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开发
重视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开发
活动课程理论最早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现代教育的创导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约翰·.杜威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在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理论是: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打破传统的学校课程单一化的倾向。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相对于以教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来说,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以探究体验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做中学”,重视直接体验。2.不受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涉及多学科的综合体系。3.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
由此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课型——活动课,而历史活动课也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在活动中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的表述为: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历史课程标准还在“内容标准”部分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建议中都提出了2~3个活动建议,并在“实施建议”中附有9个教学活动案例。所以从课程标准的设计层面上讲,对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给予了较高的期望,但从我们对历史新课程实施的调研以及收集的大量案例来看,目前历史活动课的价值开发远远不够。
一、加深历史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确保历史活动课程的正常开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在人教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这个目标体现了杜威活动课程的思想。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专门为活动课程做了较具体且操作性强的建议:“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在课标中赋予活动课以课程意义,要求按照课程规范开设。
然而,从我们所做的调查来看,在今天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历史活动课最终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事实上,由于教材内容安排,活动课被单列在每个单元正常的教学内容之后,且由于活动课程内容的性质,活动课的内容与前后的历史关联度不大,所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历史活动课上与不上不影响正常的历史教学任务完成,具体地说不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或者说不影响教师所追求的分数效果)。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认识错误,只注重显性的分数评价,忽视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相悖。所以要确保活动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历史活动课作为历史常规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历史活动课可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目标的全面真正实现,我们历史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活动课程对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开设好历史活动课。
二、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确保历史活动课有效开展
课程开发能力指教师在理解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潜在的课程资源发展成显性课程,把理论上的课程资源发展成现实性课程的能力,主要包括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发掘整合、应用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以历史课程为例,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是准确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立足本校本班学生的学力基础等学情,利用教材、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等各种课程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要求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如一节活动课的主题为调查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其活动目标可确定为:1.了解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2.掌握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3.从二十年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原因思考感受到党的政策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然而,我们从大量的历史活动课案例中了解到,教师对活动课的课程目标确立存在误区。较为典型的是,历史活动课中教师最容易忽视历史的认知目标,认为活动课就是“学生活动”,只要学生动了就是活动课,所以往往一节看似热热闹闹的活动课,却没有“历史味”。既然是历史课,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该为实现特定的历史教育目标服务,如果历史课没有三维目标的体现,就不能叫历史课了。
三、正确处理好历史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系,确保学生在历史活动课程中得到发展
1.处理好历史活动课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主体关系
教师不能取代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剥夺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也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缺位。
当然,处理好主体关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学科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学生为本,创设历史情境,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并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出发提出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合作;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使学生能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注重探究;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个性的发展。 从我们了解的历史活动课案例分析,历史活动课中教师缺位的情况较为普遍,往往是学生一唱主角教师就退到了“局外”,等学生“表演”结束,教师站出来让全班学生鼓鼓掌。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只有在活动课程的全过程中都积极发挥指导、帮助、评价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活动课程的价值。活动课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统一活动,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历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是内容的展示方式,组织形式很多,例如编写历史剧本,表演历史剧,搜集、整理、展示历史文字、图片资料,探讨热点历史问题,参观、调查历史文化古迹,采访历史见证人,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辩论会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其方案设计必须体现历史性,都应该为实现特定的历史教育目标服务,因此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也应该遵循一些原则:如学生体验原则(以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为主)、简约原则(在同样能达到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活动形式时,首先选择省时省力的)。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活动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充分地预设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无法保证教学有序进行,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的预设,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和经验回顾,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需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对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包括教学目标进行充分预设,对每个教学环节作出多种可能的预设,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答案等等。预设是生成的方向标,是课堂富有成效的保证,它为生成播下种子并使自身在生成中升华。有效的生成就是在预设中不断调整的,没有精心预设的生成,学生是活跃了,课堂看似是热闹了,但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好看不中用。
但是把预设当成圣经,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一味照搬,也不能体现活动课特有的价值。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太多的动态需要教师去促成、引导。例如从学生的答案中生成,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答案的起点,并由此及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有偏差,可因势利导,还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顺势延伸,趁热打铁。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一旦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预设”,教师要沉着冷静,牢记围绕教学目标,调整预设,持续生成;或顺应学情,因势利导;或借机施教,放大生成。总之,要处理好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需要较多的教学艺术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等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汤文科,胡桂英.“杜威经验课程理论对当前活动课程的启示”[J].教学研究,2010(15).
[3]黄翠华.论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学生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1).
[4] 戴文君.历史课堂:角色扮演与课程目标提升[J].历史教学参考,2011(10).
[5]冯增俊著译.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