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之十四关于教学建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8阅读:
字号:|

  第三编

  第一章 关于教学建议

  一、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依据

  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2001年秋启动的。这次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不仅汲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多年来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教训,而且参照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我国21世纪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凝结了全国许多专家、教师的心血和汗水,因而,是具有充分的科学性的。

  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教学活动的依据,我们必须严格执行。

  要切实执行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须真正的了解、理解课程标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学习。课程改革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其中呈现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我们以往的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为此,我们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学习历史课程标准,还要学习国家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近几年,国家就教育领域尤其是课程改革方面的问题发布了许多文件,这些文件的有关精神在各种报刊、杂志、电台、互联网等媒体上都能看到、听到,广大教师要抽出时间来学习、领会,以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思想、理念在教师的脑中深深扎下根来,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要切实执行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长期以来,许多历史教师有一种轻大纲、重教材的倾向,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以考纲代替大纲的情形,导致教师大纲意识淡漠,甚至备课都不看大纲,使大纲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离开了大纲,教师的教学目的就不明确,教学质量自然受到影响。现在,新的课程标准编制出来了,它比原来的大纲更系统、更全面,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因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强了。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标的程标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离开了它,教师无法上好今天的历史课。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课程标准的法规地位,让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教育思想重新统治教学。

  切实执行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一点主动权。新程标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但有些方面教师是有自主权的,如在完成新课程的规定内容标准外,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另外,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顺序,各地区、各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等。

  总之,对课程标准的规定,应该严格执行的方面我们必须严格执行,根据规定可以灵活运用的方面我们就要就灵活运用。

  二、要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在课程标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同时,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直接影响着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课程的评价等重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重视课程目标的定位,不约而同的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理性、解难能力;强调发展跨课目的综合课程学习;强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方面的学习能力来组织设置课程。

  根据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我国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同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课程目标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等等。这些观念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格外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达成。

  可以肯定,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切实把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落实到位,我们的学生就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他们的潜能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都将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能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历史教师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的目标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当然,这三个维度在不同的课中份量也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强些,有的课知识性强些,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定要切实重视,使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考虑差异,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做法,增加灵活性和选择性。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学生的个体情况也是多类型多水平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各种潜在的能力都能充分地发展起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运用上,充分体现差异性,制定出能体现多层次、多类型发展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课程内容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课程内容,就是需要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还要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载体,课程标准的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教材来反映的山来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也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后,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编制的高中历史教材同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相比将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教材的体系打破了原来通史的形式,在新课程中,历史是作为“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中的—个科目,历史科目又分为九个学习模块,其中必修安排三个学习模块,选修安排六个学习模块,必修的三个学习模块的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共有25个古今贯通、中文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反映中外历史的重要内容。选修的六个学习模块则含有内容广泛的学习内容。根据这种学习模块,新编的高中历史教材一定会呈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面貌。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教材将会出现多种教材并存的局面,不同的版本都会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包括内容方面的特色和编排方面的特色,即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入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历史内容外,还会适当增加其它内容;同时,教材的编写者也会在教材的编排形式上显出自己的特色。可以预见,新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必定会显示出观点新、材料新、结构新、体例新、内容新、要求高的特点。这些新变化都是以往教材所不具备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讲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使教师光凭过去的经验是难以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的教师一定要钻研新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编写特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好教材,并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里需要强调两点:①由于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②是要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现代历史学习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它提倡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中,把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结合起来学。提倡把历史中科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学。以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注意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结构,进行系统学习和整合学习。

  最后我们要强调一点,就是教师不管使用什么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规定内容,可以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必须完成。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新增其他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新增的内容和教师自己新增的内容。有些专家认为:构成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应该仅仅只有历史教科书,即不仅只是书本知识的内容,还应该有书本以外的各种知识的内容。对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要强求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可以在征求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它包含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这里我们要向教师强调的是:历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历史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是目的和目标。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到:

  1.逐步推进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形势下颁布的。它的颁布,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诚然,教师仍然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但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现在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转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我们不可能要求全国都一步到位,可以分步实施。条件好的地区要加快发展,要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要鼓励中青年教师自己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实现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条件差一些的地区,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可以逐步到位,先以挂图、投影为主进行教学,再逐步创造条件,最后过渡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总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系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

  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很重要,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3.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新型的历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由于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所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的动机和个人的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它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益,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可见,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应尽快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呢?

  (1)教师本身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影响和制约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各种客观因素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责任,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其次,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改革历史教学,观念必须先行。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并用以指导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注历史。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要你转变,而是你自己必须转变,因为过去采用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4.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人类的—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有原创性的发明发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其具备终生发展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那么,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愉快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双方互相配合。具体的做法是:①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②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③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白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再次,要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适时组织一系列活动,如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是现代历史学习方式的一大特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推荐了组织课堂讨论、辩沦会、讨沦会,举办演讲会、展览会,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课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会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加强交流。面对这些课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查阅、搜集、整理、分析、运用材料。以往人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是做批注、制卡片、写读书笔记,在校学生还十分重视做练习、解习题。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今后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仅此是不够的,应提倡使用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的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历史,利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很多。年青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一旦中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历史学习,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传统方法。这些都会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这里只是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更多的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

上一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之十六关于...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