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之十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解读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8阅读:
字号:|

  第二编

  第七章 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解读

  一、关于本学习模块的说明

  “战争与和平”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现代社会,和平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拒绝战争,维护和平”不仅关系着全人类的发展,也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人们的共同心声。

  战争古已有之,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没有再爆发世界性的战争,然而战争的危险依旧存在。战后全球性冷战的出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区域性的战争不断爆发,恐怖事件的此起彼伏,核武器的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战争的危险性,极大的威胁着地球上的文明和人类本身。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超乎寻常的灾难及悲痛。在现代化的今天,科技应为社会及人类的发展服务,而不应为某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服务”于战争。这些都使我们对战争必须保持着应有的警惕性和预防性。战争留给我们的悲痛和遗憾已经很多了,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却应不断敲响。

  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人们厌恶战争,意识到战争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及控制的灾难,渴望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与发展……这些都为世界和平带来了无限生机!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再希望看见满目疮痍、战火纷飞,当我们渴望和平的橄榄枝时,发展正是摘取橄榄枝的最好工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发展又促进了和平的力量。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中才能求得国家、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社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的促进和平力量的增强,对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的战争,并且通过分析理解战争的威胁依旧存在,然而和平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战争的力量,因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并从中形成学生对和平的追求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关于本模块的内容标准分析

  “20世纪战争与和平”共有6个学习内容,依次分析如下:

  本模块学习内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学习专题有三方面的学习内容: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战争自古就有,然而世界性的战争只有到了20世纪才第一次出现。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使人类历史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从原来的第一位下降到了第三位,而美国、德国这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迅速超过了英法等国,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而德国则由原来的第三位升到了第二位。然而在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瓜分的结果是: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达到了德国的11倍之多,因此,这些在经济实力上迅速增长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满于现状,希望拥有更多的殖民地来发展自己,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于是为占有更多的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中后起之秀的德国与自恃拥有“世界工厂”地位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并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列强间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迅速结成军事同盟,并最终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以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以及以英、法等国为首的协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军事演习后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身亡。这件事便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战争爆发后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四条战线分别是西线、东线、巴尔干战线以及意大利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而西线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战争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德国按“施里芬计划”企图实行速决战,然而马恩河一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随后不久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中,德军主攻东线,并且在德奥军队的联合下,使得俄国节节败退,损失惨重。随后德国又集中了5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展开进攻,从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凡尔登战役。这次战争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又被成为“绞肉机”。但这次战争却牵制了德国在凡尔登的攻势。德国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的同时也不忘对制海权的抢夺。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然而经过这次战争,英军的损失虽然远大于德国,但却仍掌握着制海权。随后,双方开始将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1917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出现了相互间的僵持状态。1917年2月1日,德国公开宣布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这给英、美国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后美国也放弃了自己的“中立”,宣布对德作战。由于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接近了尾声。

  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治危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奥匈帝国宣告瓦解,德军也士气大损,接连不断的军事失利也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国接受了协约国的停战条件,并派出代表签定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

  其一,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其二是俄国的退出。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度的震惊与灾难,然而战争究竟给人类带了什么?仅仅是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损失与破坏吗?

  首先,战争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使得欧洲的工业发展至少倒退了8年。同时,战争也给数已万计的家庭带了抹不去的伤痛。

  其次,战争使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变化。英国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机会大大发展了自己,特别是美国,从1915年起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战争繁荣”周期。而日本也从原来的农业国转为了工业国,从原来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

  再次,战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维护和平和正义的力量,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让人们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并且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最后,我们可以看见导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没有得到解决,帝国主义之间还是存在着重重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战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不断激化,而所谓的维护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只是打了个和平的幌子,国际关系呈现除了新格局,这就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一直生活在总体和平状态下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然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人们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本学习主题有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斗争从战场上转移到谈判桌前。战胜国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后关系的调整以及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所构建的和平体系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格局,是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因此,这种“和平”必然长久不了,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帝国主义间原有的矛盾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

