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之十三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解读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8阅读:
字号:|

  第二编

  第十章 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解读

  一、《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模块说明

  (一)设置高中历史选修课“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订,要求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实现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质的功能。根据这一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中设置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课,这不论从日趋频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来看,还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来看,以及从高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都有着更多更深的意义。

  1.现在各个地区各个国家有更多的人在关注“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愈益广泛,了解和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人类学习和借鉴、继承和发扬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有利于保障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目前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数(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已占世界第三位,而且全国各地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潮正方兴未艾。形成这一热潮的动因,是我国现代化事业中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飞速发展,而更加凸显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所具有的无法估量的价值。

  3.高中生学习历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为其将来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文素养,尤其是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这方面,“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课程显然能发挥独特的功能。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只能选取其中的部分精要内容,难免挂一漏万。但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拓展知识面,放眼世界,培养国际意识,当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世界遗产公约”的“教育计划”要求各缔约国通过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并使公众广泛了解对世界遗产造成威胁的危险和为履行《世界遗产公约》进行的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说,设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高中历史选修课也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世界遗产活动的响应和参与。

  (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课程的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仍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进行了总的阐述。而“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课的学习目标的说明,则是对这三个维度做的综合概括和有机结合,其每一个知识点所反映的学习目标,应当都包含有这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上述结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内容标准”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提出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目标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传承至今而成为不朽遗产的,是经数千年历史长河冲刷而积淀的文化精髓。因此,课程标准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使其既能集中代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面貌,又能突出反映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课程标准选取了五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① 以古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为代表,体现上古时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水平,而金字塔和神庙建筑又是古埃及文明的显著特征;② 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奥林匹克遗址群、罗马古城等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这一海洋文明的成果;③ 中世纪晚期,欧洲文艺复兴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是佛罗伦萨等作为文化中心的城市,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城市建筑和宗教艺术;④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学习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长城、明清皇家宫苑陵寝、古城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等,有重点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成就;⑤“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历史上丑恶的社会现象,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却是不可替代的。

  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充分认识其实质和精神的过程。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收集资料和进行探究式学习。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可能都取实地考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及文字资料加以利用;探究式学习,也主要是对图片影像资料的观察、赏析,及对文字资料的研究,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既要探究文化遗产各自的性质特征、艺术风格和技术成就,又要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创造和形成的过程、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影响等方面来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应该得到这样的认识: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都创造有自己的文明成果,这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绝不仅属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而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是通过学习应当充分理解的重要概念。

  2.学习目标要求,“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课程标准只列出我国的7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至2003年,登录的世界遗产已有30处(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北京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敦煌莫高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拉萨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庐山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青城山与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云冈石窟等21处;双重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等4处;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昆曲1种;以及黄龙、九寨沟、武陵源、“三江并流”等4处自然遗产,还有许多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这些足以使我们为我国辉煌的历史文化成就而自豪。

  根据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需要把握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表现的连绵不断的历史发展线索和文明传承脉络。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距今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遗址,到公元前三世纪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直至仍呈现明清以来风貌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华夏文明的发展自远古以来迄今为止不曾中断,这一处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我国实际上存在难以数计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极为丰富,它们具有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虽然不可能全都登录为世界遗产,但并不意味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不重要。它们是所在地区文化环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也是影响所在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其内容更是充满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涵。深刻认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激发和增强爱国主义观念的重要基础,这是本课程所要达到的重要的学习目标。

  3.学习目标要求,“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全世界面临的极为严重的问题。由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严重危害,人们已经日益重视,但仍难以制止。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我们长期以来严重忽视了对文化环境的保护,不理解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环境的创造,如果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它必定会消亡而不会发展下去。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可是,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在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破坏甚至毁灭已有的文化成果,即使在世界已进步到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这种愚蠢野蛮的现象仍在不断发生而不能避免。

  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把保护文化环境与保护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了起来,由各个国家参加的这项保护活动是作为国际社会全体的任务而进行的。世界遗产概念的确立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遴选,是作为一种榜样,以鼓励各缔约国采取积极措施、制订保护政策,并起到教育人民树立全面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就我们学习的世界文化遗产来说,认识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就在于理解我们传承的文明和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与自然融合的统一体,由此才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使长期被忽视并面临消失危险的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世代相传而不致中断。

