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当今社会,各类知识更新快速,学生要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他们希望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够解决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教师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能够终身受用。因此,“为迁移而教”成为当今地理学科中的热门话题。那什么叫学习迁移呢?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从作用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一、认知结构的含义及高中地理认知结构的特征
关于认知结构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涵义基本相似,但笔者比较认可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观点: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作为高中地理学科,学生的认知结构便是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地理内容和组织。
高中地理学科的认知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有关。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二是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有关。两者之间的分辨度越高,越有助于知识的迁移。
三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知识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有关。原有相关的知识越多,其概括程度越高,迁移能力就越强。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学习迁移的基本原则
1.使学生有效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合理设计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境、教学对象等。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工作方案,创造教学活动模式或观念结构的一个整体过程。
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首先应注意使该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迁移能力,这是进行地理学习迁移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利用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去构建与新知识相连接的纽带,达到自然过渡,顺理成章。例如在高考复习到高一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低压、气旋”的有关内容,并将“低压、气旋”图画在“台风模式”图的旁边进行画图比较、分析、归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台风与低压、气旋有密切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这样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顺利实现了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迁移。
其次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知识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分辨力。根据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高考复习到高一地理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九节美国高新工业区“硅谷”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在前面复习世界地理时讲到印度的班加罗尔有关新兴工业区的知识。通过对比分析,说明“硅谷”基地建设优越的区位条件,然后通过如下四个问题来进一步对比,理解美国“硅谷”与印度班加罗尔新兴工业区在建设中的异同之处:①美国高新工业区“硅谷”发展与印度班加罗尔新兴工业区发展共同的区位条件是什么?②对比美国高新工业区“硅谷”建设和发展,可供印度班加罗尔借鉴的发展经验有哪些?③美国高新工业区“硅谷”发展的特有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印度的班加罗尔新兴工业区没有这个条件?通过这样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就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新兴工业发展区位条件”这一知识点的全部有关内容,提高了复习的速度和效率。
再次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步提高。我们对学生无论是进行地理知识传授,还是进行地理技能训练,其主要的目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将学到的地理知识形成系统或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高考地理复习到等值线专题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用“高高低低”方法来分析等温线在南北半球的弯曲规律,同时还应进一步用“高低低高”规律来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弯曲规律。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比较,提高学生对等值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创设地理情境,引发认知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从而进入优化、高效的状态,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如在高考复习到“中国的河流——长江”时,我们可以以诗歌创设如下地理情境。宋朝李之仪在《卜算子》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请学生回忆在前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的河流,也可以以诗歌形式创设如下地理情境:当年共和国陈毅元帅访问缅甸时,曾写过“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川流永不息,共饮一江水”这样的一首诗,来说明中南半岛上的各国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请问:诗中提到的“江”是东南亚地区的哪一条河流?其源头在哪个国家?这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如何?通过对这个地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引发认知共鸣,使学生既对著名的诗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新的地理知识,这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构建新认知结构的契机。
强化地理知识迁移。奥苏伯尔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尽管每个学生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或者对比时,若相同就会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学习,以提高其分辨力,促进其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和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地理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冷、暖锋面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时(如左图),可用比较法进行,比较时最好边画图边讲解,层层递进,步骤如下:
第一,判断锋面性质的方法。(1)冷暖气团势力强弱不同:判断锋面的类型及前进方向。(2)锋面符号不同(注意符号既能表示类型,也表明其移动方向)。(3)锋面坡度不同:冷锋坡度大,暖锋坡度小。(4)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不同:①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替代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5)雨区位置和范围不同:①冷锋降水集中主要在锋后,雨区范围较窄。②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
第二,锋面对天气的影响及应用。(1)根据风向或某地天气变化(如图表、文字叙述)特点,推断影响该地的锋面类型。(2)根据锋面移动速度,推测其影响地区的天气变化或将影响地区的天气现象等。(3)根据冷暖锋雨区的分布特点,确定某地降雨的有无。
第三,联系我国的天气实例。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而暖锋影响较小。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的大风沙尘暴天气主要是冷锋造成的。 3.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反思监控
反思和监控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与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控,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不断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方法,这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多半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也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传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地理认知策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相关地理知识的识记和回记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或技巧等。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最好途径,复习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4.教师本身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技能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合理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并产生新知识,且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地理新教材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地理学本身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地理新教材还设置了许多小栏目,如章节之中的“资料框”“活动”,单元之后的“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等。这些栏目是对课本正文的必要补充,同时也能指导学生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因此,地理教师只有提高教学的创新意识和教学技能,以最佳的方式把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才能把地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快乐地学习。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的一些基本方法
1.必须强调对基本原理的学习
如果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地理基本原理的教学,只注重让学生学得一些地理技能而不让他们理解这些地理技能背后的基本原理,那么,这样教学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机械地运用却不知变通。即使某种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水平,但一遇到不同的知觉情境,就难以进行迁移。所以强调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就解决了在地理迁移教学中教什么内容才最有价值这个我们教师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2.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地理情境与将来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现实情境尽可能地相似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高中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地理情境。另外,还要在地理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比如在高考复习中有关时区和区时的计算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例如“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计算法则,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相关问题。比如与这方面有关的地理情境可如此设计: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有位老太太拿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对此感到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也没用处,于是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有利于学生用已有旧知识或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2)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问题难易适当。(3)在各个教程之间和一个教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业的形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引进。(4)同一问题重现要注意变换方式,作业尽量多样化并避免重复,达到举一反三、熟练应用的目的。如在学习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等问题后,可以如此设置问题: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各有什么影响?我国气候对地形、河流各有什么影响?我国河流对地形、气候各有什么影响?读中国地形、气候、河流图,分析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分布。绘制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略图,并简述其特点。(5)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尽量真实,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
3.在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之前,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有质量的练习
相关的有质量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使之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能迅速而明确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旧知识,及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固定点。例如在讲到高一地理必修上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及影响”时,可提供如下一些例子让学生反复加以练习:①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时间,第二次到美洲共花了20天,为什么?②1955年3月19日,一只漂流瓶被冲上了新西兰海岸。这只漂流瓶是德国青年极地探险队于1903年在塔斯马尼亚岛附近扔进大海的,它在大海里漂流了52年,能解释原因吗?③小杰克在悉尼附近拾到一只漂流瓶,打开一看,瓶内有一封来自秘鲁小朋友写来的祝愿信。请分析一下,漂流瓶是如何随大洋环流从利马漂到悉尼的?如果杰克写了一封回信,将漂流瓶再扔到悉尼附近的海洋,秘鲁小朋友有没有可能收到回信,为什么?
学习迁移问题和教育实践中许多具体工作有密切关系,历来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教学计划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组织与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程表的安排等,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方法实现正迁移,避免相互干扰。教师教学行为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及知识的基本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以促使学习迁移的顺利实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