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效果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47阅读:
字号:|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效果

  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可以从光盘数据库中快速地查找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去图书馆;

  ◆可以方便地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

  ◆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地操作,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成绩跟踪系统,可以持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针对教学过程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形成形象展示教学模式等,其意义在于能通过多媒体的声形演示,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达到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突破的难点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可利用CAI课件的主体性特征,形成人机会话教学模式,复习与练习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技术的交互性,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特征的目的。

  1.形象展示教学模式

  因多媒体计算机集动画、声音于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演示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地理过程,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如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而学生又往往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宏观的概念,然而通过演示,学生对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及其成员、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球意义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繁琐的文字记忆转化到形象的图文记忆中来。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无交互过程,但计算机演示的动态地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或无法表示的地理现象,能丰富学生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由于市场上现售的地理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或在网上下载相应内容的地理课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能起到了很好的、针对性的效果。

  2.人机会话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现代教学提倡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关系,要求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学生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既是教材,也是教师,在CAI教学课件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反馈的信息加以针对性的处理。地理是一门综合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除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要了解相关的其它知识。因此,这种CAI课件容量大、交互性强,课件的设计要求更周密、更能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种CAI课件比较适用于网络教学,当然,网络教学对教学硬件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较快,具有较强而迅速的交互功能,如果计算机之间实现联网,就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教师也能通过计算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

  。这种CAI课件在程序结构设计上的指导思想是刺激――反应――强化:先展示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刺激),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反应),确认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展示正确内容(强化)

  。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再重新演示教学内容并出示和前面水平相当的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计算机将进入下一单元的内容。如一个课件可设有学习目标、要点疏理、阅读材料、过关检测、导航台、留言板等几大板块,这符合认知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这些CAI教学课件,比较注重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图形化,但在知识的启发性方面还不够,随着CAI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CAI教学软件的设计,应从单纯的程序教学法逐步发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启发式教学、体现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发展了CAI的教学优势。

  3.复习与练习教学模式

  授完某段教学内容后,采取CAI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这类CAI课件,一般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刺激,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然后进入练习状态,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除以上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外,CAI还可以用于教学的其它环节,如在课外小组活动中,通过游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利用计算机,研究工厂选址和乡镇规划等,使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利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处理信息的功能,教师可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建立题库、资料库,备课、编制练习题等。

  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地理CAI教学,明确开展地理CAI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地理应用知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地理CAI设计及教学过程时要力图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2.选择适于地理CAI的教学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课件。由于一个CAI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智力劳动,因此首先要选择适于CAI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硬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力图更好地体现CAI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教学特点,充分发挥CAI的教学优势。如教学内容尽量形象直观,切忌书本搬家;图形、动画要美观、清晰,声音要悦耳动听,色彩要符合美学要求;合理、适当设问,启而不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同一教学目的下的不同分支程序等等。使CAI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发挥最大动效。

  3.在地理CAI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与教学紧密配合,制作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智能型教学课件。如可开发用于教师课堂演示的,显示大规模、长时间、瞬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二维、三维动画模拟课件;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开发地理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计算机声像和存储量大的优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信息容量,改变课堂信息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可设计交互性较强的地理会话课件,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个别化教学;对目前市场上用于学生辅导、复习、练习、

  测试的地理软件,要更新内容,舍去大量的死记硬背及陈旧的知识,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和测试,精心设计,丰富图形、动画、色彩、声音内容,使其有更优良的界面;开发用于教师使用的图形开发工具,表格、文字处理工具、图形库、资料库、题库等等,以便于教师根据本校实际自己设计课件。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学地理CA

  I的发展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对CAI有更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是在中学开展CAI教学的前提和关键。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更体现和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社会的发展将使计算机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日益完善,中学CAI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资源环境。?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营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摘要】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在网络化环境下学习成为现实。本文提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过程的实践,并就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地理教学

  【正文】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全新的学科教学氛围,用声音、图像乃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科教学效率。和过去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学习者可获得的资源大大增加了,教育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为适应这一趋势,我国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有效途径,对于优化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随着通讯、网络设备及相应软件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应用的历史不是很长,但在教学领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它包括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概念、性质、原理等,并且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做有关的练习,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计算机应用于教学需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所以又称多媒体辅助教学(MCAI),应用于地理学科教育称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