  4.学习目标还要求,“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并留存至今的文明成果与结晶。然而,世界遗产中建立了一类具有警示意义的特殊遗产,它反映的是人类自身在过去的历史中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错误行为,有的甚至是灭绝人性的严重罪行。它们包括日本的原子弹爆炸纪念地、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黑奴贩卖交易地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残酷剥削南美土著民的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城等。把这些没有美的含义,没有文化价值的遗址作为世界遗产,其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面前,告诫世人不可忘却这些遗产所反映的那段丑恶历史,人类不应再次重犯历史上的错误。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主要选取美好优秀的文化遗产,但是,课程标准中也设置了特殊遗产的内容,因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是不可忘却的历史与教训,它在历史上所造成的毁灭文明、扼杀文化的后果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这些特殊历史的遗留物是震撼人心的见证与警示,它要求我们,应该关心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进一步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确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内容标准分析

  (一)遴选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1.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前言阐明了保护世界遗产的重大意义。首先,公约的缔结与国际间保护地球环境意识的增长有密切关系,因为日渐加剧的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及人为的毁坏,已成为威胁文化和自然的主要因素;其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有关国家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加以保护,考虑到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严重性,因而国际社会也有责任参与保护;而且,采用国际公约的形式建立永久性制度,不仅把有着世界性意义的、无法替代的文化与自然内容科学地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将其有效地置入了国际性的保护活动之中。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内容主要是说明了保护世界遗产这项活动对人类文明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确立了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阐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的责任,并且还规定了建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设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对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或自然遗产给予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以及教育计划等内容。

  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应当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认真阅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思考其中的问题,才能够深切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体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世界文化遗产遴选和登录的标准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在文化遗产中还有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等概念。世界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的定义是: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遴选和确定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制订的评选标准,被登录的遗产必须至少符合其中的一项:①表现出人类创造才能和智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目前仍存在着、或已消失、或还存有少量证据的、带有独特色彩的传统文明或传统文化;④显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某一重要阶段的建筑风格,或表现了建筑物和建筑技术结合的完美性,或与景观相宜相称的建筑和建筑群;⑤含有某种文化特性或多种文化特性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特别是因为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它的存在也在逐渐消亡;⑥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并且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的东西。

  文化景观纳入世界遗产的概念,因为符合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中表述的“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其代表作应具备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或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或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和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即可列入濒危的世界遗产名录。

  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认识其遴选标准,只有在了解了众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以后才能达到,因为许多抽象的概念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后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条定义或概念的解释都应结合具体的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解。

  3.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是世界遗产概念的原则

  世界遗产,不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超越了时空和地域,为世界全人类所共同拥有,并将交付给未来的。而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则有更为重要的价值。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从任其遭受损害和破坏,到一国一地区有限范围的自发性保护,直至进行全球性的国际间协作和共同保护,其在观念认识上的发展主要是确立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理念。

  虽然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在发展,但是不应该导致世界文化的一体化,或该使一种或几种文化去支配其它文化。国际社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视表明,人类认识到世界的进步并不是简单的由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的线性发展,而是基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发展。因此,确立世界遗产概念和开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既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又是一项关系和平、发展与人权的基础工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与保护生物种类和地球环境同样重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这样的认识,才能达到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认同。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对文化与自然及二者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或是把二者相互对立起来,同时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地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确定了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融合为一的思想观点。自此,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致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而终于得到高度重视的理念。这一年,世界遗产公约也签署成立。世界遗产公约以一个条约为基础,极为强调文化与自然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提倡在文化和自然两方面同时进行保护,从而加强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间的联系,而文化与自然合为一体的观点从世界遗产公约中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概念上也得到更深刻的反映。

  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观点是关于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这一观点来看待世界文化遗产和分析其中的问题。

  (二)世界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文明是世界最早产生的人类文明之一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埃及人发明了复合象形文字体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医学成就……古埃及人还是最伟大的纪念性建筑的创造者,金字塔和神庙建筑,是古代埃及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和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古埃及金字塔,称得上是文化遗产中的世界奇观。学习古埃及文明的内容,可以认识,人类正是在这些大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基础上,把自己推向了更为灿烂辉煌的文明。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

  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古老、最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现今已知的金字塔有80多座。以距离孟斐斯不远、位于吉萨高地的胡夫、哈夫拉、门卡乌尔三大金字塔最具代表性,它们是约公元前三千年之初第四王朝法老的陵墓。古埃及人从发明木乃伊防腐技术,到重视陵墓建筑,从国王崇拜到金字塔型制的宏伟纪念性建筑风格形成,有漫长的发展过程。