  当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再次遭受经济危机,而同时,这又是资本主义国家思索遭受的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重大的影响,西方各国各自开始寻找不同的途径来摆脱自己的危机,虽然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然而德、意等国却被法西斯势力利用,从而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建立起来的和平便更犹如坐在了火山口上。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1928年,美、德、法、日、英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定了《非战公约》,主要是“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止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且规定,缔约各方“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作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共同签定的国际条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第一次正式宣告在国家关系中放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约定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其次,《非战公约》的内容为国家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并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然而,实际上所谓的《非战公约》也只是一纸空文,其中那些冠冕堂皇的条文对实际的世界和平没有规定任何的明确责任,反而使签约各国钻了“自卫”的空子,因为他们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而实行所谓的“自卫”,这种特殊的“自卫权”的拥有也为以后的战争打开了缺口。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饱受战争之苦,也使各国的政治家们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来防止此类灾难的再次发生。于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建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并于1920年1月正式成立。但美国由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质的组织,另外,国际联盟还对后来反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一些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后,国际联盟宣称它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然而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实际被英法所操纵。它始终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证明了它的名存实亡,1946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学习专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特别是德国的制裁造成了德国国内的强烈不满,特别是当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再次爆发时,德国法西斯势力迅速上台,执行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将经济大权牢牢的握在了手中,并且积极的进行扩军备战,甚至叫嚣着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将世界一步步的拉进了大战的深渊。德国不断拉拢各国的法西斯势力,并且公然违抗凡尔赛条约中对自己的限制,疯狂的扩军备战,并将自己的势力不断向外界扩张,将自己侵略的魔爪一步步伸出,而此时的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对德国公然的侵略采取了忍让的绥靖政策,终于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开始。

  其次,德国积极的蓄意的有计划的侵略必然会导致战争的爆发,而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却希望通过满足德意法西斯的要求来制止它们侵略的行经,最终给自己酿出了苦果。并且在战争爆发后,英法等国继续采取绥靖政策,企图实现所谓的“和平”,同时还冀望将德国这股祸水引向刚建立不久的社会主义苏联,因此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战争”。

  然而,事实证明一味的退让、自保只能给自己、给世界各国带来更深的灾难,更大的侵略。1941年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对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快美国也加入了对德、日等国的战争,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并且,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和苏联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公开与法西斯国家战斗,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后建立。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卷入了60多个国家,战火遍布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各大战场都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苏联,德军集中了约78个师进攻莫斯科,爆发了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军民奋勇抗击,连妇女也加入了战争,又加上寒冷的天气,大部分德军没有御寒装备,德军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使德国陷入了持久的两线作战。

  在欧洲,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得德军一路突进,直逼英吉利海峡,英、法、比联军约40多万人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地区,形势十分危机。而此时的德军却惟恐孤军深入,犹豫不决,于是,英国抓住这一机会,不顾德军的轰炸与 追击开始撤退,终于从敦刻尔克撤出了约33.8万兵力,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英法还未对德军采取应有的防备,1940年6月13日,德军不费一弹就占领了法国的首都——当时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的巴黎,突破了马奇诺防线。这使英法等国得到了警醒,在随后的“不列颠之战”中英国人民坚强不屈,面对德国的猛烈攻势英勇抗争,终于使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遭到了第一次失败,打破了希特勒不败的神话。

  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一个重要战场,面对日本疯狂的进攻,中国人民显示除了极大的勇气与斗志,百团大战、枣宜战役等一系列的战斗给了日本沉重的打击,也牵制了法西斯的进攻势头,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对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突然袭击,这是继德国进攻苏联后又一次举世震惊的突然袭击,使得在港内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而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同时也激发了美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法西斯的热情,使得战争扩大到了真正的世界范围。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最终促使世界各被侵略的国家趋向了联合,他们最终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元旦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急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法西斯德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不仅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中途岛海战以及随后的几次海战使日本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战争进入了粉碎纳粹德国的最后决战阶段,而中国战场则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发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同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投降仪式,至此,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

  不难看出,当法西斯势力严重的威胁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与安全时,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最终联合了起来,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是和平与战争的对抗。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战争,它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告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1)它的胜利拯救了世界,恢复了和平。

  (2)它沉重的打击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同时也对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造成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美、苏两强并立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出现。

  (3)同时,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加入以及反法西斯战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削弱和打击也使得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加快了亚非拉等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武器,比如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德军轰炸英国的V—2火箭等,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使世界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各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斗争。因此这段内容的教学有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单从中国战场来看,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奋勇抗争,有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他们的精神永存,为今天乃至未来所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是他们用血和泪换来的。这一首首不朽的战歌激励着我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他们百折不挠以及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鼓舞着他们为祖国的强盛、为世界的和平进行不懈的努力。

