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考历史答题失分究因及应对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8阅读:
字号:|

  高考历史答题失分究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结束之后,一部分学生在刚考完或估分的时候都信心十足,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但在拿到参考答案或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却发现自己预计的答案和得分与实际相差悬殊。以下笔者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希望对准备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能够有所启迪。

  1.基础知识不牢。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表现为时间概念、空间概念、历史概念、历史特征等识记不清、理解不透的现象。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解题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丢东拉西,失误频频。如: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16题)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解析:这道题错答率较高,究其原因是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其实,只要运用排除法就能够轻松地推断出答案来。题中A项符合材料所述并符合史实,是正确的表述。B项主要错在“直接领导”上,因为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共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与国民政府进行的是党外合作。据此可知,c项“党内合作”的表述也是错误的。D项是中共和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观愿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未能够真正实现多党联合执政。有部分学生说在解这道题的时候首鼠两端,难辨正误,这实际上反映出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突出问题。

  对策:(1)要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行为越积极、越投入,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对学过的知识记忆得就越牢固,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有比较好的心态,培养自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涉及的时间多、事件多、概念多、人物多,学生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记忆知识。那么,学生适时编辑口诀、顺口溜、歌谣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会便于记忆,又容易把有关知识串联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如记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可以编成口诀:一斤(结晶牛胰岛素)蛋(原子弹)、二钢(武钢、包钢)铁(兰新、包兰铁路)、三油田(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四英雄(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记忆人民解放战争及其胜利的过程,可以编成以下顺口溜:重庆谈判假和平,政协会议终为风;一九四六内战起,全面重点皆成空;一九四七转反攻,刘邓陈谢陈粟功;土地改革均土地,翻身农民支前涌;四八四九大决战,辽淮平津建奇功;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二二终。记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原因,可联想流行歌曲《心太软》: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指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指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你总是无怨无悔地爱着那个人(指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或指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指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多次失败后与共产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斗争)。记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可采用其特征形象整理出其线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时是它的婴儿时期,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时是它的少年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是它的青春期,国共对峙的十年是它的中年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则是它的老年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它短暂的黄金时期,三大改造时期是它的新生时期(指它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之后是它的再生时期。

  (3)要重视理解知识。准确记住了历史知识,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高考试题以能力考查为一主,思维含量很高,试题的表述往往与教材叙述大相径庭。因此,理解知识就显得更为重要。理解知识要深入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准确认知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如例1中考查的实际上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重大历史概念,如果没有将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比较,就很容易混淆相关知识,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2.审题粗心大意。在高考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失分不是由其基础知识缺失造成的,而是由其粗心大意、审题失误所致。如:

  [例2](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0题)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解析:这道题不少学生错选了A。事后分析,是部分学生一看到“美国实力衰弱”这一表述,再加上A项又是主观上的原因,就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抉择。其实,这一选项错在后面的“寻求欧洲支持”这一表述上。当时美国虽然实力衰弱,但仍然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欧洲国家在当时只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并没有与美国分道扬镳。C项错在“恶化”上。古巴导弹事件发生在1962年,故B项是不正确的。D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答案。

  对策:(1)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要形成丢三落四的行动模式。

  (2)要注意考试策略。现在大多数省份的高考文综,均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而不是写在试卷上。这样,学生可以用填涂选择题用的2B铅笔把试题中的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答项语、提示语等)划下来,或者加上着重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审题失误。平时也“如法炮制”,形成“固定动作”,考试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3)解答选择题要审视每个选项,不能偏执一端、只看其中的某一个选项。解答主观题更要全面审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

  3.解题意识匮乏。高考题中,有许多题目的限制语是有明显提示作用的,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解题意识。而如果不根据其提示语答题,答题就会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得分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如历史材料解析题只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类型的题目。内涵式题目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这样的说法,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在解内涵式题目时,有时只要符合题意,“照抄”、“摘抄”材料亦能够得分。但要注意,高考文综历史评分标准规定“整段抄袭材料不给分”。外延式题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要联系教材中所学过的知 识,答案与材料本身无关。内涵外延结合式题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相结合,两者都要兼顾,是难度最大的题型。