  金字塔是角锥体建筑。如胡夫金字塔,底边长230.35米,高146.6米,到19世纪末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高建筑物。它用浅黄色石灰石块砌建,外贴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板,其几何精确性和正方位朝向几乎没有误差。当时只有木制、石制、铜制工具,只能利用斜面、杠杆等物理条件,把230万块平均重约2.5吨的石块堆成一个像40层楼那么高的角锥体,表现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高超成就,成为人类建筑的奇迹。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了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金字塔和尼罗河三角洲的风光十分协调,矗立在尼罗河西岸、背靠浩瀚沙漠的三大金字塔,与自然景色相映而构成气概宏伟的画面,大大加强了其纪念性建筑的表现力。

  金字塔有着种种现今还没有被解开的奥秘,它与各种数据和天文现象的关系,它的建造目的、建造时间、建造方法等,都还没有确切的解释,一直是金字塔研究的重要课题。应该相信,金字塔是古埃及人聪明智慧的象征,是他们艰苦劳动的结晶。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相信会有所帮助。

  3.埃及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埃及中王国时期以后,因首都底比斯所在地的尼罗河中游峡谷地带,两侧大都为峭壁悬崖,在此,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失去了表现力,神庙则取代金字塔成为主要建筑形式。公元前16世纪以后的古埃及,国王崇拜与太阳神崇拜结合起来,国王的纪念物也与太阳神庙(又叫阿蒙庙)结合起来。这些神庙仍保持了古埃及建筑高大雄伟、气派恢宏的风格,许多雕刻华丽的大圆柱至今留存。金字塔等建筑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神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在内部。雕刻、绘画和建筑的和谐融合,大大加强了古埃及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在埃及的努比亚地区,留存了许多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拉美西斯二世是公元前13世纪新王国时期极有作为的法老,一生之中建造神庙、战争征伐,事迹广见于众多的神庙壁画。这些历史遗迹也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繁荣与成就,成为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凝固而又生动的教科书。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神庙宏大精美,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可见一斑。神庙塑造了拉美西斯二世和古代埃及众神的形象,神庙正面守护在两侧的四座拉美西斯二世及王后的雕像雄伟壮观,堪称古埃及艺术中最绚丽的珍宝,春分和秋分之日,早晨第一缕阳光直射神庙深处,其建筑设计的计算精妙更为世人惊叹。

  4.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和保护世界珍贵遗产的活动

  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的搬迁成为人类拯救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而被载入史册。这一范例也是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保护世界遗产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对于我国长江三峡库区和其它地区在经济建设之中,如何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历史借鉴的作用。通过这一学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

  1960年代初埃及决定建设阿斯旺水坝工程,蓄水发电和灌溉农田。水坝建成将使上游纳赛尔湖水位提高几十米,努比亚地区的文化遗产将淹没于坝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布辛拜勒神庙。于是,阿斯旺水坝的建造就涉及到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着通过国际援助和协调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的宗旨,发起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搬迁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活动。这一项活动发生在世界遗产公约缔结以前,得到50多个国家的经费资助和各国科学家、考古学家、工程师通力合作。工程复杂艰巨,神庙被精密测量后切割分解编号,再用先进技术在比原址高64米的高地上重新组装。经过4年多努力,1969年神庙完成搬迁,重放异彩,它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以及人们为拯救人类文化遗产的不懈努力。

  (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历史遗迹

  1.古希腊文明的代表—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可以说是古希腊文化一个代表,既反映了古希腊城市国家(城邦)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文明成就,也反映了影响至今的古希腊建筑的艺术成就。

  雅典的历史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民主政治和人文主义。雅典民主政治以海上贸易和手工业为基础,雅典文化中人文主义因素突出。希波战争中,雅典成为希腊城邦的盟主,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自由民民主制度和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因素更加发展,希腊迎来了以雅典为主要代表的黄金时期,雅典卫城建筑群是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

  雅典卫城建筑群是雅典城邦的象征,除了称为巴特农的雅典娜神庙之外,还有山门、胜利神庙、埃莱库台伊神殿等建筑。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重建卫城,新的巴特农神庙不仅是城邦保护神雅典娜的庙宇,也是卫城的主题建筑和战胜波斯入侵的纪念碑,还是雅典作为全希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标志,同时又是提洛同盟的财库和城邦的档案馆。

