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假想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地理教学论文:地理假想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地理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学生这样类似杞人忧天的问题:如“假若火星偏离了轨道撞向地球怎么办?”、“假如地球停止了自转会发生什么现象?”、“假如恐龙没有灭绝,人类怎么办?”、“假如陆地都被海水淹没,人类到哪里居住?”、“假如人类的平均寿命达到一百岁,地球是否人满为患?”、“假如天上多了一个太阳?”、假如大气缺少了氧气”、“假如黄河向西流,假如长江变成了黄河?”等等,当这些别开生面的问题一个个提出之时,课堂上犹如投进一个个的“思维炸弹”,学生的思维热情迅速被激起,课堂气氛顿然活跃,师生围绕着这些问题热烈互动,各抒己见,教学效果常常超出预期。而反观这类问题的特点,它们都属假想问题,都带有假想思维的成分,都是在人们已有地理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假设、猜想、推测、求异、逆反、置换等思维方式所创设的问题,这里姑且将其称之为地理假想问题。这类假想问题在教学上有此独特效果,说明有其运用的的价值所在,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形成和运用假想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体会,初探如下:
一、地理假想问题生成和运用的可能性
其一、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内容,地理客观事物的运动性、变化性和奥秘性,为地理假想问题的生成提供了可能的载体与假想空间。
其二、地理假想问题有其奇特性、创新性、探索性和自由性。一个好的假想,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比常规问题更能吸引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想像力以及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其教学价值。
其三、在地理教材中,就有许多假想的知识成分。如地轴、天球、经纬网、地球仪与经纬网、理想大陆、太阳外部结构和地球的内部结构等。它们都是非客观真实事物,都是假想或推测出来的,但它们可以给我们提供学习、研究等某种方便,这说明假想问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其四、在课堂上,学生是思维活跃的群体,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他们的思维比较自由,富有想像,在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假想性的推理而产生假想问题(如上文所举之例)。
其五、师生本身已有社会知识及经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为假想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与运用积累了素材。
其六、地理假想问题是一种独特的地理课程资源,符合新课改探究性和问题性教学过程的需要。
二、地理假想问题的设计
地理假想问题是假想思维的产物,地理假想问题可以在教学中随机产生,但是一个好的地理假想问题,需要在运用前花一番心思去设计。
地理假想问题的设计,首先要求设计者要有超常规、超传统、超现实的思维,不囿于课标、课本和教参之局限,敢于怀疑、批判权威定论,敢于用假设、猜想、推测等假想性思维去重新判断审视教材既成的观点,从中设计岀具有建设性、探索性和科学性的假想性问题,然后用到课堂上去跟学生碰撞,跟现实碰撞,定然碰撞出美丽的火光。
假想性地理问题的设计,我一般采取变位、变形、变向、变量、变质、变时、变运动形式等方法,经过假设、猜想、推测而获得。如“假如南极大陆漂移到太平洋中央,对整个地球的海陆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变位假想)、“如果秦岭的走向是南北方向,四川盆地的气候会有何变化?”(变向假想)、“假如青藏高原高度降低4000米,黄河长江的流量是增多还是减少?”(变量假想)、“假如南渡江水都富营养化了,会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变质假想)等等。
设计假想问题时,不要为假想而假想,要有科学根据,要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程度,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假想点,而且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最后要懂得与非假想问题进行比较而取舍。例如:在讲“太阳系”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从太阳本身去认识太阳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可设计一个问题:“假若太阳的质量和体积比现在小一倍,整个太阳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也可以这样问“太阳的质量和体积对太阳系有什么意义?”,这两个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一致的,但后者问得直接平白,无法掀起学生的思维波浪,而前者由于其带有假想思维的成分,却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诱惑力,更能调动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到他们所看不到的东西,想其所未想,别具妙境。
三、地理假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我在课堂上运用假想问题的做法是:
1.先体验后假想。例如:在讲《地球上的大气》这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进行停止呼吸体验,尔后提出问题:假如人停止呼吸5分钟,会出现什么状况?让学生说岀体验感受(一分钟学生都说受不了)。实验证明:人如果停止呼吸1分半钟就会因缺氧进入迷乱状态,5分钟后,脑神经会开始死亡。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后,接着再提出假想:假如地球的大气缺少了氧气怎么办?假如地球没有大气生命能否生存?由此激起学生探究大气的欲望。
2.先阐述后假想。比如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内容时,先给学生阐述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之后提出假想:假如气候异常,其他环境会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后,指出气候是环境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气候的异常会引起生物、地形、水文、土壤等的变化,由此证明: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都是其中一个环节,某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环节的变化。
