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问题解决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8阅读:
字号:|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问题解决策略

  在普通高中 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还设置了选修课程,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之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各个实验区的老师对历史选修课的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不少问题。为此,我们在近期对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开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PPT :部分地区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调研)

  从中不难看出,虽然一些地区和学校选修课程开设的情况不尽相同,表现出不均衡性,但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讨论与回应。有些老师曾经率直地问道: 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重,我们的高中历史既然已经开设了必修课,为什么还要开设选修课呢?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来自海南第一轮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们在几年的实践中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 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选修课程促使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走向多元,在体系上趋于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 。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 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同等的学习价值,更能满足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强调的是,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陪衬,更不是附庸,不是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而是必须有,必须开,还要尽可能开好 。

  其实,在高中开设选修课程并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首创。远的不说, 1990 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 2000 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 2002 年颁布的正式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均有关于历史选修课的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学校应于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从实际开设情况看,这门课名义上是选修,到后来实际上多数变成了文科班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而失去了选修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与以往的选修课程皆有所不同。新的选修课程有哪些基本模块呢?

  新的 选修课程设计为以下六个学习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六个学习模块从时空地域来看,贯通古今中外;从选材上来看,分别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文明成果等。相当于在历史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类“文化自助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此,新的选修课程不仅更具有“选修”的价值取向,而且也具备了实施“选修”的可行性。( PPT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基本框架)

  高中历史教师在了解了 选修课程的基本模块后,想进一步知道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课程呈现的专题性。

  历史 选修课程在模块的设计上,注意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更适合当代高中学生学习。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作为选修课程,其选材的自由度较大,范围可以很广,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人物评说、历史之谜等等,均可进入课程 。 但是如果不加以选择,也容易显得杂芜。新的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的选材范围比较广阔,但是,这些内容在设计成模块时,一般都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有关中国古代遗址,列出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文化遗址。这些都比较典型。 由于对这些专题经过了“加工处理”,其内容就显得比较清晰,适合高中学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

  二、课程学习的选择性。

  这是选修课程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以上谈到此前设置的中国古代史的选修课程,由于它的选择空间太小,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文科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一选一”没有多大的选择性。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设置了六个专题内容不同的选修模块,要求选择文科方向的学生在学习完三个必修模块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在六个选修模块中还需要再选择其中至少三个模块进行后续学习。“六选三”相对于“一选一”无疑大大拓展了学生选课的空间。 选修课程的开设, 相当于在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历史类“文化自助餐”,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高中各科选修课程都注重“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对必修内容再进行拓宽和加深,历史选修课也不例外,大致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二是针对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问题。 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就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世界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三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心理。 如,《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就力求满足学生对“历史之谜”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

  四、更多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首先,从宏观方面来看,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以探索历史的新内容、新层面,从政治史、制度史转向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史学家把研究的主攻方向移向了对社会史、生活史和“大文化史”的研究,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其次,近些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洪承畴等历史上著名“贰臣”的新评价,对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李鸿章、康有为等的再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一些争议,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总而言之,这些研究成果必然会对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产生深刻影响。问题是,近年教材虽然一再修订,然而学术界仍有不少微词。为什么?这里面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的确也暴露了历史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课程相对滞后的矛盾。 在相对比较严谨、注重体系完整的必修课程框架内,难以集中这么多针对性强、有的可能还不是成熟的知识内容,而选修课则可以发挥其“短平快”的特长,及时地将这些内容有选择地反映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 选修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正有助于解决有助于缓解历史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课程相对滞后的矛盾。( PPT )

  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更加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是课程呈现的专题性;二是课程学习的选择性;三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性;四是更多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从以上调研情况来看,选修课程的教学面临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选修需求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从理论上看,各地各校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但选修课在实际开设过程中能否完全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呢?实际上完全做到是有困难的。 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在实际实施中,由于各地区、各校硬件、软件资源配置的差异,我们遗憾地看到学生的选课要求难以得到全部满足。 某些地区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选修模块,全区(或全市)学生统一学习该模块,学生不“选”而“修”。某些地区则是由任课教师代替学生选课,变成了师“选”生“修”。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学生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也就是说,学生的选修需求是广泛的,而实际选课则受到一定的限制。( PPT :部分地区学校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学生的选课需求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会打击学生对选修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从我们的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是否存在着制约学生选课的客观因素呢?

  第二,教师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选修课程的教学。

  学生的选课要求在某些地区或学校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跟我们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老师说到选修课程就有畏难情绪,这也跟我们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关。 我们大部分高中 历史 老师接受的主要是通史类的师范教育,而选修课程的专题性特点对一线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比方说选修 5 “ 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通过对向学生介绍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之谜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揭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体会出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这个模块专业性特别强,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涉及范围不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对长期处于中学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吸收新知的领域。所以,我们看到开设这一模块学校比较少。

  第三,教学组织的形式缺少灵活的必要变化。

  选修课程在实际开设过程中,除了客观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外,是否还存在我们教师的主观因素呢?