  恩格斯说:“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发展的精品,刚健雄壮而高贵,并融入了爱奥尼柱式的优雅柔和,它把人体美赋予建筑,在两种柱式的性格刻画中,显示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光辉。巴特农神庙的雕刻也是杰作,廊柱的檐壁有爱奥尼式浮雕,而最辉煌的雕刻表现在东西两个三角形山花上,形象和故事被巧妙地安排在三角形构图之内。多立克和爱奥尼的柱式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留给全世界的最重要遗产,现在仍有重要影响。

  2.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意义

  奥林匹克的最初含义是在古希腊人举办的宗教祭祀和竞技运动方面,而其作为和平、庆典的大会的宗旨,则仍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继承。因此,学习这一内容重在理解和认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古希腊奥林匹克遗址群主要包括有神庙遗址和运动场遗址,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奥林匹亚,这里是古希腊宗教中心地之一,为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圣地,古代希腊人在这里举行祭祀宙斯的庆典,并举办盛大的竞技活动,称为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庙是当年最宏伟的建筑,从遗址残存的石阶、石柱仍可想见其壮观景象。宙斯妻子赫拉神庙的遗址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多立克式神庙建筑遗址,约建造于公元前600年,当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采集仪式就在这里举行。奥林匹克两座神庙遗址的两侧还有运动场、赛马场和练习场的遗址,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奥林匹克最为盛行的时期。

  古希腊奥林匹克的精神,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体育盛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对于我们人类社会,已经更多地表现在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与和平竞赛上,其积极意义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3.被称为“永恒之都”的古城罗马

  现今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有着2500年以上的历史,称得上是自古不衰的“永恒之都”,尤其在公元1—2世纪,它是罗马帝国最强大、最繁荣时期的首都和中心城市。古城罗马是作为历史中心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它以其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展示着古罗马文化的辉煌,仿佛历史从书本走上了街头。

  罗马是在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城市国家,最初实行王政,以后发展为共和国。公元前1世纪时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并扩张成为占据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帝国。罗马古城从古代到中世纪的遗址群,反映了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的伟大贡献,是古罗马文化的经典之作和杰出表现。

  弗奥罗·罗马诺广场是古代罗马帝国政治宗教等的中心地,历代罗马帝王建造的神殿、凯旋门、金融设施、讲演台等建筑大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以罗马城里建于公元1世纪的圆形竞技场、建于公元2世纪的万神庙,以及大型公共浴场为代表,这三座建筑物就是那个时代的纪念碑,鲜明地带着时代烙印。古罗马人是伟大的建设者,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柱式建筑艺术,完成了拱券结构的建筑技术革命,其建筑艺术具有粗犷豪迈、大气磅礴的风格。罗马帝国为了统治广阔的疆土,还修建了通往帝国各处的公路和水道,把土木工程技术发展到了极为精湛的地步。

  (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中世纪的城市之花—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它是中世纪盛开文艺复兴之花的工商业城市和重要的自治城市。有这样的说法:“如果罗马是意大利的政治之都,佛罗伦萨就是意大利的文化之都”。因此,课程标准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这一学习内容中,把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主要的内容标准。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地区托斯卡纳州的首府,它作为罗马殖民地在公元1世纪时发展起来。12—13世纪,佛罗伦萨的工商业得到发展,并成为欧洲为数不多的自治城市之一。统治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是当时最具实力的商业家族,他们支持人文学者,培养和罗致了大量的哲学家、诗人、艺术家和建筑师。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文艺复兴运动也造就了一批多才多艺,集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之能于一身的“巨人”,他们创造了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使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文化中心,被称为意大利的雅典。坐落在阿尔诺河两岸的佛罗伦萨,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美丽壮观的宗教建筑和美术馆。佛罗伦萨主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早建筑物,由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主教堂大穹顶,突破了教会禁忌,是人文主义的一种胜利。

  对这一学习内容,必须说明:在意大利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佛罗伦萨等文化中心起了文明扩展的重要作用,使这场在文学、艺术领域里首先掀起的复兴运动,席卷了西欧各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2.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建筑纪念碑—圣彼得大教堂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中,教皇尤利亚二世在梵蒂冈兴建的新的圣彼得大教堂,称得上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创造力量的纪念碑,也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教堂和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大的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盛期和晚期以罗马为中心,当时,意大利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建筑师纷纷来到罗马,历任教皇也致力于重建罗马城,追求古罗马式的雄伟宏大和纪念碑式的风格。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和建造历经的曲折和反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较量的反映。