  [例3](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札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该题中,第(1)小题第一问明显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一中的“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到“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可以看出变化是从分散(或分裂)走向整合(或融合、融汇、统一);也可以直接摘抄上面引号内的关键词而得分。第二问明显是外延式问题,从历史原因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原、长江流域的民族融合;从政治原因上看,秦汉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从直接原因上看,秦汉统治者采取了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两汉的“汉承秦制”,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统一。第(2)小题也明显是外延式问题,材料二中的“宴饮音乐”反映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风俗等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动植物、食物传人中原,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往提高了内地的汉族生产、生活水平;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反映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生产、文化的内容。第(3)小题是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少数民族自身的落后,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要巩固统治,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接受“汉法”;从材料二中的“迁都永安”看,是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从材料中的“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来看,是接受了辽、金长治久安的统治经验。其内容从“行汉法”看,是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从“浸忘旧风”和“皆习汉风”看,是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第(4)小题也是外延式问题,要联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还要继续努力创造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去分析和说明。

  对策:针对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回答内涵式问题时,常常要提炼、归纳、概括材料,这就需要把材料中的内容按其段落或句子,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把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提炼成自己所要回答的关键词、关键句。提炼的关键是要把一些文言材料,或者分布在不同段落和不同句子中同一属性的内容整合起来,得出结论。其提炼要反映材料的共同属性,是对材料本质的归纳,而不是对其现象的简单反馈。提炼、概括、归纳、划分材料,要特别注意句号、分号和省略号,因为这些标点符号一般都是材料层次划分的标志。在回答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材料,同时又要充分联系教材上的内容,特别是要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对应点,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回答外延式问题时,要注意角度的提炼,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根据题目的求答项和分值确定答题的角度。从属性来看,“原因”类型题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影响”类型题的角度则通常是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历史事件涉及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的兴衰逐一分析说明。

  4.解题技能欠缺。这表现为迁移知识的能力差,不会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分析问题以偏概全,分析问题的角度单一、视野狭窄,不会挖掘新角度;审题出现偏差,答非所问;不会构建答题模型,应变能力弱等。如:

  [例4](2008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7题)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解析:学生在回答本题中的“特点”时,往往只回答“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一个方面,却忽略了“政府实施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或答“以工代赈”)这一要点。在评价时,往往只答出:“美国经济得到复苏”这一角度。究其原因,是解题技能欠缺。从题目的要求来看是“结合上述发言”,表明解题的思考范围和着力点在材料中;“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答题方式是“概括”和“评价”。从材料来看,政府“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均为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政府“提供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提高中下层民众收入,采用的是政府救济和提供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以工代赈”来看,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从“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来看,罗斯福新政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从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认真审题、透析材料、把握材料有效信息在提高解题技能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策:在对历史主观题的审题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审题目要求。②深入理解题意,突破重点难点。③审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④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侧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有的放矢地组织答案,科学有效地分配答题时间等。

  在答题时,要注意适度拓展思路,挖掘角度,进而做到细致周密、答案完整、富有创新意识。在提高解题技能的过程中,构建答题的模型很重要。具体来说:

  (1)回答“认识、看法、启示类”问题的模型是:第一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即在当时的作用);第二步,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今后的影响(即到将来的作用);第三步,说明这一事件对本人或本国的影响(即主体与实际结合起来方面的作用)。譬如,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失误的经验教训:①(现实方面)其失误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②(将来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对本国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回答“评价型”问题的模型是:答题时一定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而且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开拓思路,寻找答题的角度。譬如,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从政治上看:①在社会关系上,近代两大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②在国际工人运动上,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兴起。③在民族解放运动上,19世纪上半期,亚洲爆发革命风暴。从经济上看:①在生产力方面,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②在工业布局上,“煤铁复合型”工业布局出现。③在经济结构上,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轻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④在世界市场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⑤在国际经济格局上,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⑥在社会生活上,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出现。从国际关系上看: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②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政治体系、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从思想文化上看:①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并成为主流。②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③民族主义思潮出现。④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思潮并存。

