改比较注重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死记到探究,由重结论到重过程的转变。它有利于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本文试从新课改背景下以历史史料为载体,教学案例实践为基础,层次教学为主线,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提高进行初步的探讨,请教于专家和同行们。
一、史料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1.史料教学是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要求
2001年,国家颁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明确规定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新高考也着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大能力。而史料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这正好适应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2.史料是认识历史和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历史教学要做到严谨性、科学性,就应从史料出发。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各种典籍、图表、图画、音像等,是研究、学习历史的载体,史料的浩瀚为我们自主学习历史提供了条件。
3.史料教学是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萌发和自我评价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学习的自主特征日趋明显,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有极其强烈的探究意识,盲目性减少,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批判性显著增强。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突破了教材的局限,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文字表达、逻辑论证等诸多方面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以层次教学为主线,培养高中各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经历了领会、获取—调动、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形成这三个阶段而逐渐实现的,根据这一规律,史料教学应该注重分层教学。
1.高一年级:运用史料,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辨别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动力,能使学生智力潜能有效地转化为智慧行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运用对联、诗词、民谣、歌曲、录像(音)等生动形象的史料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辨别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在《红军的战略转移》之《长征精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什么是长征精神”这一问题,收看一段关于《七律·长征》的视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攫取有效信息,即远征难、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归纳出红军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2.高二年级:进一步运用史料,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历史思维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能力要求,其目的是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在各种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获得认识新情境、理解新问题的能力。经过高一一年的培养,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辨别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调动和运用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目: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本题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解读和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对应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户数的变化是经济格局变化的体现。题干取自钱穆《国史大纲》中的表格,给出了非常明确的信息,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后,即可知道正确答案是D项。
3.高三年级:综合运用史料,增强应用与创新能力
增强应用与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以新材料为背景,通过综合运用、分析史料,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知识整合、迁移和创新运用的能力也是新课程高考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第16题: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岸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通过考查章太炎传播“崖山题诗图”的用意来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与概括知识,知识迁移与创新运用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在于读懂材料的背景含义和明确章太炎的身份,审题时要理解“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的背景含义,“清初诗人陈元孝写崖山诗”的用意及对章太炎身份的了解。元军南下南宋战败后陆秀夫背负年仅9岁的皇帝在崖山投海自杀,清初时清兵南下,南明势力土崩瓦解,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吹过树林,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南宋的这一幕到南明时再次重演,悲恸之下诗人作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材料所反映的都是汉族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之事,而章太炎的身份就是民主革命者章炳麟,1907年正值辛亥革命期间,章炳麟欲借此来鼓舞革命志士的斗志,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也符合当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
三、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思考
1.有效指导学生提取、甄别、分析、整合史料
当代著名史学家杜维运在其《史学方法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因此,教师在开展史料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在辨析史料或是任何证据时,必须考虑史料的主观意图。如讲中英鸦片战争时可引用一段材料,即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讲过的一段话:“当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鸦片战争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战争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士是站在英国侵略者的立场上讲的,其主观见解是违背历史客观事实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要侵略和掠夺中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民主、平等、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体现在课堂中学生的热闹“参与”,而是看书和思考,重在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合作为主,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及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重塑教师形象
在史料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要达到此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由专断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平等、融洽、和谐、有效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和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改和高考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唯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陈霞.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0(7).
[5]樊锦.史料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J].文理导航,2010(11).
[6]古红兵.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7.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