  圣彼得大教堂先后由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主持建造工程。在米开朗基罗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的阶段所设计的大教堂穹顶,被称为是世界最美的大穹顶之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以多立克柱式、巴洛克式的艺术构思,把大廊柱和大教堂的环境紧密联系了起来,被称为贝尔尼尼圆柱廊,显现出了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堂里还有米开朗琪罗著名石雕《哀悼基督》和贝尔尼尼雕制的圣彼得墓青铜华盖等艺术杰作。

  米开郎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并且是巴洛克艺术的宗师。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米开郎琪罗、拉斐尔和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贝尔尼尼被誉为巴洛克美术的天才。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以及有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像》的西斯廷教堂等,无论是建筑设计、雕塑壁画、还是艺术风格,都凝聚着文艺复兴“巨人”的才华智慧,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圣彼得大教堂也是他们最为杰出的代表作。

  3.留存至今的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世界文化遗产

  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有城市建筑、宗教和宫殿建筑,以及与建筑融为一体的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课程标准选取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它们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同时,也要了解其它那些留存至今的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世界文化遗产,并从中认识这些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意大利的比埃茨阿历史中心,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整体规划性设计的城市,城市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乌尔比诺历史中心,这座意大利的城市以乌尔比诺大公的宫殿为中心,蔷薇花颜色的砖结构房屋鳞次栉比地向四周辐射;意大利的费拉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中心;米兰的圣玛丽亚教堂,以保存有达·芬奇所作名画《最后的晚餐》而著名。法国的枫丹白露宫,虽然建于16世纪,但完全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建筑。

  上古留存的文化遗产大多为人类的建筑物,建筑与美术、雕塑融为一体,是综合的艺术。文艺复兴时期,恢复了中断近两千年之久的古典建筑风格,重新使用柱式作为建筑构图的基本因素和骨干,追求端庄、和谐、典雅、精致。各类建筑的型制和艺术形式也都有很多创新,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世俗建筑类型丰富,建筑上的穹顶结构技术进步很大,大型府邸是这时期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文艺复兴不只是恢复古代哲学、艺术和追溯已逝的“黄金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发明、加速变革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个性强烈的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建筑师中的许多人是多才多艺的“巨人”,又是新的思想文化潮流的代表,他们在艺术作品中强调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显示出一种新的精神,即歌颂人性和赞颂世俗生活,提倡人权和个性自由,反对神权、宗教桎梏和禁欲主义,这是人文主义的光辉。这些文化遗产是当时历史发展的里程碑,预示着新时代的曙光。

  (五)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印证的历史与文化

  在课程标准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因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和万里长城、北京明清朝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道教圣地泰山、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等,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成为中国的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秦始皇陵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寝,秦始皇陵的从葬兵马俑,则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在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奇观,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现在可见的陵墓外观是一座呈方锥形的夯土台,即堆积而成的土山,这种山体状陵墓风格被后世的帝王陵墓所沿用。1974年,在陵墓附近发现了兵马俑,经发掘形成了由1号坑、2号坑、3号坑组成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1号坑“右军”是长方形矩阵,2号坑“左军”是由步弩骑车等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3号坑是统帅指挥部,兵马俑坑共出土略大于真人真马的陶俑八千件,以及木制战车百乘、数万件实战用的各类青铜兵器等文物。这一支用于拱卫秦始皇陵墓而陈兵列阵的模拟军队,在地下竟然埋伏了两千多年。阵容庞大、排列整齐的兵马俑按当时的军阵编组,是秦朝大军的缩影,显示了秦帝国的整体军事实力。其军阵形制科学严谨,独具特色,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代的兵制军种、作战方式、军事装备等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珍贵实物资料。

  兵马俑这一神奇的地下军阵,还折射出秦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它是中国雕塑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秦俑的雕塑风格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形象逼真生动,比例匀称准确,数千武士将军俑的塑造,其相貌神情无一相同,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俑群庄严肃穆、沉雄凝重,给人以千军万马蓄势待发的想象,显示出气吞山河的力量和震憾心灵的美感。出土后的兵马俑虽然显得灰暗斑驳,但还能看见原来陶俑表面悉心装饰的鲜艳彩绘的残留。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反映出中国古代在工艺、美术、雕塑、造型等方面具有高超的技艺和水平,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的修建动用了七十万人,因为怕泄露墓葬秘密,那些制作机弩和埋藏宝物的数千工匠最后都被残酷地封闭坑杀在墓道之中;秦始皇陵的地宫内还以珠宝为日月星辰,灌水银作江河,据近年用科学方法探测的结果,证明墓中确实有水银贮存。司马迁《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的记载许多都与已发现的史实相符。秦始皇陵的墓体尚未发掘,其中有待我们研究、探索的课题还很多。

