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8阅读:
字号:|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以人民版教材为例

  内容摘要:加强集体备课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例研究为抓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模。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历史????集体备课

  课时紧张是当前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普遍的反映,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怎么办?再回到传统老路上,靠“日光+灯光”,以牺牲教师、学生的身心为代价。姑且不论是否有这么多的课时可加,显然如果再靠以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肯定地说,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不可能走多远。不容否认,课时紧张确有其客观因素,如教材容量过大,学术性太强,概念不易讲清等,而且在短时间内一时也无法解决。在亲历高一备课的体验后,让我再次感受到备好课对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什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非戏言,靠老经验、上一课备一课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绝对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因此,解决课时紧张关键仍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提高课堂效益的最优策略还是备好课,尤其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并确实提高其效能。

  一、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

  备课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也是传统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更遑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了。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首先,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在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要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御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后,集体备课是“减负”的需要。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实施集体备课策略

  1、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高中新课程采用的模块教学,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就历史学科而言,教材打破了以往按通史形式编排,而以专题形式编写,专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加强了,但时空跳跃性太大。因此,集体备课应加强以专题为单位备课,一人备一课的做法很容易割裂专题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

  (1)规划分工:在开学前1—2周,备课组先讨论学期整体安排和教学进度,其前提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如有的老师就提出在专题三结束后,把专题六、七、八之世界史部分提前讲,以便于学生中外对比联系;也有老师认为,世界史较难学,还是不变好。最后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和自己的专长,按专题领取各自的任务。一般第一专题由大家集体备课,在开学前共同完成。

  (2)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专题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3)整体把握:一般在专题开始实施的前3周,如能提前则更好。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本专题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是否有必要对专题内容进行整合或调整;根据课标要求,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可以适当增删等。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为例,本专题的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与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相比而言,第3课的内容多,且概念多,用1课时学习确实难度很大,而第2课内容相对少些。从课时安排和知识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大家都认为可把第3课的“法令出一”子目调整到第2课的“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中结合“皇帝”来源讲解。然后,由该专题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备课。

  (4)个人备课。本阶段如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备课组成员或同行求教,不可闭门造车,或随意处理。

  (5)集体研讨。一般在专题实施的前一周初,备课组成员在进一步了解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由专题负责人为主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专题负责人的教学设计必须以书面形式交付备课组成员讨论。要求:教学设计应尽可能详细,仅次于教案。(6)修改完善。专题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意见进行修订,并在该周周五前以电子稿件送交备课组。

  (7)个人调整。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2、以课例研究为突破,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备好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就能上好课。探索一条适合本校、本班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备课组应追求的目标。运用课例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具有可操作性。其具体流程为:选择主题、定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定上课教师——评议总结——再上课——总结反思。课例研究一般至少每月举行1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总结反思阶段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一线教师莅校点评或上示范课。课例研究可在备课组内,也可在学校范围内,甚至可以在校际之间开展,但应注意校际之间的层次差异不要太大,同时要强调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要追求常态下的教研。

  3、发挥群体优势,尝试创建学科资源库。备课组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收录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在实施中,普遍一线教师都感到现行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鼓励教师以导学案方式进行修改、完善,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方面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符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习题集。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加入相应群组,及时记录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或困惑、问题,学会共享,学会寻求更多的帮助。

  三、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1、材料引用的科学性。历史资料良莠不齐,而新课程有许多结论需要我们引经据典去论证,学生分析材料能力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去引导。因此,课堂教学所使用的历史材料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1)网络资源,如CERSP.COM(新思考网)、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等;(2)不同版本教材,毕竟这些教材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经过专家审核且具有典型性;(3)大学本科生现行使用教材等;(4)原有自己引用的历史材料;(5)乡土资料。

  2、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效益,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面对新课程,不管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新课题,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既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提高备课的效益。教师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生学习。一句话,集体备课活动不应是学校的行政行为,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惟有如此,备课组成员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集体备课也才能落到实处,并发酵为质量。

  3、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新课程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了兴趣,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质量。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的过于精致,不仅实效性不强,而且花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无法长期坚持;一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致使学生跟不上,课堂效果不好。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认为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就越好。

上一篇: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的...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