  (3)回答“原因型”问题的模型是:答题时一定要多从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因素(或外部因素)方面找角度。譬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政治因素:二战后初期日本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国际形势相对稳定,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经济建设中。政府根据国家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这些政策,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②经济因素:从历史上看,二战前,日本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二战后,日本政府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力量。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日本政府大力引进先进的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③客观因素:日本虽然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窄,但由于其购进廉价的原料,注重产品更新换代,赢得了广大的海外市场。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由遏制到扶植援助政策的转变,使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资金。④思想观念因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培养人才。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日本民众十分勤劳,具有开放精神,经营理念进步。⑤外部因素:二战后,国际形势相对安定。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日本获得了近百亿美元的“特需”订货。美国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由于美国的扶植,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美国策动资本主义国家免除了日本对中国等国的赔款,消除了其经济发展的负担。

  在历史学科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解决。譬如,历史人物的评价模型,历史观点的评价模型等。

  当然,在答题时也要注意:①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答题时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又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②叙述有序,论证有力。答题时要做到按史实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答,反对杂乱无章,颠三倒四;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③详略得当,要点全面。分值大、重点问题应多答、详答,分值小、非重点问题应少答、略答,繁中求简,杂中取精。④语言表述准确,条理清楚。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一问一段,中间留有空间,以便检查时补充答案。⑤认真检查,及时改正。答完题后要认真检查,看看审题是否有偏差,对题意是否理解准确,题中要点是否答全,答案是否完整,是否有错别字等。

  在答题时还要做到答案规范化、答题序号化、每问段落化、内容要点化、重点条理化。答题层次要清楚,一目了然。

  5.学科术语使用不当。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必须选拔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人继续深造。因此,在高考答题时,准确使用历史术语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关系学生能不能得到阅卷教师垂青的关键问题。学生只有正确地使用历史学科术语,才能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学科水平,才能够在高考中获取高分。如:

  [例5](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第3小题)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解析:参考答案表述为:“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这道题学生失分非常严重,而究其原因就是使用历史学科术语不当。如将“社会分工”表述为“社会阶层”,“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表述为“政府(国家、社会)进行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表述为“人才、文化素质、真才实学”等。学生对历史学科术语表述不当,或者表述不准确,影响其最后总得分。更有词不达意、答非所问者,则是做了无用功,空耗了时间和精力。

  对策:在回答历史主观题时,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要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背诵也很重要,可以采用高声朗读等办法实现。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赋税、徭役、天干地支、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简单协作、手工工场、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6.概念混淆不清。在高考阅卷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那些经常使用的重要历史概念理解失当,混淆其内涵和外延,从而影响了其对题意的判断和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失分。如:

  [例6]高考阅卷中发现,有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君主专制就是指封建制度”。

  解析:君主专制是政体,封建制度是国体。封建制度不仅包括君主专制这种政治上的封建等级制度,还包括经济上的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所有制。

  [例7]在高考阅卷中还发现,有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全球一体化”。

  解析:经济全球化只是指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而全球一体化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一体化。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对策:(1)必须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对其准确定义的前提。如辛亥革命,从狭义上讲,指的是武昌起义;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即从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到1912年4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为止。

  (2)要学会完整归纳历史概念的内容。如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其实质是:它是清朝实行的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海外交往的外交政策;由于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所以不是绝对的“闭关”。

  (3)要学会准确区分不同的历史概念。如维新变法运动与百日维新不是一回事。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是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的,它经历了兴起、发展、论战、高潮、失败等过程。而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仅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时期,即其中一个主要阶段而已,而不是整个维新变法运动。

  (4)运用相关的历史概念分析历史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历史概念来分析和理解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是历史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如分析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就可以利用地主买田置地、农民购买力低下、官府设卡征收重税、国家实施“禁海”等概念,归纳出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5)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系统,把相关的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如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兴衰过程,可以串联以下六个阶段使这一知识系统化: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爆发和发展,土耳其凯末尔革命获胜,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瓦解;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亚非拉独立国家日益增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瓦解;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瓦解。

  以上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在高考答题过程中失分的主要原因。还应当看到,历史常识缺失、因果关系倒置等,也是造成学生在高考中失分的因素。只要同学们努力克服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就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上一篇: 高考历史教学中的现状及复习方法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