  2.历史上最为浩大的人类建筑工程——万里长城

  在中国范围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不仅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课程标准对这一学习内容的要求,是强调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长约12000华里,在数百年前就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最伟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长城的修筑,其工程之艰巨,延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万里之长”的浩大规模。

  长城的修建历史长达两千年之久。秦统一后,将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断续的城墙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朝,长城的修筑一直没有间断,工程技术也达高峰。历史上的秦、汉长城在岁月和风沙之中大多消蚀,我们现在所见的长城主要是明朝建筑。

  长城的工程设计和布局主要从军事防御的目的出发,而它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长城的主体工程是依据山川地理形势修筑而绵延万里、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的城墙。万里长墙,天地一线,它把成百处隘口、雄关,成千上万座烟墩、敌台连接起来,构成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奇观。长城的建筑结构复杂。城墙的内侧是宇墙,外侧是垛墙,上有垛口和射洞。城墙依山势修筑,陡峭处顺势砌为梯形,在山脊高地、城墙转折或险要之处,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墙台或烽火台,还有了望台,库房楼等建筑。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金山岭、黄崖关、嘉峪关等长城沿线险关要地,敌楼台墙形式多样,布局巧妙,城墙高大坚固,有的还以条石做台基,再砌筑大型城砖,这些要隘皆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长城在历史上是一条军事防御线,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发生冲撞的结果;长城又是不同区域经济和文化交融的会聚线,它促进了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长城的修筑伴随着中国各代王朝的兴衰,记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长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象征。

  3.明清皇家宫苑和陵寝建筑群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布局、高超技术和恢宏气势

  北京的明清两朝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以及明清两朝的帝王陵寝,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并先后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课程标准是把明清皇家宫苑和陵寝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要求主要从建筑技术方面去了解和认识这一学习内容。中国古代建筑,不以单一独立的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在建筑结构的严格对称上又有多样的变化,在变化中仍保持统一的风格,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技术本身也反映一种精神和文化。北京故宫、颐和园和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遗产,见证了近五百年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皇权政治的集中反映,然而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又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表现了中世纪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是十五至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在一个侧面的凝固。总之,明清皇家宫苑和陵寝,无论它们的个体或群体形象,无论地面还是地下建筑,都是那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这是在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把握的历史背景。

  北京明清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形态的最典型代表。故宫的宫殿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自秦汉唐宋以来的美学风格,其建筑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向两旁展开,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主,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紫禁城建筑又是一幅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卷,碧空蓝天下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青绿彩画装饰和成排的红色立柱、门窗,一座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石料的宽大台基上,台基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故宫的平面布局和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和谐,都表现出建筑群体的博大壮观,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故宫是明清朝的政治中心,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故宫登基。龙是紫禁城装饰的主要形象和皇帝的象征,连故宫的片瓦寸砖也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其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又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以颐和园为主要代表的清代皇家园林建筑,在整体上打破了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形成了模拟自然山水环境,融会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建筑美。但颐和园在其整体有机布局中,以万寿山佛香阁为最高点,园内宫室建筑仍循一条南北中轴线。颐和园曲折的长廊,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它把园内各部分建筑与远山近水和谐地联系起来,构思独特。颐和园作为晚清政治活动重心之一,也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见证。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两朝,不仅在宫苑的规划和建造上表现了重威和气势,其帝王后妃的陵墓建筑也金碧辉煌,反映了博大之气。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明清皇家陵寝分布范围广大,明孝陵位于江苏南京,明显陵在湖北钟祥,北京是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分别在河北遵化和易县;风格与体系最为完整,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寝,其型制与风格规范了此后五百年中国帝陵的发展格局,明显陵为明世宗父母的合葬墓,呈独特的一陵两寝结构,是保存较好的明朝最大的单体陵墓,明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都表现为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相关建筑延续时代最长,从十四世纪中直到二十世纪初。明清皇家陵寝有的是国力和盛世的炫耀,有的是权欲和奢靡的表现,也有的是没落和衰败的反映,从中却能够领悟到历史的艰辛与苦难。