  地理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都较强的学科,高中地理更是集人地关系知识与一身的学科,而CAI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这一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能将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与地理教学的方法、特点及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是可行的,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的整合

  2.1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的整合的原则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与教过程中去

  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

  3.学习方式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4.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给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5.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完成的事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平台。

  6.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放在单纯的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2.2信息技术整合于地理教学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的整合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1.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为学生创造体验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例如,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三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课堂上真实地再现火箭、卫星升空的情景;在月球上行走的过程;太空人在太空舱中生活情况等等,让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地质灾害》一课,通过剪辑影片“加利弗利亚大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等,首先给学生感官上的印象,进一步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及地理分布等理性知识。《气象资源和灾害》一课中,播放最近几次台风登陆时的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的体会台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亲眼看到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的气流等等,这些都可以给学生留下生课的印象。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制成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整个课件中体现学习内容的呈现过程和顺序。用相应的软件录入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例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课程,知识容量、难度较大,有很强的动态感,如果就用挂图、板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媒体,配合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难理解和掌握,但是,用flash和powerpoint制作成动画,配合上声音等其他媒体,同步播放出来,将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公转的过程,地轴的空间指向,黄赤交角,昼夜半球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具有较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制成多媒体课件,将动态过程展示出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用flash制成的课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在一个不断自转的“地球”上,用明暗色调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太阳光线,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任意地面上作出地平面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然后不断的演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展示出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变化。这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一目了然,通过观察规律就很容易推出来。

  再例如“中国降水带的移动”我国降水带的移动就是因为锋面的移动引起的。在扫描的中国地形图上用红色带状和箭头表示雨带的推移。3-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7月到长江流域,7-8月在华北、东北,9月从北到南迅速退出大陆。把这个过程分阶段演示,并结合文字表述,把一个本来比较难的问题和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有较深的印象。

  这样分阶段演示更能显示出其连贯性和动态性,在画面上设置重新演示“replay”、继续“continue”、和退出“?exit”等键,方便操作。更好的再现信息和保持较好的整体性,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利用信息技术制成多媒体网络课件,帮助学生自学、复习和扩展知识,弥补上课时间和课本知识的不足。使教学的方式灵活化,不是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地球在宇宙中》,关于宇宙的内容比较少,而大部分学生对此又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做了一个主题网页《宇宙环境》,将书本知识、上课时用的课件,还有大量的同步练习放在网上,特别是增加了很多阅读内容和视频文件,将宇宙的诞生、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进化,九大行星各自的特点,流星、彗星、行星际物质、星云等等内容都展现在该网页里面,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复习课本知识,巩固和加深知识,并且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知识,扩展视野,也带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培养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

  很多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并且可以上网。他们可以利用假期和周末查找一些自己课堂上还不是很明白的知识,自主学习。给学生布置课外的作业,要求用信息技术查找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是否存在外星人”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或者利用网络,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自己制定出整治措施;讲到大气的保温效应的时候,关于“温室效应”是否能引起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正反两方都有很多同学支持。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收集资料,展开辩论,双方都可以学到自己未知的知识。这种整合模式更适合开展“研究型学习”这样学生由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信息技术整合于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

  1.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学的积极、愉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能通过图、文、声、像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黄赤交角分解通俗易懂,并能联系其他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与其他媒体辅助教学,从不同角度相比?如下表所示:

  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其他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教师角色????教学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帮助者????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

  学生地位????学习过程的探究者、意义建构主义主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探究为主,讨论式、探索式、协作式、个别辅助式????教师教授为主,讨论式、个别辅导式

  学习行为????培养能力和整体素质为主????培养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为主

  2.有利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发挥其预设性,使教学过程变的紧凑,因而课堂教学节奏快,时间省、容量大、效率高?。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过程用动画演示比地图、挂图更节约时间并且有更好的连贯性和动态性。

  3.直观性强,视听提供较好信息,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重点,用动画演示点通过观察便可得知,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信息。

  4.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能力。

  多媒体地理课件架起了现实生活与地理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所以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所有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并运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是有用的知识,又是真正自己的知识,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另外在课后学生还可以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引进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整合不但可以活跃课堂,增大地理课堂容量,还可以激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更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完美实现教学目标。

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低成本实验在...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