3.先质疑,后假想。如讲到《四季划分》这一节时,向学生质疑:四季划分符合海南情况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周期与海南的农事周期相符吗?在与学生讨论以后,可以提出这样的设想:海南按一年三熟的农事安排习惯将一年分为早、中、晚三季。又如讲《地球自转》这个知识点时,先向学生质疑: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吗?(极地地区就不一定),再提出:假如6月22日,你到北极地区,会看一什么样的日出景象?这样假想,有利于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去体验地理事物,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能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刍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形成创新思维,对学生是很有裨益的。
在教学中,利用假想思维编制地理习题也是地理假想问题运用的好途径。
地理练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样,一些假想性的地理习题,在假想中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探究学习问题,编制假想性习题可以采取选择、填空、问答、填图等题型来进行设计,如选择题: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各温度带面积的变化是?A、热带变大,温带变大、寒带变大。B、热带变大,温带变大,寒带变小。C、热带变小,温带变大,寒带变小。D、都不变。(正确答案是A)。又如问答:若用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来划分东半球与西半球,会有什么不便?假若不设国际日期分界线,会有什么麻烦?假如地震来了,你该如何去做?等等。
此外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地理假想问题。
随着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大脑功能不断地增强,以及生活学习的空间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成熟,并向辩证思维过渡。他们在认识的感觉、知觉和灵敏度方面以及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独到的长处。当他们提出与常理常规有异的假想问题时,这可能是一种思维的闪光点,是一种智慧的灵动,老师这时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在适当指导和评价的前提下,激励他们要敢于打破对课本、对老师、对专家的权威迷信,大胆去假想。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是,教学中不能自始至终都要学生去假想,否则会成为“空想教学”。
总之,地理假想问题的运用要遵循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抛出假想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生活感受,要兼顾学生已学过的课本内容,讲授新知识课,最好少假想,避免假想问题干扰新知识的吸收,讲完新课与复习旧课时,是运用假想问题之良机,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已具有了思考假想问题的感性材料,蓄势而待发,水到可渠成。
四、地理假想问题的评价
假想问题不是假问题,它与其他思维问题一样,都需要建立在具体的事物表象与概念的基础之上,它必須有事实根据,也必須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事实根据假想只能是幻想,假想与幻想的区别在于它是否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比如,“假如人长出翅膀飞上天”这只是一种幻想,因为人不可能长出翅膀。“假如人造出超光速的飞船飞向宇宙”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假想,因为人类已造岀超音速的飞机。
评价假想问题,一是要看否有科学根据和事实根据。二是看假想问题的可能性和预期性有多大。三是看它符不符合逻辑推理。四是看它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有无探究价值。如“假如南极大陆的冰川全部消融,上海会在海平面会上升中沉没吗?”这个问题相对目前是一种假想,但南极大陆的冰川目前消融速度在加快,冰川全部消融可能是未来的事实,这说明这个假想是有科学根据的,也是有可能的。而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符合逻辑推理,这个假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与之相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全球降水量的变化、沿海城市的命运等等,这说明这个假想是有教学价值的,把它放在课堂上,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五、地理假想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假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产生兴奋点,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让他们开阔视野,开发思路,开启智慧;对老师来说,可以使组织教学有了灵活多变的支撑点;对师生双方来说,可以搭建互动的平台,在假想中能让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有时按常规思维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但通过假想性思维,可能会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这是地理假想问题的作用所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当年陈子昂曾经怆然涕下,但通过地理假想问题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凭我们已有知识和经验去体验和感受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去预测一些未曾发生过的事情和现象,去推测地理事物发展的可能态势和结果,去设计我们未来的理想;在假想中,可以让时间倒流,使我们体验到过去恐龙时代的恐怖,可以让时空前延,展现未来发展的蓝图。毛泽东曾假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当惊世界姝。”,如今三峡平湖不是成为现实了吗?此外,假想能让学生从新的途径去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在假想中形成他们的忧患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从中培育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假想还可通过创设假想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中有所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综上所述,地理假想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思维问题,是一种求异求变求创求新的思维问题,是一种站在时代前沿的思维问题,可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课程资源。用假想思维去设计地理假想问题,比常规思维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志和创新精神,也切合当前的课改精神和时代意识,值得在地理教学上进行探究、尝试和运用,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去假想吧,假想中会看到新的世界。
在平凡的假想中,可能会孕育岀不平凡的创造。
相关文章:
|