  同时,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都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界的真正和平,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本专题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战胜国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并且签定了各项协定讨论战后的问题,这一系列协定的总和就被称为“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它从根本性质上就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雅尔塔体系也不同于实质上等同于帝国主义分赃会议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较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来说,雅尔塔体系能真正的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然而,值得分析的是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基础是苏美英三国的相互妥协,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欧洲各国都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美、苏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相互间的势力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在雅尔塔体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苏两国相互妥协,既合作又争夺的影子,使得雅尔塔体系被深深的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的集中表现,并且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变化——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世界格局。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冷战的爆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当欧洲各国都在暗自抚平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创伤时,美苏两国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相互间的同盟在战后不久也宣告破裂。美国为称霸世界认为苏联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着手准备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和计划。因此,冷战实际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遏止社会主义。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赤裸裸的杜鲁门主义,美苏之间的冷战步步展开,并最终发展成为两国为争霸世界的军事战争。

  美苏争霸的特点很明显,首先是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竞争,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也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体现;其次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当时的美国经济一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苏联的经济在战后也迅速发展;最后,冷战也是军备竞赛方面的竞争,体现双方科技实力的较量,而苏联的落败也证明了其在经济与科技上比美国的落后。

  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目共睹,当真正的原子弹出现并用于实战后,“原子弹之父”开始了深深的懊悔。1955年,罗素在争取到爱因斯坦的支持后,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是爱因斯坦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天对和平的呼吁。这个宣言号召东西方科学家召开一次世界性的会议,共同讨论采取实际行动应付人类由于原子武器的出现而面临的危机,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我们将结束人类的生存呢?还是人类将结束战争?”爱因斯坦带着懊悔和忧虑走完了自己的生命。

  而美苏两国的争霸完全出于各自的利益,忽视了全人类的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也毫无结果,双方僵持不下。与此同时,世界上寻求和平的呼声不断增长。随着美国侵略战争的扩大,六十年代的美国形成了“新左派”,他们大多以年轻人构成,对政治、社会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热情,他们反对战争,要求民权,在他们的影响下,美国的妇女也兴起了女权运动,她们积极的参加反战运动,给美国向外扩张的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运动有效的遏止了侵略战争的爆发,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同时使的美苏两国到了七八十年代,双方不得不放弃战争开始由紧张的对抗到谋求缓和与对话。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其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击了大多数的帝国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获得了平稳的发展,给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阻止苏联的持续发展,美国决定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政策。“铁幕演说”的发表已经给世界带来了冷战的阴影,不久后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时代的开始。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此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和平取胜战略”,希望用对话来使苏联“软化”,然而赫鲁晓夫却积极的想与美国取得平等的权利,从而主宰世界,于是大力发展经济,而此时的美国由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其称霸世界的计划频频受挫,实力也相对削弱,于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开始愈演愈烈。

  1961年肯尼迪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他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所谓“和平战略”,他的继任者约翰逊总统也采用了同样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实质是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随后的“柏林危机”使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双方局势进一步紧张。1961年,美国同古巴断交,而苏联则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并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于是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结果苏联被迫同意从古巴撤除苏联的导弹,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占了上风,双方的危机进一步升级。

  1969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当时的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的受到了削弱,于是尼克松提出了著名的“尼克松主义”,集中力量遏止苏联。而此时的苏联已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其领导者勃列日涅夫积极的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出兵阿富汗以及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这些都成为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美苏双方的争霸迟迟没有结果,双方实力都受到了削弱,尼克松及其继任者以及苏联的勃列日涅夫都开始寻求双方之间的缓和,于是到了60年代末70年年代初,美苏关系开始趋向缓和。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他对美国的政策作了重大的调整,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以期遏止苏联,重振美国。他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开展军备竞赛,希望以此来拖垮苏联。激烈的军备竞赛不仅拖垮了苏联,也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并且此时欧洲和日本的崛起使美国感受到了新的危机,于是,在里根的第二任期里开始与苏联寻求新的缓和。戈尔巴乔夫提出了 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了美国的响应,美国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双方局势开始走向缓和。1991年12月下旬,苏联宣告解体,两极格局终于崩溃,美苏冷战局面宣告结束。