  4.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

  山西平遥古城和安徽皖南的西递、宏村,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和乡村的传统历史风貌,是中国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平遥古城体现了古代北方城市布局和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西递和宏村则在整体上基本保留着明清古村落的传统特征。山西平遥古城和安徽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们比较完好地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体现了明清社会人们在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上的融会与结合。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求对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进行了解,另一方面要求探讨平遥、西递、宏村所表现出的那种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而这一点应是学习这一内容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山西平遥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古县城的原型,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墙和城内的街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平遥的街道、市楼、商号、店铺、民居等还保留着原有的明代形制;砖拱窑洞与青砖四合院的结合是其明清风格传统民居的显著特点。平遥有建于五代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和双林寺的元明彩塑;平遥又是古代“晋商”发源地之一,设于繁华街市的“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此外,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丽江古城表现了自然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完美结合,玉泉水分三岔流经街巷,城内明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又一瑰宝。考察平遥和丽江古城,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发展,感受古城民宅建筑的风情魅力和悠久深邃的文化底蕴。

  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在很大程度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明清古村落的原始形态,并没有因数百年间的社会变动而改变了乡村田园风光的面貌。其明清时期的街道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古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宏村的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宅院、祠堂、牌坊错落有致,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体现了皖南徽州在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成就。宏村有规划完整的人工水系,湖塘依村傍街,清渠绕屋穿户,堪称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杰作;西递村青石铺地的街巷、木结构砖墙的古民居、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并以精美的木、石、砖雕装饰点缀,使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达到了极致。

  山西平遥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等世界文化遗产,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对于我们了解和探究明清以来的社会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并且还展示出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历史的衔接点。

  5、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建立“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加强和补充。特别是当前在世界各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的危急情况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起到了鼓励各国政府和民间非政府组织进行鉴别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这类遗产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共同财富,只有永远保存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保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和多样性。因此,课程标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从历史、艺术、社会学、人种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的角度来看,是具有代表性并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内容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求能体现人类天才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多样性。2000年,昆曲与北美伯利兹的音乐舞蹈、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民间说唱艺术等19个项目,成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中国的昆曲名列榜首,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重要贡献和突出价值的高度认定。

  课程标准首先要求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一文化价值的体现,主要在于昆曲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昆曲始创于中国古代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昆曲的剧本采用宋元杂剧的结构方式,文辞典雅华丽,继承了古诗词及元曲的长处,音乐唱腔婉转细腻,表演的舞蹈化、程式化程度很高。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成为明清时期昆曲鼎盛阶段的经典名作。因此,昆曲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传统文化如何面向现代化的问题。对于象昆曲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果只讲保存,不求发展,实际上就不能继承,只是让其自生自灭。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它们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存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剧种,就是一个范例。在我国,还有长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颇具特色的纳西古乐、表现古代独特织造工艺的南京云锦等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还没有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但都面临保护和继承的问题。因此,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应能深刻了解,及时抢救和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够代代相传,是繁荣和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保障,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认识。

  (六)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残酷的奴隶制度和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

  位于大西洋中的戈雷岛距非洲塞内加尔海岸只有3公里,是一个长900米宽300米的美丽小岛,然而,戈雷岛曾经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贸易转运站,它是16至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大陆、贩卖黑奴的血泪历史的缩影。贩卖黑奴一直被指责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罪行之一,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就将戈雷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则是用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人类自己在过去做过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课程标准选取戈雷岛作为特殊遗产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是因为戈雷岛是最为典型的殖民主义者罪恶奴隶交易的历史见证地。

  戈雷岛上还留存着作为奴隶集中营的“奴隶城”遗址、欧洲商人进行奴隶买卖交易的建筑物等。戈雷岛的统治者历经葡萄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但戈雷岛作为向南北美洲运送奴隶的始发地和转动站,却从未改变过。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被欧洲殖民者称之为“奴隶海岸”,那里建造有许多像戈雷岛那样有奴隶集中营设施的堡垒,例如加纳的沃勒塔?大阿克拉城堡及要塞和堡垒建筑群,就是以其奴隶贸易繁荣时代的遗迹而被登录为世界遗产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罪恶奴隶贸易的见证地戈雷岛这一特殊遗产,在于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西方殖民制度下的非洲黑奴贸易,历时300多年,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奴隶制度所望尘莫及的,它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行为,这是一段令人发指的历史。

