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索
摘 要: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导致了普遍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匮乏。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是摆在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新课程的实施也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学人文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略谈笔者的浅见。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历史教学、人文教育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人们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的目标;跨入了物质的天堂,却跌下了精神的深渊。”?人类日益遭受着伴随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诸如人在自然界地位丧失,忽视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追求与关切,道德的滑坡以及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危机。在我们这个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缺失,已引起很多人的深深忧虑。人们愈来愈深刻地反思到,我们不仅要重视科技,同时也要关注人文。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新世纪教育所面临的紧迫课题。高中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历史教学并非像历史研究一样,有弄清历史真相的任务,而是在一定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今天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用当代具有普遍价值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反思现代,让历史为今天的人们所用,为现在的社会所用。所以应当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勇于创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人文精神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更关注历史人物的奋斗,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关注人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出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新颁布的课时安排计划中,理科类学科的课时比例在相对减少,文科类、音体类等学科的课时比例得到保证或有所增加;研究性课程、活动课得以凸现。从中可以看出:大力加强人文教育是新一轮课改的突出特征。
二、人文教育的含义及高中历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人文主义“humanism”是由拉丁词根“humanus”演化而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人文主义是一种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的思想态度,阿伦?布洛克也认为人文主义一词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解释,同样教育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培养。也就是说,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心。也许可以说,中学历史教育若没有对学生进行以塑造新时代的人格教育为根本的话,那么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可是,我们翻开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看看,里面究竟描写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呢?介绍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呢?展示了几个经典的艺术品呢?很少很少,而且也只是用来陪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就是由这些人所创造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先生痛斥这种现象说:“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谈张骞、苏武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已;论霍去病也只渲染一条情节——‘马踏匈奴’”。⑤可以说现在的历史教育过于重视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普遍运用“以事带人”的叙述方法,而人文教育中的“以人事说理”的独特性被故意或无意忽略了。因而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上,很难突出爱国志士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的深刻感。因此,中学历史教育没能够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爱国行为来衡量的”高度。常言到:不识人心,难知历史。如果没有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又怎能读得懂历史、感知历史?比如: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的前一天晚上,给自己的爱妻写下绝笔信:“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当我们读到这里时,完整丰满的林觉民——一个革命英雄的形象才在我们的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我们才会觉得这是一个并非没有生命力的被神化了的的偶像而是人世间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勇士。
同时,在无与化比的高考指挥棒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主义的教育也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尽管许多老师们努力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精心备课,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终身难忘。可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人文教育放在第二位。又由于高中课时的紧张,教师们没有太多时间把自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过程一一展现出来,也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觉得满意的教学设想来上课。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急功近利力求与高考直接“接轨”采取“满堂灌”,“三点一式”(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典型示范)等方式。显然,高中历史教学很难顾得上引导学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从而促其形成人文素养。
三、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个递进层次:
根据一些教育工作者研究成果,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我认为人文教育也许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接受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看待前人,尊重他人,关怀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历史文明观。
第二层次为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接受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使学生一定程度上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概念和术语)、历史的研究过程、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等,养成独立探索、实证创新的历史信念和精神,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层次为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接受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使学生能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
第四层次为人文理想的树立。培养目标是:通过接受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尊重客观规律,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扬善抑恶、激浊扬清的情操;勇于承担责任、关心国家的社会责任感;重视群体和谐、推崇精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个层次构成了人文教育完整的统一体,其中人文素质与素养是基础,人文关怀是核心,人文理想是人类的最高追求目标。?
四、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方面的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对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较为困难的条件下,我们不应气馁,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夹缝中求生存”,尽可能发挥高中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第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开发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除了在从教前所获得的丰富人文知识和形成的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外,还要在从教后,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广泛地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如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从而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注意发掘历史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中国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了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只不过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阶级加以任意的人为的篡改,其人文精神越来越被遮蔽。如:介绍孔子时,除了对孔子的生平及思想进行必要的全面讲述外,还可引用《论语》中的记载:孔子有次外出回家,其家人告诉孔子,家中马房曾着火了。孔子问家人:“有人受伤吗?”这让学生看到孔子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其话语中不正体现孔子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吗?世界历史教材提供的知识本身也蕴涵着人文价值。如有关文化课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美术三杰”、哥白尼、布鲁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牛顿、爱因斯坦等等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他们的学说和成就,对人类的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类社会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整个文化传统都发生巨大变化,使人类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进而拥有一个进步、进取、深刻的人文观念。这些伟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高中历史教材里通过楷体字排印的文字、图画、说明以及科学家、政治家的人生格言等式,表现了许多历史人物永不放弃的追求精神。他们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进取的精神,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方法,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等优秀品质,都会给思维活跃但还未完全定型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对历史人物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人文价值进行挖掘,帮助学生追寻伟人的足迹,解读伟人的人生,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着绝对的价值。
第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教学中要形成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即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发掘学生潜能,创造一个发展学生个性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并不断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有关内容作适当地取舍,预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讲授灌输多,忽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的倾向,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可根据某一章节教学目标、内容及其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片断、电脑多媒体展示来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场景或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历史的体验、想像、感悟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四,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把人文教育真正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之中。历史学习是一个学生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到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新世纪以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历史研究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新课程教学的实施,都极大的开拓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大大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第五,重视历史和其他学科(如地理、政治)之间的联系,这也有利于紧贴高考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人类的自身、人类的历史、对人类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关心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主竞争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意识,树立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保证其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五、新课程改革: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空间。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标中的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历史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中,大力倡导人文教育是实现这一课程功能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即形成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新课标历史中人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我对新课标历史的人文教育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六第二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知并感兴趣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话题切入,拉近了历史学习的时空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顺利导入了新课教学:“2008年,奥运会的圣火即将在北京点燃。头戴橄榄枝的雅典娜微笑着,从公元前677年走来,从1896年走来,带着爱琴海的风,把奥林匹克精神吹向了古老的中华大地。奥林匹亚古运动场遗址还在矗立在希腊半岛上,但和平与自由的精神已吹拂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接着展示古希腊地图、古运动场彩图,激活学生回忆,新旧知识得到了衔接,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讲授“希腊的公民”这一目时,“公民”是重点概念,是学习重点可以说含金量很高。教材设计4个“学习思考”,无法全部展开分析。伯里克利的评价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属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范畴,“为什么古希腊公民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一个现代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对些进行了整合,作了如下设计:
⑴“公民”在希腊城邦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同时又有哪些资格和权利?
⑵希腊公民具备哪些素质?你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城邦的动物”?
⑶请同学们模拟古代希腊公民与现代西方公民的政治对话,并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通过重组问题,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认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突出了学习重点。在这思维的激荡过程中,既让学生得到了美的感受,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说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和新课程改革,为我们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新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等待着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总之,人文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21世纪大力弘扬素质教育,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改革传统教学,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人文教育是对高中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