  美苏争霸实质上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美国要称霸世界,是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强权政治的体现。两国之间的争夺再次使世界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同时也使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4.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在雅尔塔体系中决定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这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国际联盟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但它形同虚设,其宗旨与内容也显得苍白无力。但联合国却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具有约束力的、普遍的国际组织,它的建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与热爱,并且联合国存在至今的事实也证明,它确实对世界的和平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各国都具有一种普遍的约束力。

  联合国的存在对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大战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世界各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特别是联合国的安全理事会,是对维护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机构。在其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工作,在几次中东战争中、在海湾战争中……都能看见联合国正义的身影。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本学习专题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朝鲜战争是一个学习的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分成了南北两个国家,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家制度。朝鲜战争原本只是南北朝鲜之间的内战,却被美国趁机利用,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并且直接出兵干涉朝鲜内政。这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冷战的局部体现,朝鲜军民的斗争迅速得到了各界的支持,特别是中国军队,他们组成了抗美援朝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国鸭绿江,来到朝鲜,支援那里的抗战,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胜利总是站在正义者一边,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最终以朝中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从而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提高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威望和国际地位。

  局部战争实际就是冷战格局的缩影,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间的矛盾被冷战双方所利用,从而为实现自己的利益隐于局部战争后的争夺。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中东问题一直以来都难以解决。二战结束后先后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围绕着巴勒斯坦问题,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19世纪末,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期望返回巴勒斯坦地区,于是在欧洲兴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引起了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英国为巩固其在中东地区的势力竭力拉拢阿拉伯人,而美国则为了遏止英国的发展,从而利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支持犹太人复国。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国成立,美国立即予以承认,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五国出兵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其所有权立即被英法所控制。埃及人民为夺回运河的所有权,与英法展开了长期的争夺。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收归国有,遭到了英法美三过的联合反对。随后在他们的预先计划下,以色列出兵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对以色列表示积极的支持,然而美国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发表了停火协议,并在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苏联也对英法表示警告,战争最终结束,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英法势力从中东撤出,然而美国却填补了这块空白,中东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反而在大国的插手下,愈演愈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倒向了美国的怀抱。而苏联为了争夺在中东的利益,支持埃及,开始在中东地区的扩张,这使得以色列和美国大为恐慌,开始策划侵略战争,随即,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通过了“立即停火”的决议,双方表示接受。然而以色列却一直到第二天晚才停火,并且占领了大片的领土,于是,安理会要求以色列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土地,遭到了以色列的拒绝,中东地区的矛盾更加尖锐。

  埃及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了不少的领土,为了夺回这些失去的领土,埃及向苏联要求提供进攻性武器,却遭到了苏联的拒绝。于是埃及联合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了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的行动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因此,在战争之初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埃及没有及时的扩大战果,给以色列以反攻的机会,势头直逼开罗。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决定停火,埃及收回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部分领土。此时的埃及开始转向美国,在美国我斡旋下,以色列归还了占领埃及的全部领土,双方建立的外交关系。

  中东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不仅包括了民族间的纠纷,也包含着领土问题,同时还存在着石油问题以及少数大国的利益,这些都决定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大国的插手就更注定了中东问题解决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印巴问题也是近年来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宣告独立,然而就位于印、巴、中国、阿富汗之间的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与矛盾。加上外部势力的干预,克什米尔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于是印巴问题绵延不断。

  伊拉克和伊朗间长期存在着有关边界纠纷、民族纠纷与教派之间的矛盾,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在原料中地位的上升。双方又为石油经济的发展而深化了矛盾,并步步激化,最终导致了一场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

  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大部分都离不开大国的干涉。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关注。时代发展至今,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同时,为什么局部战争依旧连绵不断,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带给我们如此惨痛教训的同时,依旧会出现不断的局部规模的区域性战争?难道两次世界大战还不足以引起世人的重视与记忆吗?在这个学习主题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对战争现实危险性的关注与重视,引导他们反对大国的强权政治,保持应有的警惕,并树立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两伊战争结束后不久,伊拉克又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其盟国——科威特。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科威特原是奥斯曼帝国巴土拉省的一个县,后来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而自立为国,伊拉克却认为科威特应该归属于自己,不愿意承认科威特。70年代石油经济的发展更是加剧了两国间的矛盾。而伊拉克为了面向波斯湾建立海港,提出科威特割让和租界土地的要求,遭到了拒绝。于是在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动了进攻。伊拉克的行经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反对,联合国不断通过制裁伊拉克的决议。并且,伊拉克的行为对美国的“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大国霸权主义计划造成了威胁,同时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石油利益,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国领导者的姿态,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了由英、法等国共同组成的多国部队,实施“沙漠盾牌”计划,向伊拉克发动进攻。几天之后,伊拉克军队被迫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的决议,多国部队这才停止一切进攻,战争基本结束。

