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直观化教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7阅读:
字号:|

  直观化教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是一门以人类生存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具有内容的广泛、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广延性及相对抽象和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方法和手段,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化、形象化。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实现地理教学从传统的“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直观化教法的运用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地理学科教学中所采用的直观方法之一,也是地理教学方法中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领域。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为了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模拟演示或表演一些在自然界中,不便或不能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等。在实验中,教师要根据演示实验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抽象的地理现象中找出特征和规律。在必要时,还可以运用略和板画揭示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识进一步深化。

  如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中有关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可进行如下实验,作为解决难点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将一只超薄塑料袋的平口部朝下装满空气,然后将其放于桌面上;用同样方法将另一只相同的塑料袋也装满空气,口朝下,在酒精灯上加热约1分钟,再将其放于桌面。结果会发现加过热的塑料袋会上升,而另一支塑料袋却不会上升而止于桌面。同时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加热的塑料袋为什么会上升)、思考,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拔,学生在获得感情认识的基础上不难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较热的地表,空气受热,就会膨胀上升;较冷的地表,空气就会收缩下沉,即地表的冷热不均会导致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与下沉运动。教师再结合黑板板图进行分析,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与成因就非常明了了。

  整个实验只需2分钟,却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取最直观的表象,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消除疑问,解决难点。

  二、巧妙设计自制教具

  巧妙设计能演示某此地理事物和现象动态变化过程的模型、图片、标本等自制教具,将某些具有时空性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层面的变化动机理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能够“看”清其运动变化原理,掌握其运动变化规律,起到解知识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这是仅凭一般挂图、板图或教学插图所无法取代的。

  如“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一个回合”,这个结论,单凭课文上静态的平面插图和理性化的文字叙述,许多学生不能获得很明确的认识,要么只是似懂非懂,很难真正理解。这时,老师可作如下演示,教具:地球仪一个(为了便于全班学生观察,可将地球仪上的南、北回归线夸张的着上显眼的颜色),自制硬纸板一个,将其制作成形状。说明:

  为了更加形象,其中AB边缘用红色箭头作标记,表示太阳光线照来的方向,BC边长为地球仪球心与讲桌桌面的高度,DC紧贴桌面,为保证AB箭头处与地球仪表面的接触点为太阳直射点,演示过程中必须使BA线段延长线通过球心。由于一地球日公转是自西东,在演示时,我们移动硬纸板的方向宜为自东向西、即两者的相对运动表现为太阳(光线)绕地球自东西转动。演示过程:将地球仪放于讲桌上,纸板DC边紧贴桌面,BA箭头对准地球仪球心,自东向西慢慢移动硬纸板,结果会发现:(1)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次年春分日----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北回归线;(2)夏至日到冬至日的时间里,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的时间里,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这样,地球以一回归年为周期不停地绕日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以一回归年为周期地往反移动。整个演示过程,耗时少,操作性强。老师演示后还可让学生自已上台演示,使学生把握操作要领,深刻理解直射点的含义及其移动机理。学生在获得直观表象的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机理,并能转绘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又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是个难点,因为它属于宏观世界,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在图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中,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利用自制简易教具配合黑板板图来进行演示,从而达到化解疑、难点的目的。

  教具:黑板板图一幅(有经纬网的地球侧面投影图),自制“丁”字形硬纸板一个----“丁”,其中“横线”代表晨昏线,“竖线”表示太阳光线所在的方向,横竖线的交点与地球倒面投影图“地心”重合该“丁”字纸板中,以横、竖线交点为端点的三线段长与板图中地球半径长。竖线下部端点贴上红色箭头。为了更形直观,可以将其中的即为太阳直射点,原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同时,晨昏线跟着在地表一定范围内移动。教师演示时,注意保持硬纸板和板图上的两地心重合,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地南北移动,同时,晨昏线会跟着移动:与经线圈重合→与极圈相切→与经线重合→与经线圈相切→与经线圈重合→与经线圈相切→与经线圈重合,同时晨昏线分割各纬线圈为昼弧段,夜弧段的变化过程也就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学生通过对演示过程观察、分析,有难悟出:(1)同纬度地区不同时刻,以及同时候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半球昼长夜短,南(北)半球昼短夜长;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等地昼渐长,南(北)半球其地昼渐短。(2)(两分日除外)同一时刻,纬度愈高,昼夜长短差异越大(出现极昼、夜的地区除外);同一某地点,直射点远离赤道,昼夜长短差异增大;(3)南、北极圈内的极昼、极夜现象及其范围大小的渐变情况。

  使用自制教具组织教学,能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教师取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起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众多地理事物信息,通过生动、形象、准确的模拟或实景再现于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避免了课文以文字叙述为主,说理性强,而生动的图片实例材料少,使教学显得单调乏味的情形,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地理《地形》部分,有关各地形区的不同特征,课文叙述成分较多,缺乏直观的表象,仅凭这些文字与课文简单的插图,学生对各地形区的总体印象不十分清晰。如果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各地的一幅幅生动的实物景观,经过教师精心组织为一定的流程,展现给学生,学生就会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到内蒙古高原的宽广平坦、塔里木盆地地表物质的环状结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乡”等特色,学生会倍感百闻不如一见,并能从获得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分析、思考,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又如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中,气旋,反气旋及三圈环流的形成,由于其看不见、摸不着、及其三维立体性,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发生、发展与形成这一动态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制作课件,摸拟实事的动画内容,将平面图与立体图形结合起来,形象逼真地“重视”给学生,学生从中感受直观,就能很好地把握知识要点、突破难点。

上一篇: 略谈地理课的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