  应该说与教师自身还是有些关系的。比如: 选修课程在实际开设过程中一个凸显的问题,就是一些老师在选修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缺乏灵活的必要变化,将选修课程简单地等同于必修课。 由于选修课内容大多线条清晰和简洁,对历史表述的形式又大致相同。所以选修课可能需要更多的采纳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很显然在必修课程中就不能以这种方法为主,那样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

  这种情况是把选修当必修,或选修被处理成必修的副产品。实际教学中还有一种情况, 部分教师教学中在内容上完全割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张皮,缺乏对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之间有机的整合 。这种情况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这 4 个模块的开设中尤为突出。比如说:在《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这一专题的教学中,简单地将这一专题内容处理为必修Ⅰ模块中《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的重复,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的复习课。其实他们阐述的角度和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第四, 教学过程的实施带有明显的单纯“应试”倾向。

  应试味道太浓的问题应当说比较突出,也比较敏感,但我们不能回避,需要理性的面对和研讨。

  我们并不是反对应试,高考不应该站在新课程的对立面。但我们不提倡为了单纯应试而形成某些僵化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从而背离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最后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比如说,根据海南省高考考试说明,高考对历史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查主要通过材料型的主观题进行。 有些学校因此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就一味向学生填塞大量材料,给予学生的练习也只一味强调主观题。至于其他对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样大有益处的内容和题型则束之高阁,甚至以训练主观题代替正常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偏离了历史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和方向,对学生高考也未必有利。

  再比如说,某省颁布的高考方案规定只考两个或三个选修模块,学校 和 老师就只进行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绝对不多选、多学。这就 出现了“你怎么考我就怎么选怎么学”的问题。高考的指挥棒与选修课程的教学之间总是难以实现人们所期待的那种“协调”。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想强调的是, 不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应当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特别历史思维的培养 。这对学生高考只会有益。

  选修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有效的方法。那么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呢?

  海南中学在选修课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现在我们把海中历史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介绍给大家。

  要开设选修课, 首先面对的就是“选课”的问题。 前面我们也谈到,全部学生的选课要求难以得到最大满足是许多学校在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海南中学的应对之策就是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选课要求。大家请看我们海南中学的选课流程。

  我们的学生(主要指文科生)在高中阶段进行了至少两次选课。先后程序大概是这样的:

  一、教师向学生介绍六个选修模块的专题名称和主要内容。

  二、学生在电脑室进行网上选择。原则是六选二(这是海南省目前高考文科要求)。

  三、统计学生的选课结果,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定初步开设的两个选修模块。

  四、备课组教师商定模块开设的先后顺序。(这对学生影响不大,取决教师)

  五、文科班在两个选修模块教学结束后,大概是到了高三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和兴趣爱好,再次选择(或者是不选)剩下的选修模块。

  六、高三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结合师资力量进行任务分配,一般一位教师担任一个选修模块的任务。如果师资不够,就再次根据学生选课的结果,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至少开设两个模块。这样,学习能力比较强对选修模块比较干兴趣的同学就至少可以选修四个模块。

  七、组织模块教学班,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课的时间放在第二课堂,地点主要放在组内公共多媒体教室。( PPT :海南中学选课流程示意图)

  这样选课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呢?或者是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影响高考成绩呢?

  其实不然。第二次选择强调的是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的自愿选择;这样做不仅无疑增加考生在高考中更多的选择机会。

  其实,还有很多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学校基本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选课要求。综合他们的经验,其选课流程基本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选课基于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教师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指导;

  学生多次选课,最后排定课表。

  总而言之, 在学生选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参与,适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才有可能将化解或减少学生自主选课与有限教学资源之间矛盾。

  选修课的开设确实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要顺利开设,教师还需在实践历练中积累经验,不断吸纳新的知识。下面向教师们推荐一些可行的学习方式?

  应该说现在的科技条件为我们老师提供了研修的多种渠道。比如说:教育主管部门所组织的远程培训。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解决面上的一些问题,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机会参加。所以,我们认为读书研修是获取学科新知识的必由之路。《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内容。因此我们学校的教师为了补充相关方面的知识,就曾阅读了一下相关书籍。( PPT :选修课程相关参考书目)

  还要补充一点就是教师一定充分利用网络公共资源。因为新课程特别需要集体的智慧。网络作为一种强势媒介,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它信息量大、主动性强、互动性强、方便快捷。很多地区都架设了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PPT )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在不断地更新, 除了我们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要不断更新外,更新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论,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比如说: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到底应采用哪些组织形式? 或者说哪些组织形式更适合于选修课的教学?

  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把自己从知识的传递者这一单一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参与者和指导者。说白了,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案例: 构建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英 国的 君主立宪制)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否认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性。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所以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同样重要。我们在这里的强调的是,由于选修课程自身的特点,选修课比必修课更适合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尝试。

  请看两个案例。(结合案例)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是否能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都能够活跃起来, 第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教师 。教师能够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能够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表达的机会,能够精心设疑,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学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据了解, 许多 老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课时很紧张。必修课课时紧张,选修课课时更紧张。两位老师是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课时紧张基本上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但我们很快发现, 实际上 选修课程有很多内容是与必修课程紧密联系的,尤其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模块。因此,正确把握选修与必修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成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

  请看一个案例。(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其中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课程准标要求的第二目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在必修一学生已经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一带而过,重点放在人物的评价这一块。

  这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但有利于缓解课时的紧张,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选修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参加高考也大有好处。

  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办法总比比问题多。这些问题最终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办法得到解决。选修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提升它的课程价值和学习意义。

上一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之四课程目...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