  2.最具警示意义的特殊遗产——奥斯威辛集中营

  课程标准中选取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一内容,作为极具警示意义和特殊性质的遗产来说,是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意义。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建立的最大的死亡集中营,它以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组成,实际是规模庞大的杀人工厂。1940年至1945年间,约有四五百万犹太人、波兰人、吉卜赛人、苏军战俘和各国进步分子在这里惨遭杀害。现在,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参观和悼念死难者,昔日的集中营依然电网环绕,岗楼林立,牢房、绞架、毒气室、焚尸炉历历在目,陈列室大厅里死难者遗留下的头发、鞋子、皮箱、眼镜架、刷子等遗物每一种都堆积如山。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时,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出现了奥斯威辛这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罪恶,这就使人思考:怎样才能使人类永远记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在1947年7月,波兰议会就通过一项法案,为了使后人永世不忘这段血腥历史,绝不允许它在将来再现,要永久保留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一切建筑和设施,并将其改为殉难者纪念馆,让昔日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德国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恶的铁证。这就是奥斯威辛集中营成为特殊遗产的主要原因。1979年,奥斯威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特殊遗产再次被强调做永久的保存,并设立为博物馆,公开展示。

  为了永远记住人类历史上那些发生过的悲剧,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保存这些历史的见证和遗留物,用以警示和教育后人。当面对这些历史之时,人们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憾,并由此产生鲜明的是非感和强烈的正义感,产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应当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这门课程是选修课,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应该是对课程内容产生有一定的兴趣,这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条件。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建议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是探索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疑难与奥秘,以及有兴趣的问题;其次是在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中学习有关文化遗产的知识,第三是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环境的社会活动,也把它作为实践教学的过程。组织和开展这些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全面完成课程目标。

  (一)关于探究世界文化遗产中有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当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可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奥秘、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奥林匹克的宗旨和精神、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就、中国长城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要确立具有警示意义的特殊遗产的概念等,都是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可选课题。

  就这些课题所能开展的教学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用的方式有观看影视资料片、课堂讨论、专题辩论会、科研报告会、举办图片展等。进行这些教学活动,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收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特别是大量的图片图册和影视片,以及介绍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书籍。收集各种有关资料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也是学习目标之一。它可以了解资料的来源、知道有关资料的价值、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会如何利用有关资料。在组织这些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要善于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要探究的课题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把握关于这些课题的学术研究动态,在活动的关键问题上进行启发和点拨。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切忌教师只有事先的布置,以后全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成为旁观者,最后也不做讲评和总结,这就达不到学习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由师生共同参与进行的。

  (二)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

  学习历史、学习世界文化遗产课程,除了摒弃单纯的课堂讲授形式,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外,最重要的还是进行社会实践。我们学习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内容,一般没有条件去进行考察。但是,我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和遗迹,还有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口传史料。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地区文化遗产,是这一区域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文化基础。考察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即使它们只是一个社区或一个乡镇的,也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会有很大的帮助。进行这样的历史考察,各个地区都能开展。

  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是主要的形式,对于世界文化遗产这门课来说,这两种社会实践的形式通常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例如,调查本地区有哪些地区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考察其文化价值,将调查结果登记在册;对本地区的历史遗址、遗迹或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考察,如考察历史遗址遗迹,了解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概貌,观察古建筑的结构,赏析其建筑艺术等;考察当地人居环境中文化与自然的关系,考察山川河流等地理环境对地区文化的影响,调查地区现代化建设对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调查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和民族风俗,考察其源流和现状等。

  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这些活动事前要确定考察和调查的目标,准备详细的提纲,考察和调查过程中要做认真的记录,然后要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考察和调查报告。

  (三)结合教学,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环境的社会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的课程目标之一是,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从而使学校历史课教学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这些活动的内容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进行教育宣传活动,把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向校内外的群众作广泛的宣传,以起到促进文化与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在对本地区人文与自然环境行考察调研后,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并对需要加强保护工作的环境进行跟踪调查,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把本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申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使申报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极有意义的工作,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都会有很大影响。

  我国许多地方都在推出重点历史文化遗产,申报登录世界遗产,并形成了一股热潮。因此,模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有意义的活动。模拟申报的活动可以有两类,一是推出我国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类遗产内容极为丰富,但是哪些符合条件并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是很值得研究的;一是把日本侵华战争罪行遗址遗迹申报为特殊遗产。如原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当地正拟申报为具有警示意义的遗产。模拟申报,也要有充分的研究和准备详细的资料,并且要按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做认真的工作,这一过程是极好的学习过程,也是所学历史知识的实践运用过程。

上一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之十七关于...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