  海湾战争同时也是一场高技术的战争,不仅是经济与实力的较量,还体现了科技的较量。阿拉伯国家再次分裂,美国等大国的插手更是使中东地区的局势复杂、危机四伏。

  (六)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这是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学习专题,本专题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在这个学习主题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把握住当今时代发展的整体脉络,了解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理解和平是对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发展又会促进社会乃至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任何国家要想取得发展,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政局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须的,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和平意识,时刻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并且为世界及全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当然,在当今世界,危及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也很多,特别是科技这把双刃剑,它即能给世界带来幸福与繁荣,也能给世界带来极度的灾难与恐惧,因此,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让学生了解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

  当两次世界大战离我们越来越远时,当战争的伤痛对成长中的一代代的影响越来越小时,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对战争的警惕,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避免重蹈覆辙,让世界在和平的氛围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辨证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只有和平了才能取得发展,也只有共同的发展才能制约战争,实现全球范围的和平。美苏冷战的结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常年的军事争夺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于是不得不趋向于缓和,开始寻找双方的对话与和平。世界上虽然局部战争不断,然而和平的力量还是占了主导,因为人们都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而只有获得了发展才能维护和平,落后必然挨打,因此,每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也日益增高,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不论如何,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各国间的合作领域不断增大,和平的力量大大多于战争力量,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三、本模块教学活动建议

  在《标准》中对本模块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活动既可以游离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之外,又不脱离整个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的采用,帮助学生培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并且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情感,以更好的完成各域里的培养目标。在《标准》中对教学活动的建议如下: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

  (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无论是辩论会或是讨论会都不失是一个增进学习效果的好方法,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去搜集各方面的材料,这种对材料的收集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许多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所接触不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去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实际上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教学内容本身,并发自内心的从中得到体会与收获,且将这些收获真正的纳入到自己的情感领域与道德规范。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辨别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当然,《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只是建议性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地区特色或者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以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完满的实现。

  附教学活动案例

  案例1

  活动主题

  举办“模拟战地记者”活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道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对所收集的材料的辨别、剖析,明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立场,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论述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将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两组分别假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的成员,并且在各个小组内还可以分为不同国家,例如,小组一里可以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成员,小组二可以有中国、英国、美国等国成员。最后一组成员身份为记者。

  (2)让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内容,代表不同国家的学生收集不同国家的材料,最后让记者组的学生去采访他们,并将采访的内容以报道的形式写出来,最终制成报纸。

  (3)最后由同学共同对报纸内容进行评价、分析,并且在老师的知道下了解战争真实情况,分析战争的实质。

  活动说明

  这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之前必须强调各个战地记者对战争的报道必须符合实际,能公正的评判战争,确立自己正确的立场。整个活动,教师都应给予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取向,既能各抒己见,又能正确的分析历史问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活动案例2

  活动主题

  漫画历史——我眼中的“和平与发展”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收集材料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2)让学明确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仍有许多不和谐的插曲

  (3)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过程

  (1)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用漫画来表达自己眼中的能体现世界和平的历史内容,第二组用漫画来表达自己眼中的能体现世界发展的历史内容;第三组则用漫画来体现自己眼中的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历史内容。

  (2)三组中不一定每个同学都去绘制漫画,可以有选择让部分学生收集材料,然后集中讨论,最后让有能力绘制漫画的学生来完成。

  (3)将三组内容编定成册。

  (4)集中讨论世界上“和平与发展”因素和不和谐因素的对比。并且得出结论。

  活动说明

  虽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绘画的天赋,但可以用最简单的线条勾画出自己眼中的历史,勾画出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辨别、分析的能力,知道哪些是真正体现“和平与发展”的,同时也要能辨别出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在小组讨论和绘制漫画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最重要的是最后的讨论,经过对编定成册内容的分析,学生一定不难发现,虽然局部性的战争等不和谐因素的确存在,然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一个总趋势,代表着全人类的利益,是我们的共同奋斗目标。

上一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之十四关于...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